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看不透東坡,而他卻看透了一切: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看不透東坡,而他卻看透了一切:一蓑煙雨任平生

東坡,一個千年的傳奇。在他的身上,彷彿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讓人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總是與人群保持著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距離,即使能夠無限接近,也僅止於接近。我們從來不曾真正看透東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東坡的一生,始終遊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遺世(釋)之間。那些原本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卻讓他演繹出了理所當然、渾然天成的意味。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東坡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 「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露葯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

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顯現間的一個微粒,至於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 拂袖間的沉思,茶是青的,水是清的。耳邊縈繞的,是那早已遠去的歌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萬丈紅塵,吾誰與歸?思之不得的時候,東坡開始轉向佛教的研習,希望藉此來平復內心難以言說的苦悶。於是,才有了這一首千古絕唱。這是返璞歸真後的捫心自問,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便是東坡對他一生猶疑徘徊的回答。

至此,不禁想起了慧能的禪語: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兩者多少有點異曲同工之妙。或者,我們可稱之為「東坡的頓悟」。

在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中,有這樣兩句話恰到好處地詮釋了蘇東坡的品性:「因為他愛詩歌,他對人生熱愛之強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於他愛哲學,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會沉溺而不能自拔。「因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學家;同樣,也因為他深究儒學,固也不能為醉漢。」

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酒琴棋書畫花 的精彩文章:

姜夔一生懷念的初戀,在寂寥的夜裡,引起每一個孤獨靈魂的共鳴
歐陽修做夢寫成的一首詩,不愧為一代詞宗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