最妙道經:太清元道真經
張至順道長,號米晶子,雖百歲,但身體硬朗
清元道真經序
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黃老之秘也。元和中,孟謫仙降世,其胎親皆積至誠醇厚,謫仙又至慈敦孝,先感東山陶大通君,先示死生之變,因命執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次感南統樊大君,戊戌歲降之,口授此經。故皆大紀樞要,直指長生久視之道,蓋黃庭雲「至道不煩」矣。
太清元道真經上篇
元道者,老君無上之道也。老君曰:其道有三,上中下也。黃庭道有上中下也。諸道各有三,皆其次也。老君中道與黃庭上道比之,道有此三經,其最上者,元道也。此道至高,虛無玄妙,澹泊無為,動合自然,故學者難窺焉,非上士高機倏然自悟者,不可學也。非懼於死常舉於生者亦不可學也。說諸中道多慕上而行之,與此道難合,故久不降焉。若高機上士,特然行之則自得無量也。通易無量。又諸道皆有師奉,皆雲犯罰不一,唯此道無諸犯罰,故無師奉。若諸小道,須擇山林處,乃可行之,不然者有損也。唯有此道,可以塵世而成之。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熱,及可排積元炁。閉炁可以救飢劣,通百關,治萬病,非養炁復元也。咽炁可以救虛弱,非自然充滿也。行炁可以潤肌膚,非常道也。此道歸根複本,合於自然,故曰元道。若修成者,堅筋補髓,固護五臟,清利泥丸,安靜丹室。六不妄入,三不妄出者,此道也。穢濁盡去,真炁倘佯,身騰太空,上為真人。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太清元道真經中篇
人者,萬物之中至靈,與天地俱生於虛無之始,元炁結而成形,形既將立,則十天神降在人身中,化為神矣。故能成其人矣。既與天地同生於虛無之始,合於天地齊壽。今且,人不能久長者,何也?曰:天地能長久者,蓋為溫靜柔和,不移本性,常守虛寂,湛然不勞,而得自然之道,元真不散,故能久長也。人不能長存者,緣生妄想,移於本性,不執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勞,常求自益,關機萬端,故元炁隨欲而消散,故不得長生也。
六根本來虛靜,為人自生妄想,六賊所牽,終不得歸根。因此六賊:心妄生,目妄視,耳妄聽,鼻妄香,口妄言,舌妄味。終不能歸根,故不可永存也。歸根者,為復元炁之根本也。復元炁之道,別無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虛心湛寂,則自然元炁復也。復元炁之法,當以減息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減,減半息,增半壽也。從減息至無息則復元歸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壞也。動而有息,靜而無息。故無息者,自然之道也。修元道之士,常宜以無息為是,有息為非,無息為常,有息為妄,先以減息為事則易而功多,若不以為事則難而功少,但湛然養炁,則三靈歡然,神魂暢焉,則元炁不習而至矣。
黃庭之道,有三十六慎,每一慎為應,至三十六應乃為半功,又諸道應慎皆多,惟元道總一慎三應則成功也。一慎者,慎其休止也。三應者,三轉意也。一轉意一百日。第一應一百日,有事可止,無事可減,至此則塵慮自減。虛澹日增,此為第一應也,小功成矣。第二應二百日,忽忽自止為第二轉意,至則不食五穀,不嗜五味,無大饑渴,是中功成矣。第三轉意者,三百日兀然自住,元道歸根,饑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齊壽,通世為一周,此是大功成矣。
有事止無事減者,功萌也。此法但有事無事皆可減矣,則元炁漸復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將定也。兀然自住者,元炁已定也。定者,萬物皆壞,惟此定身永不動矣。
