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玩好「躲貓貓」,對孩子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有朋友問我,孩子小時候玩最久的遊戲是什麼?細想起來,我陪她玩過的時間跨度最長的遊戲一定是躲貓貓。
場景一:孩子在你面前原地站著蒙住自己的眼睛。
場景二:當我邊找邊說「你在哪裡呀?我找不到你了」的時候,都會從角落裡傳來一個響亮的回應「我在這裡!」
其他還有類似以下這些畫風清奇,讓人忍俊不禁的畫面。
這些場景肯定不止我一個人見過。作為全世界父母給孩子最早的啟蒙遊戲之一,每個爸爸媽媽都會與寶寶玩躲貓貓遊戲,而孩子們也總是樂此不疲。
在我們被孩子們的天真可愛行為逗笑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不止一次地想:
為什麼孩子要玩躲貓貓?
其實,這種可愛的「躲貓貓」形式恰恰是兒童心理認知發展的必經之路。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靠感覺獲取經驗,一般在一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
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2-7歲)
能使用語言、符號等表徵,具有推理能力但不符合邏輯,不具備保留概念及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品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守恆。
第四階段: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開始會類推,具備邏輯能力及抽象思維,能根據假設驗證的科學發展思考解決問題。
學齡前寶寶還處於屬於絕對的「自我中心」階段。也就是說孩子還未「去中心化」,也就是不會有轉換視角的能力,無法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這些體現在像爭搶玩具、不被滿足就大哭、總是說不聽等情況。
在「躲貓貓」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他們只從自己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認為自己看不到了,找的人也看不到了。
那需要教他們怎麼玩嗎?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會按照成人的思維,告訴孩子,「你躲這裡太明顯了,躲的時候不可以出聲」,但發現他對我的指導並不領情,下次該怎麼躲還怎麼躲。這個就是非常典型的「認真了你就輸了」。
躲貓貓的遊戲重點並不是這件事本身的規則對錯,而在於和孩子一起享受這個遊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和孩子能夠加深交流連接,感受快樂,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正確的躲貓貓打開方式是:放手讓孩子自己玩耍,然後,好好珍惜陪孩子躲貓貓的時光。
躲貓貓背後的早教秘密
在你和孩子愉快玩耍的過程,你可能想不到,躲貓貓不只是一個遊戲,它對提升寶寶的觀察力、專註力、記憶力、預見能力、信任、對「缺席」概念的理解都很有幫助。
它是一個寓教於樂,有助於發展寶寶認知能力的早教活動。
1、幫助寶寶理解物體永恆概念
對於0-1歲的寶寶而言以家長「躲藏-出現」模式為主的躲貓貓,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物體恆存這一概念。
簡單的來說就是「寶寶明白了,事物不會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
躲貓貓的互動方式還幫助孩子區別認識「主體」和「客體」,逐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為語言發展打下基礎。
當小寶寶們會爬會走之後,無論是扮演躲藏的角色還是尋找的角色,都可以讓孩子在運動鍛煉之餘,培養空間立體意識。
2、有助於提高寶寶自信心
對於2-4歲的寶寶來說,他們的運動和語言能力都已經上了一個台階。
捉迷藏可以讓他們感受「我有能力隱藏自己,也有能力找到他人」的成就感,增強孩子探索外在空間的勇氣和自信。
3、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很多寶寶會出現的一種現象,究其根由,也是心理上沒有明白和適應物體恆存這一概念。尤其是孩子到入園階段,分離焦慮會越發明顯。
而通過比如像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到這一現象存在的自然合理,爸爸媽媽們可以在躲貓貓的過程中稍微延長一點尋找時間,讓孩子體會到「不見之後還能找到,分離之後還會重逢」,並逐漸克服分離期間焦慮不安、思念家長的情緒。
4、提升孩子自控能力,預防潛在危險
寶寶還不知道何為危險的階段,可能會藏在一些危險的地方,如衣櫃、桌櫃、狹小縫隙、廚房有刀叉的地方等。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遊戲對寶寶進行啟迪教育,如跟他說,「窗戶外面可以去躲嗎?冰箱里可以去躲嗎?如果廚房裡媽媽正在做飯,那裡可以躲嗎?」一切可能引起安全問題的地方,事先以詢問的方式,引導寶寶認識到危險性。
東東媽叨叨
溫馨提示:躲貓貓雖好,但一定要選對安全的場所哦!
註:本文來源於寶貝計劃育兒助手(ID:BBJH-Weikan),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end』
TAG:親親寶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