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金融科技的香港,留給虛擬銀行的空間有多大?
來源:零壹財經
作者: 澄子
近兩年來,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在發力金融科技,香港自然也不甘落後,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開發,香港在金融科技領域動作不斷。無論是金管局在今年9月份推出的全面連接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的快速支付系統,還是虛擬銀行牌照的發放,我們都能看到香港發展金融科技的決心。
此番虛擬銀行牌照面向科技企業開放,是香港對引進內地金融科技的渴望,也讓不少非金融機構尤為振奮。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騰訊、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眾安保險、小米等企業都參與了申請這一牌照。
對科技巨頭來說,香港的虛擬銀行牌照,不光能為企業增值,更是向海外拓展業務的跳板。金融科技巨頭在內地已經積累了豐富的互金業務經驗,除開前兩點益處,互聯網金融窪地香港似乎正在向他們敞開一片廣闊天地,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傳統金融系統發達的香港,留給虛擬銀行的空間會有多大?
何謂「虛擬銀行」?
在百科詞條上搜索「虛擬銀行」四個字,出來的定義是:虛擬銀行,是指利用虛擬信息處理技術所創建的三維電子化銀行。
更進一步的解釋是:在網路空間中,虛擬銀行運用三維立體空間概念來設計,由逼真的銀行大樓、銀行營業大廳、銀行服務大廳、銀行辦公業務房間和走廊通路等組成,使客戶在網上具有親臨真實銀行之感,而且服務質量極高。
這樣一個頗具科幻感的詞條解釋與香港金管局給出的定義——主要通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虛擬銀行並不神秘,其與內地微眾、網商等互聯網銀行的模式相近。
2017年9月,香港金管局就公布要引入虛擬銀行,之後在2018年2月修訂《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
5月30日,金管局正式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其中「銀行、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均可申請在香港持有和經營虛擬銀行」這一內容,使得「虛擬銀行」四個字尤為受科技公司的關注。
香港金管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截至5月底,共接獲逾50間海外及本地機構查詢及表示有意經營虛擬銀行。
根據媒體的報道,騰訊、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眾安保險、小米等科技企業均以獨資或設立合資公司的形式進行牌照申請。
不管原先有沒有銀行牌照,香港這張虛擬銀行牌照對科技巨頭們的吸引力都非常大,尤其是當下內地互金行業處於強監管階段,無疑讓金融科技公司看到了業務拓展空間和走向海外的機會。
關於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最新的消息是在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提到,第一批虛擬銀行牌照的申請正在處理中,預計最快可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初發出。
虛擬銀行,空間有多大?
與銀行、科技巨頭們一致表現出對這一牌照的熱切不同,業內人士對香港虛擬銀行的發展空間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這些年在科技力量的帶動下,金融消費者消費習慣和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依託科技力量的線上金融空間巨大。
但也有人並不看好其發展,因為香港傳統金融市場發達,這幾年傳統金融機構的線上業務也在開展,正如平安證券的研報中所指出的,虛擬銀行誕生之初必然要面對來自傳統銀行已發展的在線業務的挑戰。
平安證券在9月11日發布了關於香港虛擬銀行的一份調研報告,報告介紹到,香港傳統銀行在過去數年已經實現了系統的全面升級,建立了在線金融服務平台,用科技減少了大量人力。但同時,其薪酬、租金及設備等運營成本所佔比重還較大。而虛擬銀行因為沒有實體分行,有機會進一步壓低固定運營成本,也就意味著其服務費相比傳統銀行會有更大的價格優勢。
但報告也指出,對於香港虛擬銀行來說,在一開始,需要面對來自傳統銀行已經發展的在線業務的激烈競爭。
在微眾銀行誕生的2014年底、2015年初,內地傳統銀行的線上業務布局也已經有一定的水平了。彼時,手機銀行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而網銀基本已經成熟,開始面臨手機銀行的淘汰。應該說,從一開始,內地互聯網銀行也面臨著當下香港虛擬銀行要面臨的類似境況。
但有一個明顯的區別是,無論騰訊系的微眾銀行,還是阿里系的網商銀行,背後都是巨型流量和海量用戶數據,而數據無疑是金融科技的重要驅動力。在平安證券的研報中也提到,利用大數據計量風險和快速審批的借貸或許是虛擬銀行搶佔傳統銀行固有市場的突破點。
從香港金管局給出的虛擬銀行牌照申請原則來看,他們希望通過引進金融科技來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相關申請原則包括:不應有最低結餘要求或對存戶收最低結餘費用;虛擬銀行牌照申請人/公司一般要以零售客戶為服務對象,零售客戶包含中小企業。
內地互聯網銀行的代表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涉及的也是普惠金融領域的業務,其服務對象也是個人和小微企業。但在兩地政策、市場不同的情況下,微眾、網商們的經營模式和業務內容能否移植到香港虛擬銀行?
