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服印度的全過程!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服印度的全過程!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服印度的全過程!


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聲明,印度將驅逐所有其聲稱的領土上的中國人。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視其為向新生不久的中國宣戰,沒有經過任何戰爭洗禮的印度前線官兵在那年的被命令向有著豐富戰爭經驗的中國軍隊進行挑釁。



10月20日,中國軍隊先發制人,擊敗了印軍的抵抗,並向動推進了一定距離。10月24日,北京請求停火併撤退,條件是印度同意談判解決。但尼赫魯拒絕中方的請求。接下來的3周,雙方加強了軍事集結,11月15日,印度發起了局部反擊,激發了人民取得全面勝利的幻想。


中國軍隊重新發起進攻,擊潰了印度第四師。到11月20日,印度軍隊組織了幾次無效的抵抗。也就在那天,北京單方面宣布停火,並準備撤軍:這時的尼赫魯被打怕了,他接受了中國的停火協議。


在幾周的中印之戰中,以中國軍隊的全勝最終宣告結束。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取得空前勝利。給印度統治者以血的教訓。但由於給養等方面原因,我們放棄了收回的領土,印度人又乘機佔領我們的大片領土。下面是筆者對這次中印之戰人員傷亡等的清單。


中國邊防部隊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后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藥2,050k9,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國共拿回了自晚清政府以來在中印邊界丟失的3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30萬平方公里,你能想像它有多大嗎?


它的面積相當一個雲南省!現在你明白了中國政府多次提出以現有控制線為基礎進行邊界談判,印度為什麼死活都不答應的道理了吧.


最近大家對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後,中國軍隊主動撤軍至戰爭前的實際控制線一事,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在領土上吃了大虧,便宜了印度。我曾經有一本珍寶級的書,叫《中印邊界戰爭》,後來叫人偷了,現在告訴大家一些不廣為人知秘密。


大家都知道,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分東線和西線兩條戰線,東線又有兩個戰場,亞東戰場一線和達旺戰場一線,東線是成都軍區打的,西線是新疆軍區打的。


先說東線達旺戰場,為什麼先說它哪?這是大家最熟悉的部分,國人最熟悉的麥克馬洪線就在這裡,這裡也是中印戰爭的主戰場,印軍考爾中將的部隊就是沿達旺 ——邦迪拉——德讓宗一線展開的,中國軍隊的反擊最早就是在這一戰場打響的。


戰爭一開始,中國軍隊就打垮了達維爾准將的一個旅,俘虜了達維爾准將,打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軍隊宣布就地停戰,等待印度回應。在這期間中國軍隊緊急修了一條簡易公路,保證了戰爭物資的供應。

中國軍隊第二階段的目標是拿下達旺,但拿下達旺後,一清點戰果,發現俘虜的人數與打垮的印軍數量相差太大,達不到戰前定下的要打出30年邊界安全的目標.


正好這時藏民來報告說,印軍的增援部隊分三部分正沿德讓宗——達旺公路展開,準備攻擊達旺,戰機顯現,中國軍隊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沿公路迎擊印軍,另一路沿貝利小道堵印軍的後路,結果把印軍一個半旅加一個師部夾在了達旺與邦迪拉之間,這就是中印戰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就有一個戰士擊潰印軍一個炮連,繳獲四門大炮。


八個戰士俘虜180印度兵。半個緊急湊起來的連(本來這是一個從貝利小道穿插過來的加強連,等從深山密林鑽出來一看漫山遍野的印度兵,以為已經沒有了成建制的印度軍隊,也就漫山遍野地抓起了俘虜,收都收不回來了,這個連有更重要的任務),就這半個連的30來名戰鬥人員,硬是在邦迪拉外阻擊了裝備齊全的 3000印軍,印軍打了幾次衝鋒死了幾百人還是無可奈何。


最後還是師部的參謀向師長建議說,有一條幾乎沒走過人小路,可以突圍,但就是不知還能不能走,師長破口大罵「XXXX,能走不能走就這一條路,不走還在這等死嗎?還不快走」。