大君曰:從減息至無息,從無息至定。定者,不取不舍,是無為之定,非執定之定也。得此定者,陰陽自調,四時調離,元炁自滿,眾神自棲,惠通玄奧。故陰陽調則百病不生,四時離則寒暑不侵,元炁滿則永無饑渴,眾神棲則兵虎不害,慧通玄奧則萬事不生,則自然之道成矣。
大君曰:人之思慮不一者,元炁皆消散,陰魂盛矣。惟此道功成,妄自滅也。縱有所發無不善也,所用無不中也,故有善發,有慧發、通發,皆自然而然也,永無喜怒哀懼驚惡之發也。
大君曰:長生無他。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神全虛無,炁全湛寂,形全清靜,元炁充積,形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舉形而升仙矣。
住炁兼行炁法
訣曰:調炁減息,其功稍遲,若住炁兼行炁,其功倍也。住炁者,候神安和,久而寧帖,因而住之,至於極者為行通。每候雞鳴前至寅時,可行五七通,漸漸加至十通,或作意漸增之,意炁俱定即定,恬自極。初可以鼻進,數息便住,至極有益無損,甚微妙也。如此行減息之道,功倍速成。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為妙。
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關,開堅滯,治萬病,導元炁。若百關通則減息,元炁隨意自開,津路流注,元炁與津液所及之處,先化為髓,則永不壞也。
大君曰:減息住炁,以無息為常,定炁為功。若獨減息則功遲,若專住炁則難得至於無息。若通百關,兼行炁減息,則元炁自然充盈,其功速倍而成矣。
太清元道真經下篇
下篇無他法,皆言報功。
經曰:但是首篇,不見其文,道成將舉乃可見也。言其報功者,報修元道之功也。
經曰:報功之事,皆是仙家靈變,駕馭之靈物,宮闕之異觀,飲饌之珍饈,引從之童僕,賞玩之弦樂,以報修行之功矣,萬代記錄,如茅君九錫為上道又百倍。學元道者,無辭勤矣。
下篇首目約數十篇,所記者五篇,今已錄之。
凡飲食觸犯,寒暑過差,風濕所及,起居失節,言語散雜,思慮煩躁,此皆損元炁,隨所犯輕重,度所減多少,隨日而補之不可懈怠。所言減者,損也。所減幾日,並是減其實功。修元道之士,深宜慎之。元炁難積而易散,關節易閉而難通,住炁故不可絕,其所減尤宜精至。
凡修,取五更初,起坐梳頭,熟通一百餘過,披頭,隨意導引,摩掣四肢,呵吐濁炁,微微然待元炁調帖,元思慮,心湛寂至微,自然喘息微而其息自減,減至半息增半壽,減至無息元道之功成矣。
古之真人,勤而行之,頃刻無舍者,一年功成矣。若是日行二時之功者,五年成矣。修成此道者,乃為太極元上真君。此經從古至今,太上傳十九人,皆各登仙升居太極,其經不留於世。自大唐元和戊戌歲南統大君因傳孟謫仙,孟謫仙轉傳於世,至虛至妙,遇而秘之,非人莫傳,傳之則殃及玄遠。
贊曰:
有元道兮,虛無之祖,冥涬之根,萬經之首。三一之門,說大魁廓,
旨細微塵,杳兮得信,寂兮通神,產其有象,斗宿星辰,論其炁也,
永骨靈根。唯我元道,不澄自皦,濁之不渾,無無之教。至定歸根,
元剛發泄,夫物芸芸,三十五分,得一長存,惟我元道,獨處為尊。
無象之象,無始之魂,輪轉日月,包裹乾坤。圓兮張兮,敦兮復淳,
性善利物,養乎群民,過貪者損,不足者均。自然非有,本合乎人。
(摘自米晶子的《炁體源流》)
補1:
太清元道真經序
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黃老之心秘也。元和中,孟謫仙降世,其胎親皆積至誠醇厚,後孟謫仙,又至慈敦,孝感東山,陶大通君,先示生死之變,因命之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次感南統樊大君,戊戌歲降之,口授此經,故皆大紀,樞極之要,直指長生久視之道。蓋黃庭雲,至道不煩也。
