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啥買東西時會有「選擇困難症」?答案不止是「沒錢」這麼簡單

為啥買東西時會有「選擇困難症」?答案不止是「沒錢」這麼簡單

圖片來自:Giphy Chris Gannon

所以「選擇困難症」到底有沒有科學解釋呢?確實有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有時會遇到「選擇過載效應(Choice Overload Effect)」,在面臨太多選擇時,它會削弱人們的決策能力。

這項研究來自加州理工學院。實驗中,志願者們需要瀏覽一堆風景照,然後挑一張印在商品(比如馬克杯或 T 恤)上,每個人都會做 3 次決定,三次的選項數量分別是6、12 和 24 張。研究者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記錄他們當時的大腦活動;作為對照,志願者還會再看一次這些圖片,不同的是,這次由電腦隨機幫他們挑選。結果顯示,人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大腦會有兩個區域同時活動,一個叫「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另一個叫「紋狀體(striatum)」;而且,在選項為 12 時,這兩個區域的活躍程度較高,6 或 24 時較低,電腦隨機選擇時則沒有這樣的活動。

圖片來自:Giphy Challenger

論文作者之一、行為經濟學家Colin Camerer是這樣解釋實驗結果的:

首先,在挑選過程中,大腦這兩個區域會共同評估工作量(「需要費多大勁」),以及收益(「獲得怎麼樣的結果」),它們一起組成了決定的難度;

第二,選項越多,耗費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益也會跟著上升,這種潛在獎勵和心理努力之間就會存在一個「平衡點」,進而產生最佳選項數量。超過了這個範圍,後者就會超過前者,導致大腦沒辦法迅速做出決定,進而演變成「選擇越多越不開心」;

當然了,Camerer 同時承認,實驗設計的 12 並非所有場景下的完美答案,每個人的理想值肯定都有差距,這取決於對獎勵的感知水平、選項的複雜程度、決策目標、以及決策者性格與偏好等因素。他估計,這個數字通常可能會在 8-15 之間。


有特殊情況嗎?

圖片來自:Giphy Challenger

除此之外,關於「什麼樣的選項設置最科學」,還有很多門道可探究,並不時刻都嚴格都遵守前面說的原則。事實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購物、選專業、找工作,超過最佳選擇數量的情況比比皆是。Camerer 認為,這牽涉到更複雜的心理因素:選擇本身就意味著「自由」,而自由帶來對生活的控制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我們在糾結過程中經歷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our eyes are bigger than our stomachs」。「知道自己擁有廣闊的選擇餘地」本身就是一種安心,至於「怎麼選」和「選什麼」,反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最後再講迴文章開頭的「選擇恐懼症」調查,得票最多的答案其實是「因為沒錢(買下全部)」。但現在你可以鬆口氣了,不管是挑選時的意識瞬間當機,還是選完之後的感覺如釋重負,這些都是大腦先說了算,財務狀況並沒占太大比例——從這個角度說,是科學(又一次地)幫我們解了圍。

題圖來自:Giphy Mimochai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演員朱旭逝世,那些熱愛且精於表演的人又少了一個
Meme:為什麼 Bongo Cat 在微博還沒火,肥腸著急啊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