印軍丟棄了所有重武器,沿小路狂奔,後面那半個連還窮追不捨,途中遇到那個連的副連長帶的一個重機槍班在橋頭阻擊,打光所有子彈後,眼睜睜地看著800多印軍蜂擁而過。


這個連的任務本來就是切斷這條小路,副連長帶的掩護部隊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任務,連長帶的主力卻光顧抓俘虜了,但念在阻擊印軍主力有功(別的穿插部隊沒有及時趕到),降職使用,連長和副連長就地掉了個。


中國軍隊沿公里一路狂追,打到了德讓宗,其中一個連的先頭部隊,比逃跑的印軍還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槍不發,穿城而過,一掉頭又把印軍堵在了德讓宗,就在這個連吃飯休息挖工事時,後面來了一個車隊,戰士們槍都來不及拿,這個龐大的車隊就進了德讓宗。


等打下德讓宗才知道,車裡全是英美兩國緊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進武器,連封條都沒拆,就急急忙忙送到了中國軍隊的手裡,其中就有美國當時最先進的M16步槍。德讓宗戰鬥中,犧牲了一個副教導員(副營級),這是中國軍隊在整個中印邊界反擊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軍官。


當時一隊中國士兵打的興起,收不住腳了,只管往前打,突然一個士兵目瞪口呆地就不敢往前走了,後面的人上去一看,媽呀,前面怎麼就沒有山了,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德問指導員,我們是不是打出印度了,打的美國了。指導員一挺肚子驕傲的說,知道啥?前面就是印度次大陸了,再往前你就掉印度洋里了。


戰後,中國軍隊撤軍過了達旺(就是第一階段停戰的地方),然後又宣布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就到了俘虜達維爾准將的地方。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界糾紛,錯綜複雜,實際上早在中印開戰之前,中印就從中印親如兄弟變成了 時有摩擦,例如說空喀山口事件,郎久事件的死傷就導致兩國不斷的爭執。


本質上說,新中國和獨立後的印度都是新生的、獨立的政權,兩國處理外交事務遠沒有其後的那麼老練和成熟,而尼赫魯本人的問題又加劇了這一問題。


甘地本人的努力讓印度的獨立本身套上了一層聖潔的光環,可能現在的人很難想像五十年代印度的國際地位,用超凡脫俗來形容並不過分,它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言人,是中東,朝鮮和非洲問題的仲裁者,是美國總統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座上賓。


中國的常任理事國的位置是印度讓給中國的,至今有印度人這麼想。


美國對於印度是絕對的援助態度,從印度獨立到1959年,美國一共援助了17億美元,而在其後的四年,美國援助總數是40億美元,蘇聯雖然沒有美國援助那麼多,但是也在印度建立了鋼鐵廠,並且在中印矛盾時期以一種「中立者」的身份旁觀,而同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本身的這種表態就是一種背叛。


尼赫魯對中國的主張有兩個毛病,自己不妥協。要求別人妥協。


尼赫魯的主張是中國撤軍,但是印度不撤,尼赫魯主張的一切談判主張都是以中國優先撤軍為前提的,我們所理解的邊界談判的意思是各讓一步,求得妥協,尼赫魯的邊界談判的意思是:讓你接受我的主張。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尼赫魯在議會裡面說的。


前進政策是中印直接對撞的導火索,但是什麼是前進政策呢?


我的定義是:在不和中國軍隊衝突的前提下,印度將在中印任何爭議邊界持續推進,一直推進到不能推進為止,從而造成既成事實。 而當時中國的情況非常非常的糟糕,1959年-1961年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國力極其薄弱,軍隊的調動和後勤都是很大的問題,台灣當時一直在號召反攻大陸,中蘇關係惡化,中國當時整個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中國當時完全無心再和印度打仗,

印度在執行前進政策用的方法就是:使用陸軍的偵察部隊,趁中國邊防部隊停止巡邏之機,全面佔領西段300公里的所有的中國哨所。


在中印邊界,中國這邊對於前進政策警告越來越重,毛主席在1962年四月份開始恢復的邊界巡邏,並且特別指出和印度軍隊的方針:


