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古代的頭盔和西方的頭盔有什麼不同?
原標題:歷史上中國古代的頭盔和西方的頭盔有什麼不同?
說到「頭盔」其實大家仔細的看看的話會發現其實還算是比較多人用的,話說其實就拿中國古代的士兵和西方古代的士兵吧,其實都是在用這個頭盔的,那麼我們仔細的分析看看這些個頭盔有什麼不同呢?好像又有點一樣啊,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中國古代的頭盔樣式形制很多,可以說是一個朝代一個樣。中國古代的頭盔稱為「兜」或「胄」,主要材質有青銅,皮,鐵,鋼四種。
目前中國最早出土的頭盔都是商代的,多為皮製,也有青銅頭盔。商代的青銅頭盔形制美觀,有多種動物刻紋,其形狀與漢字「胄」相吻合。到了西周,青銅盔變得簡潔,估計是利於大規模生產,裝備軍中。這些時期也有鐵胄,不過都是直接利用隕鐵煅制的。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盔變得更加貼合頭型。戰國之後,冶鐵技術發展起來,各國相繼出現鐵胄,秦國因為生產技術落後,故而依然採用的是青銅胄。此時的胄,與甲一樣,都是採用札片編成,這種胄方便實戰,並且影響了中國往後斤1000年的戰爭史。
漢代以後,百鍊鋼技術誕生,西漢軍中開始廣泛裝備鐵胄,鐵胄由鐵片編織而成,在面部留下一個長方形的口,形狀像一個鐵桶,頂部用絲綢封頂。東漢之後,鐵胄有了新發展,頂部以鐵碗封口,鐵片鍛成弧形的長方體,以便於和頭部貼合。與此同時,東漢還出現了一種新式頭盔,它是整體鍛成,沒有甲片,可以護到枕部,臉頰側以甲片或者皮革相護。
南北朝之後,中國的頭盔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因為冶鐵技術的迅速發展,鑄造整體的頭盔不在是個難事,故而東漢末年出現的「沖角付胄」開始大行其道。缽型的頭盔左右後方有札片或者皮革垂下保護頸部,設計非常人性化。
隋朝時間短,盔沒有太大的發展,但是頭盔頂部的變成了類似於佛菩薩髮髻造型的凸起,這點影響了後來的大唐。另外就是隋代的頭盔又開始注重美觀,獸紋狀的頭盔開始回歸。唐朝之後,頭盔百花齊放,一共有四種形制:一種是前面提到的隋代髮髻沖角盔演變來的,上部由多個弧形鐵片箍成,兩側和後面有卷布保護,額前的沖角消失。
第二種是「折返頓項盔」,頭盔由左右兩個圓片釘成,頓項由卷布做成,尾端向上翻起。
第三種是「狻猊盔」,這是一體盔,額前有狻猊的猛獸獸紋。第四種是「朱雀盔」,即在面頰側貼有鳳翅,略顯浮誇。
五代因為戰爭的需求,頭盔比較於唐代略顯低調,比如頓項的三層翻折這種浮誇的裝扮就直接取消了,改為折耳部翻起,這點設計影響了後來的日本武士兜。朱雀盔取消了完整的朱雀形象,只留下鳳翅,之後朱雀盔和折返頓項盔融合,發展成了宋明流行的鳳翅盔。
宋代以後,文化繁榮昌盛,科技領先世界,在頭盔上也呈現了多種樣式:第一種就是鳳翅盔,宋代的鳳翅盔與武士兜有些相似,基本上是精銳部隊和武將才會佩戴,比如岳飛訓練的背嵬軍,就是戴著鳳翅盔。
第二種是笠形盔,這個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不過要記住,這東西宋朝才剛剛有,所以這也反映很多影視作品都是胡拍亂拍。
第三種是無名盔,就是鳳翅盔沒了鳳翅。
第四種是蓮葉笠盔,就是兩側帽檐翻起的笠盔。
元朝一統後,軍隊除了延續宋盔,還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缽盔,由四至五片皮革或鐵片拼成,直接影響了後世的明清盔制。盔頂頭飾是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纓槍。
明朝建立後,頭盔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繼承於宋盔的鳳翅盔,不過鳳翅變得更加狹小;
一種是改自蒙古的笠盔,特意留出了放髮髻的空間;
一種是改自蒙古的缽盔,盔有四瓣、六瓣、八瓣幾種形制,纓槍變得更長,並且有護喉。
清代為了統一制式,全部採用缽盔,樣式與明朝相似,就是纓槍有點小。
※不是馬謖無能,而是諸葛亮戰略有誤,導致街亭失守
※曹操手下最悲劇的3個大將,個頂個的厲害,卻被曹丕一一殺害
TAG:文化原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