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 身系詔獄苦讀書:明內閣首輔楊溥事下

原創 身系詔獄苦讀書:明內閣首輔楊溥事下

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在記述程本立的死節高行時,作者姜清還特別記了一筆:

「時同纂修者學士董倫、禮部郎中夏正善,史官錢塘高讓、廬陵吳勤、趙友士、端孝思,同郡張秉彝、唐耕,侍講王景、修撰李貫,編修吳溥、楊溥、楊子榮(即楊榮)、劉覲,侍書劉彥銘,皆不能死節,或見用新朝焉。」

雖然,姜清沒有直接指斥這些不能死節的人、沒有明確譴責其中見用新朝的人。

但是,從作者對程本立的褒揚之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這些不能死節、其中還見用新朝的人中,就有楊溥。

關於建文文臣對朱棣的迎附一事,明人黃佐(公元1490年~公元1566年)在其所撰的《革除遺事》二中,也曾著墨,其內容與《姜氏秘史》所述相同(未知其間有無摘錄、引述關係)。

另外,明末清初谷應泰(公元1620年~公元1690年)所著《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中,關於建文文臣對朱棣的迎附,亦有記載:

「帝左右唯數人,遂盡閉諸后妃宮內,縱火焚之,挈三子變服出走,倉皇復棄三子於宮門,被燕軍執置師中,帝遂遜國去。是日,茹瑺先群臣叩頭勸進,文臣迎附知名者:吏部右侍郎蹇義,戶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郎劉俊,右侍郎古樸、劉季篪,大理寺少卿薛岩,翰林學士董倫,侍講王景,修譔胡靖、李貫,編修吳溥、楊榮、楊溥,書黃淮、芮善,待詔解縉,給事中金幼孜、胡濙,吏部郎中方賓,禮部員外宋禮,國子助教王達、鄒緝,吳府審理副楊士奇,桐城知縣胡儼。」

據此可知,當日朱允炆失國時的倉惶、悲慘:

其時,面臨失國的皇帝朱允炆,他的身邊只有幾個人而已;猜想,大家都各自逃命去了吧。

其時,后妃被關閉在宮內,縱火焚燒;猜想,這些無辜的女性,大概都葬身火海之中了吧。

其時,朱允炆改換衣服,帶著三個皇子出逃,但情急之下,為了保命,他連親子都丟棄宮門,結果,三個皇子被燕王的軍隊抓走;大概,生死之間,父子都不能相顧、無法相保了吧。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文帝的一撥文臣,向朱棣叩頭勸進、屈膝迎附。這些人中,就有「三楊」之翰林編修楊榮、楊溥,吳府審理副楊士奇。

關於此事,後來文字的寫作者或者記述者,為什麼要在歷史的文檔中記下這一筆,點出這些建文文臣呢?想來,他們自然是有其用意的。

關於這一點,上文已多少有所提及,此處不再展開。

下面,就根據本文的立意,通過讀書一事,來說說楊溥的有關情況。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農曆閏九月,朱棣北征後,率師回京。

皇帝北征歸來,接駕當然是必須的。

皇太子朱高熾遣使迎駕。

不知道什麼環節出了差錯、或者根本就是朱棣看皇太子不順眼、或者就是朱棣在沒事找茬。

最終,朱高熾的這次迎駕被認定為稍嫌遲緩(另外,朱棣還認為迎駕時書奏言辭不當)。

接駕稍嫌遲緩,在當權者的眼中,肯定是大事。

因為,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出了什麼狀況,對迎送遲緩的解讀,都會認為有大大的不敬包含其中。

不要說接駕遲緩會被認定為不敬;就是接人遲緩、接車遲緩,都會被認定為是不尊重。

事件發生之後,漢王朱高煦馬上伺機對太子進行譖毀。

為什麼是朱高煦呢?

先看一看朱高煦的一些情況: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由他攜次子朱高煦親自出征。

其間,朱高煦經常作為前鋒征戰沙場。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在白溝河之戰中,朱高煦率領精騎沖陣,斬殺都督瞿能父子。

後來,朱棣兵敗東昌(今山東聊城)、大將張玉戰死,是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朝廷軍隊,才將朱棣救出。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朝廷軍隊擊敗,朱高煦率眾及時趕到,朱棣見此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據說,朱棣還撫摸著朱高煦的背部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似乎有潛台詞)」於是,朱高煦親率軍隊力戰,將朝廷軍隊擊退。

靖難之役中,朱棣多次瀕臨危難,都是在朱高煦的力戰下,轉敗為勝。因此,朱棣認為朱高煦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負,並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

朱棣登位後,最初,儲貳還未確定時,淇國公邱福【(公元1343年~公元1409年),鳳陽(今安徽鳳陽)人;行伍出身,原為燕山中護衛千戶,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累升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國公,位居功臣之首,後又加太子太師;北伐韃靼,輕敵冒進,中伏戰死,全軍覆沒,被褫奪世爵。】就對朱棣說,漢王有功,適合立為太子。朱棣心下或也有此意,但是,出於種種考慮,他沒有貿然確定。隨後,朱棣私下裡秘密徵詢解縉,解縉稱:「皇長子(朱高熾)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完,什麼話都沒說。