在中印對峙的過程中,實際上印度人數較少,而且由於前進政策本身的問題,造成印度較為分散,印度的巡邏兵自身的裝備較差,巡邏隊並沒有攜帶例如迫擊炮之類的重型武器,還在用一戰時期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掩體情況也不太好,部隊的住所只有臨時的帳篷,後勤全部靠空投。


但是反應在印度媒體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實際上中國人在前些年早就領教過印度媒體的能力,印度媒體對於印度軍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


但是印度現在還佔據外交的優勢,英美毫無疑問的倒向了印度,雖然肯尼迪本人覺得尼赫魯這人不是很靠譜,但是東南亞國家有一些遲疑,主要原因是印度的不結盟政策。


不結盟政策的本身是獨立於其他列強之外的,問題是東南亞各小國對於當時的中國極度恐懼,而不結盟政策本身又使得印度無法同東南亞各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導致眾小國也不敢和印度站在一起。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有多慘 國內都看不到!


在中印開戰前,中國在雅魯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東西走向公路,向南修了支線,中國邊防軍在西藏駐紮多年,相當一部分戰士經過康巴叛亂,體力上比印度要好,儘管中國方面也存在高原問題,道路交通問題,但是比起印度還是要好一些。


印度方面沿布拉馬普特拉河山谷山巒起伏難行,降水量大,而一旦雨季到來,則會漲水淹沒走道,而一旦冬季到來,則會積雪,而其中要通過的河流情況也不太好,都沒有鋪設現成的橋樑,而是一些繩子和竹子臨時搭建的弔橋,且不說汽車能不能過,連馬匹都不能過。


對印軍更不利的是,中國這一方位置較高,尤其是克節朗河地區,印度的運輸補給以及部隊動向,中國居高臨下,一眼可往之。


但是印度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印度軍隊自身的問題,軍隊地位不高,高層軍官充斥著溜須拍馬之輩,而前線將士們苦不堪言,除了道路本身,補給問題,高原氣候以外,前線將士還面臨印度政客們一輪又一輪的壓力,印度軍方層層騙,高級軍官告訴尼赫魯印度對中國有優勢,尼赫魯告訴媒體印度有優勢,經過媒體幾輪炒作,印度政客們早就不耐煩長期對峙的局面了。

這還不夠,由於前線將士,例如烏姆拉歐辛格對於不切實際的命令有質疑,印度方面居然臨陣撤換了辛格,用考爾替代。


考爾和尼赫魯算是遠親,從未參加過實戰,長得不錯,喜歡巴結尼赫魯。


政治上混的順風順水,但是同時考爾又是一個愛國者,一個民族主義分子,很對當時印度政壇的胃口,但是軍方不喜歡他,認為他夸夸其談。


導致烏姆拉歐辛格被撤換的命令就是印度在把中國人趕走克節朗河的所謂的「里窩那行動」,考爾當上第四軍軍長後滿不當回事,在尚未得到足夠的補給就急匆匆的來到了前線,而到了前線才發現諸事不順,中國軍隊的數量比他想像的多。


武器補給也比他想像的充分,地勢也對印度很不利,前方甚至連基本的工事都無法修建,口糧彈藥都是問題。 關於雙方的交通的問題,其實當時中國軍隊的運輸能力並不差。


經過趕快收攏,進行動員,這個物資準備,彈藥的準備,我們那個部隊裝備是比較好的,是志願軍改裝蘇式現代化的3個師之一,那時候我們都是每個團都有汽車連。


現在不算啥了汽車,那時候團有汽車連,營有指揮小車,團還有指揮車,炮兵團全部是摩托化的,全部是汽車,我們師汽車連大,120多輛汽車那一個連。我全師呢,將近包括炮兵團那汽車,500多台汽車,但是達不到摩托化的程度,還得要走路


而雙方的指揮官可能差別更大。


就不說大家熟悉的戰神林彪了,張國華本身也是從紅軍時期一路打過來的,歷經紅軍時期,抗日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純粹是從底層起來的,像前線作戰的董占林師長也是一樣,參加過解放戰爭,剿匪作戰,抗美援朝,西藏平叛,都是歷經戰火起來的,而印度方面的考爾之流我已經不想多說了。


