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躲不過好萊塢潛規則的女明星們
撰文/凌嵐,專欄作家
在好萊塢,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是可以相互置換的,苦主都是女性,年過四十的女演員,這幾乎就成為不成文的行業規則。
1950年代的玉女大明星麗麗安·吉旭有一個概括:「我剛剛出道時,跟大明星萊昂內爾·巴里摩配戲,他演我的祖父;過幾年再出鏡時,他演我的父親,後來又演我的丈夫。要是他活到現在,我相信我只能在銀幕上演他的母親了。這就是好萊塢的年齡法則,男人越來越年輕,女人越來越老。」萊昂內爾·巴里摩是演藝世家出的大明星之一,如今活躍的茱爾·巴里摩是這個家族第N代。麗麗安·吉旭出生於1893年,比出生於1878年的萊昂內爾·巴里摩年輕十五歲。
早期好萊塢電影
老男配玉女的例子在好萊塢數不勝數,甚至有一個不成文的最小年齡標準差公式——男主角的年齡的一半加七,等於女主角的年齡。比如《烏雲背後的幸福線》布萊德利·庫珀與詹妮弗·勞倫斯的年齡差距十五歲。與1961年出生的老型男克魯尼配戲的女演員,要更年輕,比如《在雲端》里的女演員是1985年出生。在出演《亞歷山大大帝》中的皇后時安吉麗娜·朱莉28歲,僅比演王子的科林·法瑞爾大一歲。
就連斯特麗普這樣的常青樹,在40歲時,都以為自己的事業從此基本結束。2006年斯特麗普主演《穿普拉達的女魔頭》的大獲成功,她接受採訪:「能以50歲以上的女人為女一號的電影很少了,在大部分好萊塢電影里,50歲的老女人不是魔鬼就是瘋子。」「40歲以後,我能演到的每一部電影,我都當作這一輩子的最後一部來演。」說這話時梅姨67歲,2016年。梅姨是好萊塢的獨角獸——唯一一個的可以跨越年齡,無論什麼年紀都可以在電影中擔綱女一號的常青樹。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劇照
年齡歧視,老男配少女,這些演藝行規,從默片時代起就被女明星吐槽,但近百年來這種行規從未被撼動,無論是1960年代開始的性解放運動,1970年代開始的女性平權,甚至到近年的多元文化運動,對演藝界的年齡歧視都沒有太大鬆動。
2016年兩位經濟學家搞了歷史數據研究,克萊蒙森大學(Clamsen)的羅伯特·富萊克(Robert Fleck)和安德魯·漢森(Andrew Hanssen)利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公開發布的電影數據,梳理1920年到2011年美國國內出品的電影中的演員資料,證明了年齡歧視和性別差異在演藝界一直存在,這也不是什麼新聞。
有趣的是這個研究披露的年齡細分:30歲是一個男女演員的事業分水嶺,女演員30歲以前比同齡男演員有更多的上鏡機會,30歲以後男演員開始進入事業高峰期,從此後把女演員甩了幾條街。20歲的女演員出演80%的電影女主,此後她們年齡每增加一歲,機會便遞減一分,年至30時,只有40%的電影主角歸熟女。到了40歲的不惑之年,電影市場的角色分配完全扭轉,40一枝花的男演員們擔綱了80%的主角演出。40歲對於男演員的演藝事業來說,是漸入佳境的中間點,但對於女演員來說,40歲是謝幕的年齡。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是矯情的說法,事實是美人們白頭以後被導演和製片成批過濾掉了。但好萊塢不肯承認歧視,它認為這是行業的市場性質決定,所謂市場性質,就是把歧視的鍋甩給觀眾,是你們不想看到三十歲以下的資深美女,以中年婦女為主角的電影不掙錢,都怪市場!這種甩鍋於市場,也是好萊塢最常見的自我辯護——觀眾喜歡看到男演員臉上歲月留下的痕迹,但不喜歡看到女人的苦瓜臉。兩位經濟學家也同意這種甩鍋理由,認為電影是面對世界的鏡子,世界不待見中老年女性,電影作為投其所好的娛樂手段當然聽令於此。「如果斯特里普真的相信中老年女性為主角的電影有票房市場,她完全有實力有人脈可以做到去投資拍攝這類電影呀。」
《三個廣告牌》劇照
2011年越南裔女演員Junie Hoang告亞馬遜,要求賠償100萬美金,因為亞馬遜旗下的子公司「互聯網電影資料庫」在網上公布了她的真實年齡,那年她正好40歲,公開年齡將讓她失去好多演出機會,她的外貌遠比她的年齡年輕。對於大多數凡人女演員來說,年齡絕對是一個詛咒,「誠實,少吃,隱瞞年齡」是喜劇女王露西·波爾的至理名言。Junie Hoang敗訴。
年齡差別不算,最悲摧的是台詞量。即便有機會出鏡,上了銀幕也是個啞角,是默默無言的母親,或者羞澀的「慾望的能指」。女性角色在美國電影中的台詞量平均不到全劇的三分之一,連迪斯尼的動畫片,說話多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也是男性角色。平均男性的台詞佔全劇台詞量60%強,《玩具總動員》《叢林故事》等動畫大片男性台詞超過95%。研究者過濾三十部迪斯尼(含皮克斯塔公司)公主片的台詞,發現這三十部戲中二十二部男性台詞遠遠多於女性。就連女性為主角的戲《花木蘭》,保護花木蘭的配角「木須龍」的台詞量也超過女主的一半多。
台詞量代表劇中角色的活躍度,為了證明好萊塢的性別歧視,2016年台詞統計成為一項時髦的運動。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台詞統計,來自於數據公司Polygraph,它給2000部好萊塢電影做了對話調查。這個統計披露,《飢餓遊戲》《冰雪天地》《風月俏佳人》這種完全以女性為主角,以女性成長為故事線索的電影,其中的男性台詞都遠多於女人;即便對話是女性話題,說話者也是男性,可見「話語權」啊最終落在誰手裡!前面提到的對迪斯尼公主片的統計就是出於這家,他們發現在女性為主導的故事裡,推動劇情發展的,行動者的角色,基本都是男性。《花木蘭》里一個女主花木蘭配上許多搞事情的男性角色,這是為什麼最後在台詞上和曝光程度上還是男性佔優先。這些對電影性別研究的大數據,重複地證明了大部分人心知肚明的歧視法則。
《花木蘭》劇照
「貴圈真亂」,那些仙女一樣的電影明星為了拍片受的罪,過去都被作為行業風險默認,離普通人生活真是很遠。從2016年開始的多元和女性平權運動,將輿論的強光照進好萊塢,也照進許多行業,女性職業上面臨的生存困境,不獨在好萊塢,在矽谷科技業,在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業也比比皆是。從工資低於同職位的男性,職場上升途徑阻塞,懷孕後職業生涯中斷等這些職場的不爽,都是上班女人的緊箍咒,無論你是演戲的,在科技巨頭公司作中層管理的,或者在特斯拉做經理,這些行業在對待職業女性的態度上,與好萊塢大同小異。
這一點,從哈維·溫斯頓性騷擾醜聞連帶出一連串名人被舉報可以看出,性騷擾沒有行業界限,性騷擾其實跟同工不同酬、年齡歧視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權力朝一方傾斜,被一方掌控和濫用的結果——讓你沉默的權力,讓你退休的權力,讓比你年輕的一代取而代之的權力,發展到極端,就是性侵犯。
這是同一根長長的繩子。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