太清元道真經卷上
元道者,太上老君之無上之道也。老君道有三,上中下也。黃庭道,有三,上中下也。又諸道各有三,皆其此也。老君中道與黃庭上道比,諸道又次比之。元道有三,此道又為最上者,故曰無上元道也,此道至高虛無玄妙澹泊無為動合自然。故學者難親焉,若非機高上士,而倏然玄悟者不可也,非謹懼於死攀向於生者不可也。中道下道,多慕上而行者,此道難合,故久不降焉,若機高上士,特然而行則自得無量,通易無量,暢適無量,虛恬無量也。又諸道皆有師俸,皆明犯罰,此道無諸師俸,故無罰也。諸道皆須擇山處靜或別處草巷乃可行之,不然有損。唯此道,可塵世成之。經曰,鼻引口吐,可去浮寒虛熱,不可排積元炁也。注炁可以通百關,理萬病,非養炁復元也。咽炁可以就飢劣,非自然充積也。行炁可以潤脈脫膚,非常道也。此道歸根復命之道,故曰元道。如堅筋補髓,固護五臟,清利泥丸,安住丹靈,六不妄入,三不妄出,纖濁盡去,真炁倘佯騰太虛蔚玉清。上為真君者,皆此道也。
太清元道真經卷中
人者萬物中至靈者也,與天地同生於虛無之始,因元炁結而成形,形體即立,十天之神降入身中,為人,神。故能成人也,即與天地同生於虛無之始,則合於天地齊壽。今天地則能長久,人不能長存何也。蓋天地能安靜和柔不移於本性,常守虛無湛然不勞,得自然之道,元炁不散故也。人不能常存者,緣生妄想,移於本性,不執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勞又常求自溢,故元炁消散,弗得常存也。因六賊妄生,目妄視,耳妄聽,鼻妄香臭,口妄言味,身妄作移,意妄思慮,故終不歸根。故曰,歸根則可以永存,而長生也。夫真一之道可以永存歸根者也,復元炁之也。復元炁之道,非他也,湛然而已,人能常歸心湛寂,則元炁自然而復也。復元炁之應,常以減息為候,心源湛寂,其息漸減,減半息,增半壽,從減息至無息則復元炁歸根矣,乃可住世。凡人以有息為常,聖人以無息為常,動而有息,靜而無息,故有息無息自在也。元道之士,常以宜無息為常,有息為妄,無息為是,有息為非,湛然養炁,三靈歡然,三魂暢然,神魂歡暢則元炁自復矣。黃庭道三十六慎,一慎,至三十六應,乃為半功,又諸道慎應皆多,此無上元道。總之一慎三應,則成功也。慎者,慎其休止,耳不休止,則可至元道也。三應者,三轉意也,每一轉意一百日。第一轉意,應一百日,有事無事皆可減息,為第一轉意,為初則有事止,無事乃可行是,則塵慮息減,虛恬日增,為第一轉意也,小功成矣。第二轉意,應二百日,忽忽自止,為第二轉意也,至是則不嗜殼味,無大饑渴為第二轉意也,成也。第三轉意,應三百日,兀然自住者,乃為第三轉意也,至是則饑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於天地齊壽,為第三轉意也,通用三十一周,曰大成矣。
大君曰,有事無事皆可減者,功萌,有事無事皆可減者,元炁漸復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將定也。兀然自住者,元炁歸根而定也。大君曰,從減息至無息,從無息,自定息,此定不取不舍,無為之定,非執定之定,如得此定者,陰陽調四時自離,元炁自滿,眾神自棲,能通玄奧。故陰陽調則百病不生,四時離則無暄涼寒暑,元炁滿則無饑渴,眾神棲則兵虎不能害,慧通玄奧,萬事不生。大君曰,人之思慮不一者,元炁散也。此道功成,無妄發動,所發無不善,所用無不中,故非中不用,非用不發,故有善發,慧發,通發,皆自然而然也。故無喜怒欲爭,哀懼愛惡之發也。大君曰,長生非他也,神全、炁全、形全而已也。神全者樂虛無,喜清靜,湛然炁和而神自全矣。元炁充積,形神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舉形而升仙矣。住炁兼行功,經曰,調神減息,其功,若是住炁行功又倍之,住炁者,候神炁安恬因而住之,至極為一通,每能雞明前,可行五六通,漸加至十通,如此行減息之道功倍速矣。慎吐引大奔,初不能免且慎奔吐,終宜俱微。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關,開堅滯,理萬疾,導元炁百關則疾減之,元炁隨所通矣,則津路流住,元炁津液所及之處,則永不壞矣,則為之金體玉骨,長生而仙矣。大君曰,減息住炁,皆以無息定炁,為成功。若獨行減息則功遲,專行住炁則難以至,無息若通百關,而兼減息,則元炁易充盈也,其功倍矣。
