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國古建六絕·正定隆興寺

中國古建六絕·正定隆興寺

隆興寺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始建於隋,初名龍藏寺,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北宋時大規模擴建,後雖經金、元、明、 清歷代重修,但仍保持了北宋時期的總體布局。隆興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倍受歷代帝王的青睞,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慈禧曾多次巡幸駐駕,拈香禮佛。

寺院佔地82500平方米,大小殿閣十餘座分布在中軸線及其兩側,氣勢恢宏、錯落有致,是研究宋代佛寺的典型實例。寺內彙集著隋唐以來大量的雕塑、壁畫、碑碣等藝術珍品,被梁思成先生稱之為「京外名剎之首」。

(梁思成《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中所繪隆興寺之平面示意圖)

寺內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罕見珍例」的建築孤例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第一處:宋代摩尼殿

——被梁思成先生譽為「藝臻極品」的建築孤例

隆興寺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主體建築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讚譽:「這種布局,我平時除去北平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有在宋畫里見過。」「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並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築史》。

(摩尼殿內南抱廈柱頭鋪作及轉角鋪作里轉部分)

(摩尼殿內部的斗拱)

(摩尼殿梁架結構)

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均都為宋代原塑。

(摩尼殿內宋代原塑釋迦牟尼佛像)

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現存面積422平方米。東西扇面牆內壁繪「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四抱廈繪護法「二十四尊天」,檐牆內壁生動地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個過程,稱「釋氏源流」;東西扇面牆分別繪「西方勝境」和「東方凈琉璃世界」。

第二處:倒坐觀音

——被後人譽為「東方美神」

摩尼殿內槽北壁為一座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中現存塑像共30餘身,其中最特別是明朝成化年間的高3.4米五彩觀音菩薩像,俗稱「倒坐觀音」(倒坐,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觀音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眼神微微向下俯視,目光恰好與禮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泥塑五彩懸山)

(「倒坐觀音」:由於塑像坐南朝北,故稱倒坐觀音)

魯迅先生非常欣賞這尊塑像,稱讚她是「將神人格化」了,將她視若佛教美學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陳放於北京阜城門內魯迅故居的書案上,被視為最美的觀音。

第三處:宋代轉輪藏

——我國最古老、最大的藏經櫥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採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則採用了插柱造法,這在我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

閣內安放的宋代轉輪藏(俗稱藏經櫥),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八角形小木製作,直徑7米,經櫥以上作重檐狀,下檐八角,斗拱式樣為八鋪作,為我國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實例。上檐圓,出飛檐,是典型的宋《營造法式》作法,為國內最古老、最大的藏經櫥。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

(轉輪藏——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設計十分巧妙)

第四處:龍藏寺碑

——被推崇為「隋碑第一」

矗立在正定隆興寺內的隋龍藏寺碑,是國內現存楷書碑刻鼻祖。

此碑刻於隋開皇六年(586)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陰刻楷書「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寬90.5厘米,正面陰刻楷書30行,每行50字,共1447字。

碑文書法方整有致,結構嚴謹,樸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板滯,微露魏隸遺韻,是研究魏隸向楷書過渡時期書法藝術的重要碑刻,為中華名碑之一。歐陽修在《集古錄》中首錄此碑,近代康有為則稱其為「隋碑第一」,後人稱楷書第一碑。

(御碑亭)

第五處: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像

——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兩側配殿分別為御書樓和集慶閣,三殿均始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1999年重建。

走進大悲閣,矗立在前面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

現存觀音像的身體部分和當胸合十的兩隻手臂是宋代銅鑄,其餘兩側40隻全部為民國時期重裝的木質手臂。據說每隻手眼都各有25種法力,40隻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這尊觀音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

(民國初年隆興寺舊影)

民國年間佛香閣(現大悲閣)尚未完全坍塌時所存部分影塑

民國初年頂部完全坍塌的佛香閣,如今重建為大悲閣(千手觀音像)

第六處:明代毗盧佛像

——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毗盧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959年因寺院殘破,為便於保護將其遷建於隆興寺內。

殿內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銅鑄毗盧佛像,像高6.42米,自下而上逐層漸收,似一座寶塔,表層均鎏金。全身分三層,每層均有四尊毗盧佛,頭戴五佛冠,手作毗盧印,結跏趺坐,三層蓮座的一千個蓮瓣上都鑄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繞毗盧佛的格局。整體共計1072尊佛像。

佛像比例適度,作工精良,衣裙所鑲花邊都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著名古建專家祁英濤先生稱「千佛繞毗盧銅鑄造像,是國內同類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藝術的珍品」。

此外,隆興寺寺前迎門的一座高大琉璃照壁,和寺內戒壇,也是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

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壁心是由三十六塊高浮雕琉璃磚拼砌而成的二龍戲珠圖案,栩栩如生,頗為壯觀。照壁建於大門之外,在環境氛圍上起到了莊重和森嚴的效果。

(琉璃照壁整體)

戒壇——北方三大壇場之一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這是一座亭台式建築,現存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從外面看去,戒壇三層四面,第一層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結構,支撐著整個戒壇的大屋檐,戒壇屋頂為攢尖式屋頂,四條屋脊,每條屋脊上有六隻神獸,說明戒壇的等級還是很高的。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分別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涼寺。

壇內供明代銅鑄雙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而坐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

一般寺院的戒壇上多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因優婆離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壇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興寺戒壇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及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另外,這尊雙面銅佛像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的風格,在民間極為罕見。

隆興寺作為河朔名寺,歷經千年,經過歷史上的三次大規模滅佛運動得幸保存下來,見證了唐宋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發展變化,被讚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文化視角: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佛教界是如何應對的?
南懷瑾老師:學問深時意氣平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