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 早上9:00 :「不要在沙發上跳」!
  • 早上9:10:「不要亂動你爸爸的音響」!
  • 早上9:15:「不要玩水」!
  • 早上9:27:「不能碰熱水壺」!
  • 早上9:35:「不要碰到插板」!

……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行動性越來越強,能走能跑了,爸爸媽媽就會發現——自己說「不行」!「不要」!「不能」!「不可以」……的時候越來愈多了。

可是,「不」說得越多,我們自己也感覺越疲憊,好像老得都快一點兒了。

更可氣的是:爸媽越說「不行」,孩子越跟我們「對著干」,越來越不把爸媽的話當回事。

那麼,疲憊的爸爸媽媽,如何從「不行」!「不要」!「不能」!「不可以」中解脫出來呢?

我們大人說「不」,很多時候都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可如何才能讓孩子理解爸媽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對我們的勸告「不屑一顧」?

其實,除了隨時說「不」,還有一些更有效的方式,來給孩子「立規矩」。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一、實踐預防

2、3歲的孩子畢竟還小,在一個充滿「誘惑」的房間里,指望孩子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多半會失望的。

所以,對比較危險的地方,比如櫥櫃、插座、尖銳的桌角等,事先做好兒童防護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多堅持一下房間里的陳設,不想讓孩子碰到的東西,最好就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

最後,讓孩子明白:這個房子里,有些區域是你的「禁區」,比如廚房。

可以嘗試在廚房門口貼上一個「禁止」的標誌,並教會孩子認識這個標誌。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很多地方貼著這樣的「禁止」標誌,就可以趁機和孩子一起認一認。

一來,孩子覺得認識了一個標誌,懂得了一個社會規則,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二來,孩子會意識到,這個「禁止」標誌,是個社會通用規則,很權威,並不只是「媽媽不準」,孩子更願意遵守。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二、給孩子一個「可以做」的通路

當爸爸媽媽給孩子設定限制規則的同時,讓孩子知道她「可以做什麼」,規則更容易被遵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堵,也有疏。比如:

對孩子說:「不準在桌上玩水」,孩子會感到很沮喪,容易跟媽媽對著干,所以我們可以建議另一個方法:「我們去浴室里玩水吧」。

幾乎任何讓孩子「不要做」的事,都可以用另一種更積極的方式改寫。比如:

「不可以站在椅子上!」你可以說成「可以坐在椅子上」。

雖然其實是相同的意思。

但當爸爸媽媽沒說「不能做什麼」,而是直接說「可以怎麼做」的時候,孩子的感受更好,他會覺得「我和大人之間沒有衝突,我們是一夥兒的」,於是跟更願意接受爸爸媽媽的建議。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三、用嘴說很多次,不如真正展示一次

爸媽希望孩子怎麼做,就直接把那樣的行為在孩子面前展示一次。比如:

孩子使勁兒拽著小貓的尾巴,爸媽覺得這樣不好。

那麼,握著孩子的小手,一起輕輕的撫摸小貓,然後對孩子說:


「我們應該這樣對小貓,你看小貓多喜歡」。

這樣做,不僅教會了孩子處理某件事的正確方法,同時,還給予了孩子最喜歡、最重要的獎勵——父母的時間。

對於孩子來說,來自父母的任何關注,都是珍貴的。

爸爸媽媽願意花時間親身示範,就是最好的陪伴和關注。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四、重新定向,用選擇去代替指令

孩子跟我們對著干,也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行動力的增強,孩子也越來越越追求「獨立性」。

比如,有時候大人說,「把那個凳子搬過來,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說,「不!」

但是如果給孩子一點選擇,用更尊重的語言,就會好很多,比如:「寶寶,你想搬那個藍色的凳子,還是那個紅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他也感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五、說「不」之前先想好,可以少說幾個「不」

當孩子做一些頑皮的事情時,我們大人很容易「下意識」地說「不」!

比如:


「不要走小土坡」;

「不要用手摸顏料」;

「不能玩手機」……

但剛說完「不要」之後,我們自己又覺得:


孩子好奇,去走走小土坡,也不是多危險的事兒;

出於好奇,摸摸顏料,其實沒什麼壞處,對觸感的發展還有好處;

雖然玩多了手機不好,但這是今天第一次玩,而且才玩了幾分鐘……

於是我們就「隨他去吧」,不了了之。

這樣的考慮很有道理,可問題是:對孩子說了「不要」,之後又讓他繼續,很容易破壞爸爸媽媽的權威。

所以,說「不」是件很珍貴的事,禁止孩子做某事之前,請確保它的重要性足以讓你說「不」。

少說「不要」「不能」「不可以」——5個的替代法,孩子更聽話

當然,這並不是讓爸爸媽媽以後都不對孩子說「不」了,關鍵是要明智地使用「不」,把「不」說在「刀刃」上。比如:

當孩子試圖玩火時,當孩子過馬路時試圖鬆開你的手時,我們完全可以大聲說「不」。

平時說得少,關鍵時說出來更有效,孩子就會知道:在某些時候,沒有談判的餘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