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寺廟的一些標語成了網紅,這是佛教本土化的一個縮影

日本寺廟的一些標語成了網紅,這是佛教本土化的一個縮影

「你也會死的呀」——這句岐阜縣郡上市願蓮寺布告欄上的標語,在Twitter上被轉發超過四萬次,「喜歡」數超過10萬,評論紛紛表示,「振聾發聵」,「直白且真實」,云云。

已至耄耋之年的願蓮寺住持石神明表示,「佛教直白地教給大家人生真實的存在形式。人們往往容易認為死事不關己,但其實死會平等地降臨到任何一個人身上。如果大家能夠通過這一醒悟,重新審視生命或生活方式的話就好了。」

標語大多簡單直白,譬如「雖然無法改變他人和過去,但可以改變自己和未來」、「自己的任性理所應當,他人的任性不容允許」、「受人之恩不要忘記,與人之恩不要提起」、「拿過去的事情自滿就是停止進步的證據」、「除了死之外,都算擦傷」等等。企劃活動的佛教傳道協會的江田智昭表示,告示板的文字反映了住持的想法,在文字里都藏著有趣的理念。而現在的人都遠離寺院,也越來越少看書,「希望此事能夠成為一般大眾開始關心佛教教誨的契機。」

這是一項傳統。例如,願蓮寺從 1959 年起每月更新一次標語,提示季節的冷暖變化,也提供名言警句。京都市下京區的佛光寺,推出「八行標語」則已有半個多世紀,2015 年時還將其中 66 條標語集結成書。

不過,這些格言去宗教化的傾向也十分明顯。或許有人覺得其中有幾分禪宗的品格,但禪宗恰恰就「不立文字」。如被視作禪學權威的鈴木大拙在《禪與日本文化》中所寫,說教是以理智、邏輯與語言文字為基礎的,但禪的方法卻恰好相反(是以「直覺的知識」)。禪有時也藉助語言概念,但玩弄或死記它們不過是毫無用處的小聰明,「語言是禪的障礙」。

此外,格言沒有沿用佛教的專有辭彙,與佛學義理的關聯也不大。比如「你也會死」,帶有死即歸宿的暗示,甚至連是否符合佛教的輪迴生死觀都不好說。語言風格上,這些警句就像是日劇里會出現的台詞,相比之下,很難想像它們會出現在中國或印度的寺廟。

這種現象同許多學者的觀察一致,也就是在佛教本土化的過程中,印度的重來世逐漸轉變為日本佛教的重現世,重理論也演化到重實用。例如,佛教中思辨性很強的唯識宗就未受到日本人青睞,他們也更少地祈禱彼岸世界的極樂,而更嚮往此生的幸福。

《日本當代佛教》一書引用日本文化廳所編 2009 年版《宗教年鑒》的統計,其中提到,日本信仰宗教的人有兩億一千餘萬,而日本的總人口只有一億兩千餘萬,表明許多人同時信仰兩種及以上的宗教。該書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文良指出,這一巨大的落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形態或日本的宗教形態的複雜性格。」

書中還提到,日本佛教與其他宗教間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比如,《讀賣新聞》在 2005 年的調查發現,85.6% 的人認為家中同時供奉神壇和佛龕並無不妥。許多人覺得,神佛要不是同一種存在,要不就「功能」一致,或壓根沒想過。而對參加跨信仰活動(比如非基督徒參加聖誕儀式)的認可度也達到八九成。許多日本人在教堂結婚 ,日常遵守儒教規範,死後在寺院操辦儀式。比起信仰,宗教更像是一種文化習俗,到寺院、神社或教堂更多的是滿足祈福、交友、旅遊的世俗需求,而不必指向特定的教義、組織甚至信仰對象。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2018年9月17 日,歷史上的今天
Rimowa 開啟 120 周年全球營銷,沒花錢在傳統平面廣告上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