考爾指揮的負責去趕走中國人的印軍第七旅,在克節朗河上很快被中國解放軍第52師擊潰了,52師採取陣地滲透和前後包夾的戰術,讓印軍不僅丟掉了陣地,連同像章多這樣的空投補給點也丟掉了。

印軍殘部退卻的時候,中國軍隊行動很快,來回堵截已經被擊潰的印軍,迫使印軍越境進入了不丹境內,經由不丹退回印度。


其中最慘的乃是達爾維,達爾維本來是第七旅旅長,擁有真正的實戰經驗,早在二戰時期,達爾維身為排長在英帕爾戰役中和日軍正面作戰,非常勇猛。


在考爾胡亂指揮的時候,達爾維也曾經對考爾的命令產生質疑,無奈架不住考爾官大一級壓死人,第七旅在開戰8小時候就喪失了戰鬥力,達爾維在樹林裡面東躲西藏,兩三天沒吃東西,等從樹林子鑽出來的時候,迎頭碰見中國部隊,被俘。


不過中國方面不僅沒有為難達爾維,還邀請他在中國旅遊了一趟,在印度很多參與過中印戰爭人的回憶錄,包括達爾維也包括其他人,對於中國軍隊的軍紀還是頗有讚賞的。


擊潰第七旅後,中國方面迅速挺近達旺,此時英美等西方國家已經反應過來,毫不猶豫的對印度給予最大的支持,克節朗河的失敗讓尼赫魯毫不猶豫的接收了美國的援助,不結盟運動到此其實已經名存實亡。而蘇聯方面恰好是古巴危機時刻,撤走導彈的行動讓中蘇吵的不可開交,蘇聯在中印戰爭中毫無疑問的傾向於印度。


此時印度雖然失敗,但是在國際上受到了巨大的支持,國內民族主義激昂,華僑被當成間諜驅逐出境,印度唯一不爽的就是當印度去聯繫台灣的老蔣的時候,台灣方面發布正式聲明,中華民國反對麥克馬洪線。


如果說克節朗河的失敗是中國的突襲,但是瓦弄戰役足以讓最樂觀的印度政客目瞪口呆-------印軍足足在這裡準備了三個星期,而且又是重要據點,並且一直是採取攻勢,不僅丟了瓦弄,還丟了色拉和邦迪拉,印度一片混亂,各式各樣的謠言四起。


一會是解放軍傘兵部隊攻佔了提斯浦爾,一會是傘兵部隊即將打擊首都,乃至於印度方面已經開始著手焦土政策,到處充斥著逃難和搶劫的人,混亂不堪,部分印度當地官員已經悄悄溜走。


中國宣布停火後撤。中國緩緩後撤,並且將受傷的戰俘交還印度,不僅如此,還將印軍撤退時遺棄的武器裝備完好無損的交給印度,不僅如此,還有詳細清單,裡面包含了輕重武器,大炮,卡車,炮彈,彈藥,後勤物資例如服裝,彈藥和食品,包括美軍援助尚未開箱的武器,以及蘇聯的一架直升機。


中國交還武器不僅沒給印度帶來好感,反而加深了印度的怨恨,但是卻受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好評,例如埃及。

英美為印度帶來的很多武器,同時蘇聯也對印度大量的援助,1965年以後,美國開始撤銷了對印武器供應,蘇聯代替美國成為印度的供應商,不結盟運動失敗了,前進政策失敗了,尼赫魯垮了,耗盡一生精力建立的一切都完蛋了。


而其時中國陷入了更深刻的孤立狀態,一直到尼克松訪華才打破僵局。


大家都知道,早在60年代初,中國與印度因藏南地區邊界問題而爆發了一場戰爭,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中印戰爭並不廣為人知,其傳播度遠遠沒有中越戰爭出名,至於具體原因小編就不多加贅述了。