這事,大約也是從朱棣那裡傳到漢王朱高煦處。後來,朱高煦多次在朱棣處攻擊解縉。結果,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解縉被朱棣下入錦衣衛大獄。

後來,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揣摩上意,於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將解縉灌醉後,埋在積雪之中,活活凍死。

其實,朱棣和朱高煦的心思大約是一樣的。

關於立儲之事,朱棣懷恨在心,可以將解縉下獄、並委婉授意處死,看來,他對太子朱高熾也沒有什麼好感。

沒有好感是事實;太子是自己的親子,也是事實。

結果,朱棣將內心的不悅與憤怒,全都撒在了太子周邊人的身上。

接駕遲緩,朱棣正好找到了一個可以宣洩的機會。

當日的事情,具體是這樣的:

太子朱高熾派遣兵部尚書金忠等齎表,前往迎駕;迎駕人馬到來之後,朱棣認為迎駕遲緩,而且書奏言辭不當,他大怒道:

「這全部都是輔導佐助太子的東宮官屬的罪過!」

加之漢王朱高煦進言譖毀,又是火上澆油。

於是,朱棣先派人將吏部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洗馬楊溥、芮善及司經局正字金問等逮押過來問罪。

幾人逮押途中,朱棣下旨,寬宥了蹇義,讓他回去南京。

又命令將黃淮先關押進北京大獄。

次日,楊士奇及金問相繼到達。

朱棣說道:

「楊士奇姑且寬宥他。我從來都不認識金問,他是怎麼得以在東宮作侍從官的?」

然後,命令法司鞠訊金問。

很快,朱棣又招來楊士奇,訊問東宮之事。

楊士奇回答說:太子孝敬誠至,如果對陛下有所不是,都是臣等辦事不周。

隨後,楊士奇也被朱棣下入錦衣衛大獄。不過,沒多久,楊士奇就被朱棣特別開恩宥赦,並准其復職。

在法司鞠詢金問時,金問的供詞之中提及楊溥。於是,楊溥等人也相繼被逮押下獄。

朱棣這樣做,的確是凸顯了皇帝的威嚴;可是,這麼做,對於未來執掌大寶的儲貳而言,無疑是顏面掃地的事情。

這件事情,成為解縉入獄之後,永樂朝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變。

當日,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朱棣起兵「靖難」,金忠以謀士隨軍征伐,屢獻良策;朱棣稱帝,金忠升工部右侍郎;後又升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朱棣在立儲問題上猶豫不決時,金忠力推立儲立長,後竭力保護太子及其他東宮官屬。】因系朱棣「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

下獄者中,如前所述,楊士奇比較幸運,沒在獄中呆多久。

楊溥、黃淮、金問等人,就沒有那麼好運氣。這次入獄,他們被送進大牢之後,一關,就是十年之久。

楊溥入獄之後,大概家裡的情況也比較艱難,加之楊溥入獄時日長久,故而,家人對他的食物供應多次斷絕。

這是楊溥當時在獄中生存條件的艱困。

楊溥入獄那些年,朱棣動不動就處置大臣。皇帝的心思叵測,不經意間,大臣就被下獄,甚至項上人頭朝不保夕。那些身在牢獄的官員,性命更是岌岌可危。

這是楊溥當時在獄中政治氛圍的肅殺。

監獄之中的條件,這個就更不用說了。

這是楊溥當時在獄中生活環境的惡劣

就是在這樣艱困、肅殺、惡劣、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的環境情況下,楊溥更加用功、更為勤奮。

十年詔獄,楊溥讀書不輟。

史書記載,十年之間,楊溥將經、史、諸子等書籍,讀過好幾遍。(由此可見,楊溥所蹲的大牢,是可以讀書的;他大約也沒有被強制進行體力勞動。)

見到楊溥如此讀書,一同在獄中受難的人勸阻他道:

「事已至此,還讀書做什麼呢?」

楊溥回答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按,此夫子語,見《論語·里仁第四》)

(未知,楊溥所讀之書,所言之辭,他可曾細思?夫子之道,君臣之義,在靖難時節,他的所作所為可曾與道義相合?)