太清元道真經卷下
旦示其首篇之目,不見其文,道成將舉乃可見矣。言其報功,耳其功,一其報萬,大約如茅君九錫,此乃上道,又百倍之學元道者,無此勤矣。下篇首目,約數十篇聖所紀者,五篇而已。功報,一志報,二不退報,三不妄報,四不須舍報,五元道別錄。元道無他所慎,慎其休止,而不休止,萬非無所措矣。塵世士,或難常行,時有休止,而休止之中,不可不慎。今錄戒慎於後,為漸休止者言矣。慎一大息,二小乏,三日減三十日, (十五大息,為一小乏)大乏減六十日,一大醉減百日,一哀減十日,一嗔減二十日,一懼減七日,一怒減三十日,一飢減三日,一飽減五日,一犯欲減五十日,一驚減十日,一勞一倦皆減五日。又飲食觸忌寒熱過差,風濕所及,起居失節,言語散雜,思慮煩躁,此皆損元炁,隨所觸犯輕重,所犯減者,凡言犯減者,皆減其實功耳。元道之士,探宜慎之,元道難積而易散,關節易閟而難通,住炁故可絕所得深宜愛惜此經。從太古、太上老君傳血脈,相伏一十九人,而絕皆已。登仙位品居尊,極其經不留世,至唐開元戊戌歲,南統樊大君口授孟謫仙,孟謫仙又口授王虛無,虛無為三篇,參述元道之機要焉。
太清元道真經卷終
補2:太清元道真經註解 ——元道最高(參考)
前面已經看過一遍, 不過看過一遍用處不大。是因為看一遍,印象不深。只能說是大概了解 知道。因為後面時間會越來越緊迫。所以要抓緊時間才行。把該懂的修道道理,儘快知道。並且用於落實的。
開頭還是說,此經非常寶貴。以後看其他經文,都會反覆會講這個事情。看多了就知道了。但是僅僅知道一個經,不能成道。這是很現實的事實。 因為修道,目的是成道。但是總要有個過程。過程是時間,是投入。 投入時間少了,進度就肯定慢,難度就會增加。
還是講的原理知識。道有三, 泥丸,赤誠,氣海。 這個講的是得長生的道理。了生死的規律。明白一個元道最高。最高的意思就是至高,沒有比這個更高了。這個講的是理。 最高的理論根據。說要修成這個道,肯定要有大志氣才行。反正修成這個道,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些說一年可以成道的, 可能說的b不是這個元道,而是中道,中道或者是神仙。這個元道修成了就是無極金仙級別,就是天外有天,大羅天。 這是先把最高的理論認識告訴你,最高的修道思想告訴你。生死之根本的規律道理。元炁者,自然之炁,來自冥冥,降自虛元,悟者有元有用,而元元不元,故日元炁也。故上士修真,妙中體妙,出入元為,專守一道,玄中悟玄,不失元道也。此道歸根復本,合於自然,故日元道。
所以說道法自然,說的是元道。 引出了兩個經文《中黃經》《黃庭經》,所以這個兩個經文肯定也是順帶要看了。六情染而與真道遠矣。這個說的是後天的七情六慾。要清靜的目的是為了近真道,後天的七情六慾是阻礙,所以修道才要解決掉這些。因為只有把這些原理,搞的非常清楚了,才能堅定信心修道,誠心修道,一心修道。 穢濁盡出,真炁倘佯身騰太空,上為真人。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補3:
「快得很,光陰快得很,你不要以為你們年輕,一轉眼就老了。我自個考慮這光陰這麼快,怎麼辦,有時候想一想,生死由命由天,自己也不要想了,想了也沒有用。」在終南山上,張至順老道長曾感嘆時光飛逝。活了一百年的人,時間就像捧在掌中的水,越來越少,老道長說自己剩下的時間已經不過十年,在完成自己的三個心愿之後就要退隱,專註修行。
