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自古文人愛頑石,小石頭藏有大智慧

自古文人愛頑石,小石頭藏有大智慧

影視劇中,古代文人的書房,除了文房四寶,几案上總有一方奇石;欣賞古畫,也總是能看到一些冷硬清瘦的竹石圖;古詩詞中,也常常有詠石的詩句,「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小小一方石頭,竟能讓這麼多文人愛不釋手,原因何在?文人與石頭又有哪些奇妙的故事呢?

元·顧安《 幽篁秀石圖》

文人愛石,自唐開始

文人愛石頭,大約從初唐開始。當時,經過幾百年的戰亂,社會生活逐漸穩定,文人士子經由科舉制度也進入仕途,理想實現、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保證。人一旦吃飽了肚子,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悅,除了詩詞歌賦,那些奇形怪狀、玲瓏剔透的小石頭進入了文人的視野,石頭被請進了書房,文人們欣賞、把玩、摩挲、甚至寫詩詠之,這種風尚一直流傳到盛唐晚期,我們熟悉的詩聖杜甫就是其中一位。

據《素園石譜》記載,大詩人杜甫在成都的時候,曾經得到過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遠的奇石,他沒有獨享這塊石頭,而是把它供在草堂中,並邀請鄉親們一起來欣賞。當然,鄉親們大多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老百姓,這不要緊,杜甫本來就不是高冷范的,他知道百姓的苦與疾,也知道百姓的喜與樂,所以常常不厭其煩地給大家講這個石頭的故事。他給這塊石頭起了個名字,叫「小祝融」,「祝融」本是南嶽衡山五峰中最高的一個,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哪裡是在欣賞一塊小石頭呀,他看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呀。

另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白居易。說起他與石頭的故事,最有名的當是他寫的《太湖石》:「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因產於太湖而得名。它屬於石灰岩類,石灰岩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蝕。看似平靜的太湖,下面卻是萬濤洶湧,太湖石因此被刻下痕迹,有的好像削成的青玉片,有的好像截斷的碧雲根。在大自然的精雕細琢下,太湖石或圓潤,或曲折,微風從岩穴通過,青苔護著洞口,頑石雖然小,卻好似華山的子孫,姿態萬千,氣象不凡。

另外有一首《雙石》詩:「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萬古遺水濱,一朝入吾手。老蛟蟠作足,古劍插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他鐘愛這些既怪又丑的奇石,好似老蛟蟠作足,古劍插為首,這樣的奇物人間不曾有,可能是上天掉下來的。一番感慨之後,「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看看,此時白居易已將石頭看為摯友,終身相伴。

奇怪的是,白居易這麼喜歡這些奇石,卻不收藏。他曾任蘇州刺史,蘇州就在太湖邊上,命人取石如探囊取物,但他始終抱著「久官蘇州,不置太湖石一片」的態度。愛它,就好好欣賞,而不是佔有。

唐代閻立本有一幅著名的畫《職貢圖》,描繪的是外邦朝貢的物品,上面有象牙、羚羊等,卷中有三人手捧著山石盆景,一盆山石是靈芝狀,一盆是玲瓏剔透的石筍,看來當時的賞石之風頗為濃厚。

元·顧安 《竹石圖》

拜石為兄

文人愛石頭,並不是什麼石頭都拿來愛,而是很有講究的。宋朝大書法家米芾可以說是賞石理論的奠基人。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法圓韌遒勁,氣勢飛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北宋「四大書法家」。米芾喜歡收藏奇石,在長期的欣賞把玩中,他提出了「皺、瘦、透、漏」四大原則,現在,喜歡收藏石頭的人仍將這四字奉為品石圭臬。

米芾不光賞石理論豐富,跟石頭的感情也特別深。據費袞《梁溪漫志》卷六記載:「米元章守濡須,聞有怪石在河壖……石至而驚,遽命設席,拜於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濡須就是現在的安徽無為縣,米芾當時在那裡任職,聽有人說河邊有塊怪石,也不知道從哪裡來。人們認為這塊石頭太奇怪了,也不敢靠近。米芾是愛石之人,聽說了這件事當然要一探究竟,於是他命人將石頭搬到州治所之內。這塊奇石終於運到了,米芾迫不及待地趕來,他被這塊神奇的石頭的造型給鎮住了,他以為此石「憨然無邪,有君子氣」。便立刻命令隨從拿來長袍穿上,衣冠整理好之後,認認真真地對著奇石下拜,並說道:「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此足以當吾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愛石的故事傳遍了所在治所,他有個上司叫楊次公,聽說了「米芾拜石」的故事後,怕他玩物喪志,荒了正事,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就去勸他。米芾看到上司來了,不說二話,便從袖中取出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嵌空玲瓏,峰巒洞空皆具」,他對上司說,「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次公懶得搭理他。米芾又從袖中取出一塊,這一次是「疊嶂層巒,奇巧更勝」,隨後又連取幾塊,一石比一石妙,嘴裡不停地喃喃道:「如此石,安能不愛」,誘惑著楊次公,楊次公終於忍不住了,從米芾手上奪取一塊石頭,說道:「非獨公愛,我亦愛也!」隨後,頭也不回地上車而去。

明·陳洪綬 《竹石萱草圖》

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

宋朝另一個愛石大家是蘇東坡,他有一句賞石名言「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和他豁達的性格類似,他喜歡的石頭也多種多樣,無論是江邊的小石頭還是專門的收藏石,他都喜歡。元豐三年(1080年)他被貶湖北黃州時,發現齊安江上有很多美石,「溫潤如玉,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蘇軾發現,在江邊常常戲水的孩子可以摸到這種石頭,於是他便用糖餅和小孩子做交易,一來二去,竟然得到了289塊小石頭,「大者經寸,小者如棗菱芡」。回家後,他把這些小石頭放進古銅盆里,並注入清水供養,時常賞玩,怡然自得。後來有一天,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派遣使者來看望他,東坡先生就將這些小石作為珍貴禮品饋贈給使者,還專門作了一篇有名的《怪石供》,以記始末。

蘇東坡愛石也畫石,他曾畫有《瀟湘竹石圖》,這幅圖現藏於中國美術館,作品以湖南零陵以西的瀟湘二水合流處為背景,畫面上景物不多,只有土坡一片、石頭兩塊、風雨瘦竹,蹲石與遠山、筱竹與煙樹產生強烈對比,讓人在窄窄畫幅內如閱千里江山。另一幅《枯木怪石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簡潔明了的畫面上,一方怪石盤踞左下角,尖峻硬實,卻又方圓相兼,右邊的幾枝枯木,屈曲盤折,更能顯出頑石的生存力。

元·王淵 《竹石集禽圖》

石令人雋,石令人古

明清時代,園林藝術大發展,尤其是文人,更喜歡在山山水水間寄託思想,此時的奇石文化也進入了興盛期,已知流傳至今的奇石專著就有十多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文震亨的《長物志》中的有關章節、清代宋犖的《怪石贊》、沈心的《怪石錄》等。

陳繼儒《岩棲幽事》中寫道:「香令人幽,酒令人遠,石令人雋,琴令人寂」。文震亨的《長物志》中說:?「石令人古、水令人遠」……文人們愛石、賞石,甚至將它們作為朋友,是因為石頭是永恆之物,一塊頑石,猶如一個千古的故事,冷硬清瘦中,裹著一個不容被侵染的世界,而人只有須臾之身,以須臾對永恆,看透人生道理,豁然開朗。文人們玩石,其實是在品味人生,品味生命。

本文原載於《廣州日報》(作者李亞妮),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孔子項橐相問:孔子為何要拜七歲小兒為師
古代人名中的「之」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