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撿中國一塊地,此國還不樂意,非要給錢才勉強收下!
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人口3000多萬,國土面積為64.75萬平方公里,首都為喀布爾,信奉伊斯蘭教。
在很多的印象中,阿富汗似乎離中國很遙遠。實際上,阿富汗是我們的鄰國,有著90多公里的邊界線,是中國與鄰國最短的邊界線。而連接中國和阿富汗的就是--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的一個東西方向的狹長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南段的一個山谷。整個走廊長約300公里,把阿富汗和中國兩國相連。
其實,在晚清之前,中國和阿富汗並不是鄰國,而瓦罕走廊包括帕米爾都屬於中國領土。
帕米爾古時被稱為蔥嶺,《山海經》里稱為不周山,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由於帕米爾海拔高,地勢險峻,古人還在此地設了很多驛站,如今在帕米爾高原上還保留著多處驛站遺址。
當地還有一首名謠: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臘月開頭。形象的描寫了帕米爾高原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其中七八九月是帕米爾之行的最佳季節。
乾隆二十二年,中國西北發生了大小和卓叛亂,清政府花了兩年時間平定叛亂,大小和卓兵敗戰死。至此,清朝對帕米爾地區進行了實際控制,帕米爾也正式劃入中國的版圖。
然而,到了晚清時期,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中國大幅落後於西方列強。最終,在鴉片戰爭後,中國遭遇了眾多列強的入侵。
19世紀80年代,英國和沙俄在中亞內陸地區爭奪勢力範圍,開始把阿富汗瓜分了,後來又盯上了帕米爾地區。英俄兩國互不讓步,在帕米爾地區不斷發出衝突。
當時清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帕米爾地區,只能任由英俄瓜分,最終英俄兩國為了避免進一步衝突,在沒有中國在場的情況下籤訂了《關於帕米爾的勢力範圍的協議》。
協定劃定了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範圍,還划了一個緩衝帶,就是「瓦罕走廊」。清政府對此向英俄兩國提出了抗議,但是並沒有用。
隨後英俄兩國還把緩衝帶「瓦罕走廊」送給了自己控制下的阿富汗。按理來說,平白無故多了一塊領土應該很高興,然而當時的阿富汗國王阿卜杜勒·拉赫曼卻並不樂意接受。
原來,當時阿富汗國內並不穩定,國王拉赫曼並不想接受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增添麻煩,除非給他185萬盧比才行。
無奈,英國為了讓阿富汗接受瓦罕走廊,湊足了185萬盧比給了拉赫曼,拉赫曼這才「勉強」的收下了這塊領土。
如今的瓦罕走廊依舊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不過,瓦罕走廊還存在著一些瀕危動物,阿富汗雪豹、馬可波羅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