其實印度一直都是一個幸運兒,早在二戰時期,在印度「聖雄」甘地的帶領下,與印度的殖民主人英國鬧獨立,而英國也沒有與印度土著一般計較。



主要是二戰後,英國國力大幅下降,如此才導致印度人敢向英國叫板,換做以前一戰時期,所謂的印度「聖雄」甘地這類和平主義者,早就被東印度公司拉出去「炮決了」。


就在印度在甘地的帶領下宣布獨立之後,甘地卻被人遭到了暗殺,此時右派領導人上台,大力發展軍備,對我藏南地區垂涎不已,印度趕如此明目張胆侵佔我藏南地區,其最主要原因,是50年代初的大饑荒,導致印度高層一致認為中國人連飯都吃不飽,更別提打戰了。


所以至1952年之後,印度就不斷的蠶食我藏南地區,1953年中國領導人周恩來同志會見了來華的印度代表團,希望雙方對待藏南地區問題能夠認真對待,和平共處,這也導致了印度人認為這是中國的軟弱,此後更加肆無忌憚的侵佔我藏南地區。


一直到62年2月,印度打死打傷我藏南地區哨兵,1962年5月毛主席召開中央常委會,在會上毛主席強調:印度人現在翅膀硬了,我們這一次就要把他翅膀摘下來,讓世界人民看看,侵犯我們領土的下場是什麼樣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內大規模戰爭基本結束。在對外戰爭中,除了抗美援朝以外,就是中印邊境戰爭稍微有點規模。而就在這場中印邊境戰爭中,遠在台灣的蔣介石,卻做了兩件事,讓美國非常不高興。

在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以後,二戰的硝煙也暫時告一段落。這場世界性的大戰,確實也給全世界帶來災難,歐洲一些原本的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經濟基本被戰爭摧毀。


而且以前以英鎊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傳統金融體系已經崩潰。這個時候的美國,為了恢複發展經濟,不惜貸給歐洲大量資金,兵著手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金融體系,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殖民地獨立運動也開始發展,此時的歐洲已經無暇顧及其他事情了。


也正是在這種世界背景下,印度宣布獨立。而且英國也各種壓力下,不得不承認印度獨立,同年8月,印度建國。雖然印度建國成功,但是國內經濟形勢嚴峻,還有宗教問題比較突出,他們與穆斯林的矛盾日益加深。


到了五十年代末,印度國內形勢漸趨穩定,經濟也開始發展,印度也開始慢慢的狂妄,此後,曾屢次派兵越過中印邊境,最後得寸進尺的印度徹底激怒了中國,而中國也準備給印度一個狠狠的教訓。


1962年6月,中印關於邊境問題的戰爭終於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張國華的指揮下,開始與入侵的印度軍隊作戰。此時的中國軍隊不管從裝備上還是,經驗、技術上,都遠勝印度軍隊。所以,沒過多久,張狂的印度軍隊就被解放軍打的四散而逃,潰不成軍。


美國趁中印戰爭爆發時期,公然宣稱美國承認「麥克馬洪線」,而「麥克馬洪線」中包括中國領土,這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這個時候遠在台灣的蔣介石得知情況後,令外交部與美國取得聯繫,並強烈抗議美國當局的行為,並表示如果美國不撤銷這個公告,那他講斷絕與美國的一切經濟、政治上的交流。


蔣介石的態度讓美國非常生氣,認為蔣介石辜負了美國以前多次在戰鬥物質和財政上對他的支持。後來又因為印度新德里的民眾也是搗毀了華僑開的店鋪,並逮捕了2000名華僑,蔣介石又頻繁跟美國交涉,希望通過美國向印度施壓,保護在印度的華僑。美國考慮到自己在台灣的利益,儘管蔣介石的要求很是無禮,但也不得不暫時答應蔣介石的要求。

雖然蔣介石在國內戰爭失敗,但是在一些基本的立場上,他還是有一定的原則的。在台灣,蔣介石也模仿著共產黨來改制國民黨,只是最終沒有成功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揭秘曾經的歲月 的精彩文章:

建國後,毛主席為什麼把賀龍調離軍隊去擔任體育主任,原因在這兒
中國唯一一個不打仗的兵種,曾一度達到43萬人,1982年被永久撤銷

TAG:揭秘曾經的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