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豫杭」一詞,看中原與浙江的淵藪
原文@竹之溪 載於中讀App
江浙兩省坊間有傳「豫杭徽寧」一詞,意思是,在省際人群流動中,河南人多與浙江杭州有緣,安徽人則多與江蘇南京有緣。且不說,於今,在杭州的安徽人也很多了,但只據千百年歷史流變過程而言,「豫杭」之語確非虛妄。
人群遷徙之流變以姓氏為考,當最為直觀。以江浙第一世家,吳越國姓,「錢」姓為例,應更方便理出頭緒。
在眾人眼中,「錢」姓是理所當然的江南姓氏,但事實上,「錢」姓得姓,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時期。彭城老祖(即民間相傳的老壽星)的一個子孫掌管錢糧,後裔以「錢」為姓,故「錢」姓實是「彭」姓的一個分支,這也是史稱「錢彭一家」的由來。
古之所稱彭城即現之徐州一帶,位於江蘇北部與河南交界。就在上世紀,還有居住於浙江的錢氏家族的人們,在生活用具上用漆寫「徐州錢」或「彭城錢」,以明確自己的血脈之源。
而再上溯,錢姓所尊始祖為五帝之一的顓頊帝。顓頊「逐鹿中原」,多活動於今天的河南之境,曾定都於現今的河南商丘,「錢」姓與之當有一定淵源,這也是可尋覓到的與中原交集的最早線索。
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錢」姓人多流轉到江南諸地。論其作為,應數在唐末的五代十國時期,以杭州人錢鏐建立吳越國為最高潮。時人謂錢氏為「東南眾望,吳越福星」。不過,所述這些 ,於數千年的北南人群遷徙流變的觀察是否有些過於隱約了呢?
但還真的一定少不得這一節。
較大規模的杭州與中原人群遷徙,就始於這個吳越國併入趙宋時。號稱「三世五王」的吳越國最末位國王錢弘俶,為「保族全民」,將「三千里錦繡山川」和「十一萬帶甲將士」,悉數獻納給中央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一個強盛的割據王朝與中央政權的和平統一,也為杭州於今的格局留下了基礎。
這也是為什麼千年以來錢姓人家在東南之地受人尊敬的緣由:不為一己之私致兩浙百姓於水火兵燹之中。上世紀杭州周邊有擺渡公 但凡聽客人說姓「錢」,就會主動免去渡資費用,其在民間人心之延續可見一斑。
錢弘俶王舉族遷至當時的國家政治中心河南汴京,這也是比較集中的一次由江南向中原流轉的人群遷徙。離別故國固然有悲戚:「帝鄉煙雨鎖春愁,故國山川空淚眼。」(錢弘俶著)但錢弘俶的政治智慧非尋常人所能及。
錢氏家族遵循祖訓,多辦有祠堂家塾,族中子弟無論貧富皆可入學讀書,故在大宋一朝,江南錢氏為求取功名徙於中原的,也可充些許流變之數。
北宋末南宋初,由於局勢動蕩變化,由中原至浙江杭州一帶的人群遷徙則無以計數,幾可說是人群流變之頂峰。錢氏後裔也大多隨朝廷的轉移,再次回歸江南故土。
這期間,杭州成為南宋臨時國都,那些當年在中原汴京等地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名人騷客、乃至普通百姓,凡可追隨者盡皆而至,以至於現如今杭州、紹興等地景點有相當部分與這些人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杭州南宋御街)
就如太子灣公園、南宋御街等,當然,這裡面還是以坐落於西湖北山街的來自中原安陽湯陰縣的岳武穆王岳飛之岳王廟最為著名。
他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其慷慨悲歌引得多少仁人志士、熱血兒郎為國前赴後繼。
現今很多在杭州、紹興周邊,所建鎮及村落歷史在8、9百年左右的,也大都與這一段遷徙史有關。
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又道出了多少對沉浸在溫柔鄉里的朝廷的悲觀無奈。
到了當代,中原與浙江杭州等地的人群遷徙流變 主要受經濟和交通因素影響。
(河南商丘「商杭高鐵」在建中)
目今,在建的杭州西站主要的高鐵線,商合杭高鐵,是從河南的商丘,3小時可達杭州的快捷線路,更會將中原與杭州的人際流動推至高處。
杭州與中原的淵藪果真不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