微眾和網商均聚焦於小額業務,但由於各自的流量入口不同,二者選擇了不同的客戶定位。微眾銀行利用騰訊的社交大數據,定位個人消費者,網商銀行則基於阿里電商平台數據,聚焦於小微企業和農村用戶。[1]
微眾銀行在2014年12月獲批開業,是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和民營銀行。根據天風證券2018年9月8日發布的行研報告,微眾銀行2017年凈息差高達7.02%,遠超行業水平。
而這一成績得益於其依託拳頭產品「微粒貸」展開的聯合貸款模式。微粒貸通過「聯貸平台」實現了微眾銀行與合作銀行之間合作發放貸款,微眾銀行也為合作機構提供基於大數據、AI技術的客戶篩選和風控等業務。
這一合作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降低傳統銀行運營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則利用銀行的線下渠道和資金使得微粒貸的客戶覆蓋延伸至騰訊社交網路之外,面向更廣大的用戶,實現了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2]
2015年6月,網商銀行開業,是繼微眾之後第二個互聯網銀行。網商銀行主要針對淘寶系商家(新零售)、線下小微商戶(碼商)、農村用戶提供金融服務。網商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其實現營業收入42.75億元,同比增長62.13%;實現凈利潤4.04億元,同比增長28.07%。[3]
香港金管局並沒有對虛擬銀行的業務模式做定性要求,而是讓申請的企業提交經營計劃。到目前為此,媒體報道的提交了虛擬銀行牌照申請的企業,均未向外透露相關經營計劃。零壹財經也聯繫幾家被報道提交了申請的企業,但均表示沒有更多信息釋放。
從香港金管局給出的諸多申請條件來看,首批牌照的發放以及相應的業務內容,會顯得嚴謹甚至保守一些。
比如,在對股東的要求上,一般要求50%及以上的股本應為一家信譽良好並受到香港及其他地方認可的監管機構監管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如不滿足該條件,金管局希望申請人能夠被一家在港法團(受香港法律約束的機構或團體)的中間公司持有,並且對該中間公司附加監管條件。相應的附加條件包括資本充足、流動資金、大額風險承擔、集團內部風險承擔及資產抵押等。
在業務計划上,金管局雖然沒有對虛擬銀行的業務模式做定性要求,但在《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中提到,虛擬銀行業務不應過快擴張,以致其系統和風險管理能力無法承擔。
凡此種種,我們看到,香港願意對外敞開懷抱,但也秉承一貫的嚴謹作風,首批獲得牌照的內地企業,或許會參照互聯網銀行的商業模式進行虛擬銀行的運營,但在具體實施中,必然還是有許多要因應變化的情況。
[1]引用自《天風證券-銀行:詳解微眾銀行,見證金融科技的力量》;
[2]引用自《天風證券-銀行:詳解微眾銀行,見證金融科技的力量》;
[3]引用自《國元證券-國元證券互聯網金融周報:網商銀行17年年報披露,服務小微商戶放貸量大幅增長》。
--/ END /--
※上周10家金融科技公司共計獲得約13.3億元融資
※P2P風險事件啟示錄:第三季度問題平台成因分析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