關於楊溥詔獄十年,讀書不輟一事,明人吳應箕在其所輯《讀書止觀錄》中記述時,曾經感嘆道:

「古人著書讀書,每發憤於窮苦患難之際,今人平時先自廢棄,況患難時乎!若必待患難來而發憤,此其所以終身廢棄也,此其所以終世偷生也。朝聞夕死,吾深有慕於楊公。讀書者當觀是。」

吳氏所云,辭義較為曉暢,不做贅釋。

楊溥系獄十年,獲釋之後,在明初的政壇上也可以說是光彩奪目。其詳細履歷,見前文楊溥介紹。

就是因為楊溥有後來的通達,所以,世人在記述楊溥系獄讀書一事時,還多記載:

楊溥得釋之後,作為閣老,朝廷的大製作,多出其手筆;楊溥晚年的遭遇,當年他在獄中讀書一事,其功不可沒。

明人李賢(明代名臣)所著《古穰雜錄摘抄》中,在述及楊溥獄中讀書一事時,曾經說道:

「蓋天將降大任於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玉成之如此。」

李賢還說:

楊溥為人謙恭小心,對待吏卒時也從來不敢輕慢。

他又說:

當日,楊溥初入鄉試,被取為首選。此次胡儼主掌文衡,在楊溥所刊之文上批語云:「初學小子,當退避三舍!老夫亦讓一頭地。」又曰:「他日立玉階方寸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孫弘之阿曲。」時人多認為胡儼識人。後來,胡儼因病免歸。明仁宗、明宣宗以來,楊溥位望益高,但是,對於胡儼,楊溥終身執門生禮,胡儼也自任而不辭,士論對兩人都以高度的評價。

關於讀書之事、關於楊溥詔獄十年苦讀書之事,至此,已經大略講說完畢。

讀書的事情,感覺前文已經講說清楚。

楊溥詔獄十年苦讀書之事,再總結補充一下:

1、讀書人,立身須正。所謂正,就是要有獨立的人格、要有對道義價值的堅持。

2、楊溥詔獄十年苦讀書的精神,是值得讀書人學習的。如果沒有身為建文文臣而迎附朱棣一事,楊溥真可以說是聖賢之人了。我們不需要去苛責楊溥,但是,歷史會一直記載他的一切行事。

3、時空不斷轉換,歷史持續變遷。道義價值的具體內容也會變化,我們不能食古不化、不能拘泥固執,但是,無論如何,讀書人的獨立人格一定要保持、對信仰價值的堅持一定不可以鬆動。

文末,再補充一點資料。

上文之中,那位朱棣自稱不認識的金問,究竟是誰呢?

金問(公元1370年~公元1448年),字公素,別號恥庵,吳縣人。金問自幼穎敏莊重,喜愛讀書,他可以日記千言,知曉其中的大義。弱冠時,金問曾跟從兪貞水學習《易經》。因家貧無書,他曾經從別人那裡借書,疾讀暗記,書中內容,皆能通達。永樂初,金問被舉薦為司經局正字。明仁宗在東宮,素來就知道金問其人。因太子迎駕遲緩一事,坐累,金問被朱棣逮系詔獄十年之久。獄中十年,資用或無以為繼,但是,別人饋遺,如果不合道義,金問絕不接受。當時,學士永嘉黃准、洗馬江陵楊溥,也都逮系在獄,他們三人意氣相投、相處很好。三人省躬念咎之暇,各持一經,相互講論。金問曾說:這就是我對待憂患之道。明仁宗即位,升金問為翰林修撰,以備顧問。金問論議時政得失,常得皇帝褒揚並嘉納其言,還賜予他文綺米鈔。明宣宗宣德乙卯(公元1435年),擢升金問為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學士。明英宗正統癸亥(公元1443年),調金問至南京太常寺。乙丑(公元1445年)冬,進升金問為禮部右侍郎。戊辰(公元1448年)春,金問卒,賜祭葬。金問天性孝友,不以貧故儉。他的親兄曾經患病,發熱嚴重,醫生說必須有螺方可醫治,其時盛寒天氣,金問解衣入水,找螺進之,其兄之病痊癒。同鄉有喪不能安葬,有貧不能自養者,金問每每乘黑夜投錢給他們,並說,周濟他們,我不是為了贏取名聲。金問所作之詩,必根於理及達於情。作有《青楊集》、《桂坊集》、《恥庵集》藏於家。金問所業,最擅長書法,其書得魏晉人之法度;他還特別精通星曆之學,但是,他從來都沒對人說過這一點。(《王汝玉志略》)

參考資料:

1、(明)姜清《姜氏秘史》卷二《程本立》

2、(明)黃佐《革除遺事》二

3、(明末清初)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卷二十六

4、《明史》本紀第七《成祖三》(永樂十二年)

5、《明史》列傳第三十五《黃淮傳》

6、《明史》列傳第三十六《楊溥傳》

7、《明史》列傳第三十八《金忠傳》

8、(明)許浩《復齋日記》卷上

9、(明)王世貞科試考《科試考一》

10、(明)吳應箕《讀書止觀錄》卷三

11、(清)監察御史姚之駰《元明事類鈔》卷十五《人品門【一】方正》、卷十六《人品門【二】聰敏》

13、(明)李賢《古穰雜錄摘抄》

(全文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境心影錄 的精彩文章:

原創 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宦海浮沉上
明初重臣夏元吉的寬宏器量與勇力擔當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