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中那麼多「俗話說」 究竟哪些有理哪些「扯」?

生活中那麼多「俗話說」 究竟哪些有理哪些「扯」?


  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 付麗麗


  闢謠

  天氣越來越冷,進入深秋,很多年輕人還一直穿得很單薄,當家裡老人讓他們添加衣物的時候,他們就會搬出一句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來搪塞。


  生活中,像「春捂秋凍」這樣與健康有關的俗語還真不少,然而這些前人總結出來的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哪些有點道理,哪些又純粹是無稽之談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吧。


  俗語一 「春捂秋凍,百病難碰」


  雖有一定道理但並非適合所有人

  「春捂秋凍,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要因人而異,尤其是『秋凍』,年老體弱的人凍不好反而會引發各種疾病。」10月14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樊新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樊新榮解釋說,「春捂」就是說春季,毛孔由相對閉鎖的狀態慢慢舒張,而且春天風較大,從中醫角度講,風為百病之長,侵入人體內部,常常有春寒凍人透心涼的感覺。此外,春天氣溫變化較大,過早地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春季傳染病。


  但是如果天氣本來已經暖和了,還捂著,結果一活動出了一身一頭汗,風一吹,就很容易感冒。所以樊新榮指出:「春季也不能一味的捂,衣服還是要循序漸進地減,而且捂的時候位置有講究,要下厚上薄,因為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一些,同時,也要注意頭、腹部、關節,這些地方不要受涼。」


  而「秋凍」是指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適當凍一凍有利於增加抵抗力。但「秋凍」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將其簡單理解為冷了也不添衣,而應該是身體略感涼意,又不覺得寒冷。晚秋時節,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此外,秋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時節。對於有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來說,防寒尤其重要。如果這部分人群也嘗試「春捂秋凍」,將是十分危險的舉動。

  「再就是平時容易氣喘、手腳冰涼、脾胃不好容易拉肚子的人也不適合秋凍,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禦寒能力弱,『秋凍』後容易誘發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樊新榮強調。


  俗語二 「十年雞頭賽砒霜」


  雞內臟更易累積重金屬毒素


  民間素有「十年雞頭賽砒霜」的說法,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雞在啄食過程中,會不斷將有害金屬存於腦組織,雞齡越大,儲存量越多,毒性越強。


  對此,湖北省中醫院腎病內科主任醫師金勁松表示,這種說法沒有什麼依據,沒有聽說雞頭裡面重金屬含量多,而且也沒有實驗數據或檢測依據來證明。

  事實上,雞吃的食物中可能會含有一些重金屬,雞啄食後食物通過食道進入體內,肝臟才是解毒器官,腎臟屬於排毒器官,相對於雞頭,重金屬在這兩個器官里的殘留量更多,所以「十年雞頭賽砒霜」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而且現在大規模養雞場里的雞飼養周期很短,只有農村散養的土雞才會飼養比較長的時間,一般在1—5年不等,不過養到5年以上的就比較少了,更別說還養上10年。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放心了。但是,雞頭雖然不像傳說的那樣有毒,但雞腦裡面含的膽固醇卻較高,所以也不能多吃。


  俗語三 「夜裡磨牙,肚裡蟲爬」

  沒有證據顯示磨牙和寄生蟲有關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晚上睡熟以後,有些人總是咯吱咯吱的磨牙。俗話說:「夜裡磨牙,肚裡蟲爬」。有人認為磨牙是因肚裡有寄生蟲導致的。


  「這種說法片面了些。」金勁松說,磨牙實際上是咀嚼肌不自主的運動,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一些體內有寄生蟲的人會有磨牙的現象。但事實上,可引起磨牙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是心理因素。總體來說,磨牙是緊張、焦慮等情緒的一種釋放方式,那些工作、學習壓力大的人群,可能會有磨牙情況的發生。


  第二是中樞神經因素。磨牙主要會發生在某一個睡眠周期的特定階段,中樞神經會引發負責咀嚼的肌肉不自主規律性收縮,同時伴有其他一些生命活動,比如呼吸不均勻、心跳加速、大腦皮質電活動增加等。


  第三是外界刺激因素。外界的某些刺激也很容易造成磨牙的發生,比如大量酗酒、吸煙、飲用咖啡等都很可能導致磨牙或者是加重磨牙情況。


  第四是疾病因素。一些特殊的疾病也容易引起磨牙的發生,例如帕金森、抑鬱症,這些會影響睡眠情況、肢體運動功能的疾病,都有可能會攜帶磨牙癥狀。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結論證明磨牙和腸道寄生蟲有關,所以如果有磨牙情況的發生就去亂食打蟲、驅蟲藥物是非常不靠譜的。


  俗語四 「原湯化原食」


  喝的不當反而可能影響消化


  吃完餃子、麵條,再喝碗餃子湯、麵湯,這是很多北方人的飲食習慣。人們喝湯時振振有詞,認為「原湯化原食」。一般來講,「原食」指的是澱粉類食物,比如餃子、麵條、湯圓等等。「原湯」就是水煮這些食物後得到的湯,而「化」有「消化」的意思。這些人認為,吃完原食再喝原湯可以很好地助消化。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脾胃科主任醫師劉敏指出,「原湯化原食」沒有科學道理。以餃子為例,煮完以後,其湯也僅是微量的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不能消化碳水化合物的。人們消化食物靠的是胃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等,而不是靠原食煮出的原湯,那是根本消化不了的。


  也有專家認為,喝了煮餃子、麵條、餛飩、湯圓的湯,令人感覺舒服。米面類食物在煮的過程中,會損失掉一部分B族維生素。因為B族維生素是水溶性的,會溶解在湯里。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喝點湯對營養的補充有一定好處。但關鍵是喝多少,如果喝得特別多,就會將胃液稀釋,胃液稀釋的過多,消化能力就會下降,不僅不能助消化,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此外,很多家庭以挂面取代傳統的手擀麵,挂面在製作過程中為提高筋道,會加入一些鹽。這樣煮完再喝湯,鹽的攝入量就會比較高了,不利於健康。」樊新榮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太空採礦令人堪憂 可能引起人類「星球大戰」
愛因斯坦與妻子訂立霸王條款 條件太無情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