現在社會上不論修不修行的人都在出書立說,關於道家修行的方法更是眾說紛紜千奇百怪,很多人因修行方法不對弄出來一身病,而「修行修來的病最難治」。老道長最氣憤那些自己做不到沒體驗不修行的人出書教人修行,在他看來出書的責任太大,錯了一個字,很可能就會導致千百人走上錯誤的道路。
「一個人修行怎麼樣,不要看他出了幾本書,名氣有多大,你只要看他是怎麼死的就知道。一個修行人,至少不該去打針掛瓶,最後死在醫院裡。」
2012年,老道長在西安八仙宮跟當地的道長們做了幾天關於靜坐修行的講座,課後有五位老道(最高年紀有八十多歲)一齊跪下來頂禮張道長,說他們修行了一輩子,結果都在走彎路,讓老道長非常感慨。
為了讓更多人少走彎路不入歧途,張道長對應自己八十年的修行感悟,從浩如煙海的《道藏》里刪繁就簡,一筆一划用毛筆摘抄了一本關於修行的《炁體源流》。他說祖師爺們已經把怎麼修行都說得明明白白,所以書裡面不要添一個他的文字,頂多是在旁邊註上「要多多看,重點看」。
為了完成老道長多年前的心愿,艾醫生、一刀、文應子三位道友在王奎一師兄和小慧師兄的幫助下,前後花了半年的時間,把《炁體源流》整理成電子版,再逐字逐句對應《道藏》反覆校對。
「因為是摘抄,有很多段落是跳躍性的幾句,搜索起來很難,經常一句話要找一堆書。還有很多圖稿老道長當時沒有辦法複製,我們也都盡量補充上了」。在海南玉蟾宮住了一個月,剛完成三校的文應子說:「現在《炁體源流》只剩下兩個大的段落沒有找到出處。」
「老道長說關於怎麼修行,其實祖師爺都說得很明白了,只是這個祖師爺寫了頭,那位祖師爺寫了尾,還有寫了中間,這些書老道長正好都看過幾遍,還用一生時間修練過,於是把神龍的首尾都續上整理出來。」為了整理書不停地翻閱《道藏》的艾醫生還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武俠小說里的大師們都隱身在《道藏》里啊!」
聽說老道長的《炁體源流》即將整理出爐,有從事儒釋道善本傳播的朋友主動請纓,希望能助一臂之力。
把道門修行的體悟通過道家經典編撰成冊傳播給道友的心愿終於要實現?老道長笑面如花,原來終南深山裡的心念閃動,在千里之外的城市裡真有感應啊。
張至順道長編著《炁體源流》自序
余自十七歲於華縣半截山碧雲庵參入道教,就志學道生死之變、長生之術,嘗於北京白雲觀藏經樓偶得《太清元道真經》一部直指生死之變、長生久視之道,至道不煩也。指示修道本體安靜和柔,不移自性,常守虛無,湛然不勞,得自然之道也。
道祖為萬法之王,玄之又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是先天一點真陽之光。以道心觀天心,真陽發動處,當用之時,元神、元炁,同稱謂玄。元炁謂玄,元神謂玄又玄。靜者為性,動為元神。燃燈佛,兩目之光也,住西天極樂國雷音寺。道祖,住真空無極真境靜土之天。
余常對門下弟子說儒釋道三家同是一母生,何須爭上下,一母者乃先天一點靈火之光,性也。佛曰眾生平等,道謂至善之地、性命之源、造化之理也。邱祖曰:「人生先生兩目,死先死二目」。又曰:「一目之中,元精、元炁、元神,皆在內也」。《素問》曰:「人之一身精華上注於目」,學者思之,慎之,慎之。住眼於心神,二目之光,乃是元神真意之體,即真性也。千佛萬祖皆不肯說破此光真性,今泄天機難免天遣。作偈一首:巽風吹到水面上,海底常送無油燈,千言萬語難說盡,一字道破定南針。
余雲遊四海,收集道書二十八種,皆佛道二祖玄妙秘密天機生死之根本,輯錄成冊,望同道侶友共成證果。
余略言幾句粗淺,權作非道之道,不道之處尚冀仁人志道多多指教,是為序。
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張至順(號米晶子)二零零柒年(丁亥三月初三日書)
※卡洛·克里韋利《施洗者聖約翰》(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三胞胎」陳洪綬《鍾馗像》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