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科學家對湄公河切口的新認識

科學家對湄公河切口的新認識

一個由地球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將湄公河的建立與大約1700萬年前中新世中期亞洲季風的主要加強期相聯繫,這一發現取代了關於湄公河是由於構造原因而形成的假設。他們的發現是10月15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篇論文的主題。

Gregory Hoke,地球科學的副教授和副主席,最近的SU博士生Gregory Ruetenik,現在是威斯康星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與來自中國,法國,瑞典,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同事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霍克最初與第一作者聶榮生合作,共同編輯了一本關於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長的專著。

湄公河是東南亞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水量第十大的河流。湄公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中國境內的瀾滄江(Lancang Jiang)佔據了一個壯觀的峽谷,相對於周圍的風景,它的深度在1-2公里之間。Hoke說:「這條河的上半部分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它在什麼時候切割了它現在所處的峽谷,以及它是受到氣候還是構造作用的影響,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里,地質學家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我們的工作確定了大峽谷大切口開始的時間,並確定了最可能導致這種切口的機制:在過去2300萬年里最熱的時期,即中新世中期氣候最適宜的亞洲季風加劇。」

河道切割是河流向下插入河床,加深活動河道的自然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將切口歸因於景觀整體起伏的某種變化,這通常被解釋為是對構造影響的反應,」霍克說。對湄公河及鄰近長江流域的河道切割的標準解釋是對青藏高原地形生長的響應。然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西藏的東南邊緣在4000萬年前就已經處於或接近現代的海拔高度,這就打破了這一假設。

利用從峽谷壁上採集的基岩樣本中提取的磷灰石礦物的溫度年代學,科學家們能夠對岩石在河流切割時的冷卻歷史進行數值模擬,結果顯示,在整個河流的1500萬到1700萬年的時間裡,岩石都在同步下降。同步下降點指向非構造原因的切口。Ruetenik利用他在SU博士研究期間開發的景觀模型,模擬了強季風是否能夠在相對較短的中中新世氣候最優時期達到下降幅度。按照Hoke的說法,「這解決了在青藏高原東南緣沒有明顯的高原生長脈搏的情況下,河道切割發生的問題。從本質上說,在中新世中期氣候最適宜的時期,一次增強的季風在地貌上進行了大量的切割工作。

在此之前,Hoke研究了洞穴沉積物中埋藏的河砂,重建了長江的切割歷史,長江是湄公河以東的下一條河流。他在2016年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談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時說:「我們發現了一系列與湄公河上熱變色器類似的年齡序列。」他接下來希望接下來的研究能夠將這篇新的自然地球科學論文的結果擴展到其他三條大的河流,這三條河流流經青藏高原東南邊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面手 的精彩文章:

乾旱增加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人類活動導致世界廣闊海域減少

TAG:多面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