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滅亡三大困局,今天來說說第一個,搞不好的經濟

明朝滅亡三大困局,今天來說說第一個,搞不好的經濟

原標題:明朝滅亡三大困局,今天來說說第一個,搞不好的經濟


今天咱們開始說《洪業:清朝開國史》這本大部頭,看看這本書是怎麼解讀明朝滅亡到清朝建立這段時間的歷史的。


明亡清興,明朝軍事失敗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軍事的背後,實際上是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智力資源的對抗。在所有的方面,明朝都佔有絕對優勢,但最終崩塌,就是因為明朝末年陷入了三重困局:經濟搞不好,天災挨不過,黨爭平不掉。可以說,國際經濟環境、自然環境以及政治生態環境,明朝都有致命傷,這才是明朝失敗的更主要內因。



咱們先來說經濟方面,看看明末的經濟為什麼搞不好。


要說清這個情況,就不能只看中國一國的歷史,而要從16、17世紀全球史的高度來講,這也是《洪業》這本書國際視野的體現。15世紀,歐洲開始大航海時代,16世紀,歐洲的西班牙人已經征服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人控制了從大西洋到印度洋、再到東南亞的貿易航線,這樣一來,世界已經初步被歐洲人的貿易網路連接起來。


在16世紀中後期,中國和世界上發生了這麼幾件事:在南美,西班牙人發現了巨大的銀礦山,並且發明了用水銀提純銀礦石的技術,使得白銀產量大增;在亞洲,西班牙人佔領了菲律賓,並以馬尼拉為基地,發展對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貿易;在中國,隨著倭寇的基本肅清和財政吃緊,1566年登基的隆慶皇帝,就是萬曆皇帝的父親,在上台一年後解除之前的海禁政策,開放外貿;在日本,1570年長崎港開放,吸引了來自中國、葡萄牙等國的商人。



這些看起來彼此孤立的事,其實構成了16世紀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體系的雛形。歐洲人在南美搞到了大量白銀,這些白銀又通過菲律賓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的另一條路線布哈拉流入中國,用來購買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特產。另外,歐洲人的到來也帶動了盛產白銀的日本開放對外貿易。據統計,在17世紀的前30多年中,每年從美洲和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萬至26.5萬公斤。美洲新大陸出產的貴金屬,也有一半之多流入中國。然而這麼多白銀的流入,帶來的不光是經濟繁榮、國庫充盈這樣的好事,它也使明帝國的財政和經濟越來越依賴境外的白銀輸入。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明帝國就得不到充足的白銀,就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明朝的經濟看似繁榮,其實相當脆弱。


而外部環境,果然是說惡化就惡化了。在16世紀,歐洲還發生著一件大事,就是宗教改革。圍繞著新教與舊教的對立,歐洲各國也分裂成兩大陣營,這其中就摻雜了各國之間的權力之爭。比如,荷蘭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出來,英國海盜劫掠西班牙商船,西班牙無敵艦隊入侵英格蘭並且被打敗,等等,這些背後都有宗教矛盾方面的原因。這些事件都讓西班牙大受打擊。



在1618年,歐洲爆發了新教和舊教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爭,歐洲很多國家都被卷進去,足足打了30年,所以這場戰爭被稱為「三十年戰爭」。西班牙國王歷來以天主教守護者自居,所以西班牙在戰爭中是舊教陣營的主力之一。這場戰爭對西班牙造成很大影響,經濟和海外殖民地的治安都大大下降,對中國的貿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1634年,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宣布,限制船隻從阿卡普爾出口;1639年,馬尼拉出現排華事件,許多中國商人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屠殺;1641年,馬六甲落入荷蘭人手中,從印度果阿到澳門,再從澳門到廣州的白銀運輸通道被切斷。



而更加禍不單行的是,在17世紀初,德川家康結束了日本戰國的戰亂,建立江戶幕府,由於不用打仗了,對進口軍需物資的需求下降,日本的對外貿易也縮水了。後來,因為擔心西方人帶來的天主教,德川幕府索性頒布鎖國令,嚴格限制外貿。這樣,美洲和日本兩條通向中國的白銀通道,都在17世紀收緊,最終基本斷絕,導致明朝的白銀進口量大幅度跌落。歷史學家肖努在《馬尼拉和澳門》中,把這種情況達到頂峰的1642年,也就是明朝滅亡前兩年,描述為「全球危機中的死亡時刻」。


那為什麼白銀輸入的減少,會對明朝經濟產生這麼致命的影響呢?這就要從明朝的官員薪資講起。明代的官員俸祿,一直是從實物化向貨幣化演變。一開始朱元璋時代,官員開支直接發糧食,多大的官領多少糧,永樂帝遷都北京之後改用紙幣,後來改成用布帛,再後來改用白銀。雖然從以物易物到貨幣化,這是一種進步,但是當時的人還不懂得通貨膨脹的原理,糧食、布匹這些生活必需品,它們的價格從長期來看是上漲的,但是明朝的薪俸沒有隨之調節。換句話說,物價在漲,工資沒漲。而明代後期大量流入的美洲和日本白銀,快速推高了物價。史學家的研究證明,從1632年到1639年,松江地區的米價上漲了2倍以上;在浙江北部,米價更是翻了4番。而恰恰在這種情況下,白銀流入又忽然銳減,這就等於說,物價已經漲上去了,生活成本全面提高了,而這個時候你的資金鏈斷了,這還怎麼活呢?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一個困局,搞不好的經濟。可見,它取決於很多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認知水平,確實是解決不了的問題。而經濟上的問題,很快又轉化成了政治問題。薪俸不足以維持官員的正常開銷,怎麼辦?結果只能是,官員要麼權力尋租,貪污腐化,要麼懶政怠政不作為,這樣一來,官場的風氣和效率都全面下降。而中央財政也同樣如此,已經高度依賴的境外白銀斷流了,而明朝龐大的政府機構、軍隊、宦官等服務人員,還有遍及全國的皇族,這都需要巨大的財政開支來供養,朝廷無力支付,只能想辦法節流,裁撤一些部門。其中就包括郵政系統的縮編,一批郵政系統的從業者下崗,而這其中就包括李自成。這種局面在明朝後期一直在惡化,到崇禎17年,明朝危亡前夕,太倉只有區區4200兩白銀,守北京的官軍一年領不到餉銀,可以說窮到了極點,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也都差到了極點。(未完待續)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唐代考場有兩個規矩,堅決不能違反,不然就只能回家等明年了
讀哈佛中國史之秦與漢,看看漢朝是怎麼總結秦的教訓,作出改變的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