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晚唐杜牧流傳最廣的一首唐詩,卻沒能入選唐詩三百首

晚唐杜牧流傳最廣的一首唐詩,卻沒能入選唐詩三百首

在唐代文學史上,杜牧有著很高的歷史地位。他本人的詩歌成就非常大,和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而且他的古文也非常的精彩,一篇《阿房宮賦》,提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論點,可謂鞭辟入裡,發人深思,引人警醒。

晚唐杜牧流傳最廣的一首唐詩,卻沒能入選唐詩三百首


相比而言,杜牧的七絕唐詩在後世的影響更大。動輒「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二十四橋明月夜」、「多少樓台煙雨中」、「東風不與周郎便」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但要說到他流傳最廣的一首唐詩,不得不提這一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清明》,而且這「清明」也是中國傳統的24節氣之一,春雨驚春清谷天,清明位於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正是春天當中最美好的時刻。就全詩的字眼和內容來說,這首唐詩非常的通俗易懂,讀過一遍幾乎就能夠記得過去,甚至很多時候,這種詩還會成為啟蒙唐詩的經典作品。

晚唐杜牧流傳最廣的一首唐詩,卻沒能入選唐詩三百首


在杜牧的筆下,這首清明其實描寫的是江南的景色,而不是北方大地。「清明時節雨紛紛」,春天的雨水都是很珍貴的,相對北方普遍存在的春旱,也只有在南方,才會有這樣淅淅瀝瀝的春雨。春雨在路上飄灑,毛毛細雨,「沾衣欲濕杏花雨」勾勒出了非常輕靈的圖畫。

而後寫在這樣的季節當中,作者所看到的路上行人的神態,那就是「路上行人慾斷魂」。在古代的時候,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代表著家人團聚,代表著春遊,代表著掃墓。但是在當時杜牧和其他的很多人一樣都只能在他鄉度過。所以又遇到這樣的春雨,又增添了幾分傷春的愁緒,此所謂「欲斷魂」。

晚唐杜牧流傳最廣的一首唐詩,卻沒能入選唐詩三百首


既然有這種愁緒,那麼該如何排解呢?那就是酒。一醉方休,摒棄這塵世間一切的煩惱。所以詩人寫道,「借問酒家何處有」,哪裡有酒館喝酒的地方呢?最後寫路人的回答「牧童遙指杏花村」。在這裡,「杏花村」本意指的是杏花深處的村莊,在後來這已經成為酒店名的代稱。

晚唐杜牧流傳最廣的一首唐詩,卻沒能入選唐詩三百首


這首唐詩是杜牧最具代表性的詩歌,流傳非常之廣。而且詩歌的內容非常簡單,遣詞造句也沒有生僻字眼。所以即便是沒有能夠入選唐詩300首,卻也並不妨礙今天的我們對這首唐詩的喜愛。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