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意外!肥胖易增加糖尿病風險,背後有個關鍵分子

意外!肥胖易增加糖尿病風險,背後有個關鍵分子

肥胖與糖尿病之間有著很大的關聯性,肥胖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這是為什麼呢?近日,澳大利亞Garvan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找到了答案:脂肪組織或是糖尿病發生的源頭。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18.09.013

10月11日,《Cell Metabolism》期刊新發表了這一篇題為「Protein Kinase C Epsilon Deletion in Adipose Tissue, but Not in Liver, Improves Glucose Tolerance」的文章,揭示了一種關鍵酶——蛋白激酶C ε(protein kinase C epsilon,PKCε)在糖尿病中的代謝細節。這一研究由澳大利亞Garvan醫學研究所的副教授Carsten Schmitz-Peiffer及其團隊完成。

01

一個驚人發現

PKCε是一種細胞質酶,調控糖代謝。過去的研究認為,PKCε在肝臟組織中活躍,通過磷酸化胰島素受體抑制胰島素。

然而,最新研究卻揭示,這一促成糖尿病的關鍵分子主要來源並不是於肝臟或者胰腺。

通常,科學家們會使用高脂肪飲食(HFD)誘導小鼠發生2型糖尿病,促使大多數小鼠變得「葡萄糖不耐受」——進食後無法控制血糖。特別是,肝臟變得「胰島素抵抗」——不再對胰島素積極響應。

10年前,Carsten Schmitz-Peiffer發現PKCε對糖尿病的發展很重要。他們證實,完全不表達PKCε的突變小鼠不會發生類似於糖尿病的癥狀,即便它們處於其他正常小鼠易患糖尿病的環境中。

「我們發現,完全不表達PKCε的小鼠即便食用高脂肪食物,也不會發生葡萄糖不耐症(glucose intolerant)。」Carsten Schmitz-Peiffer表示道。

讓他們意外的是,當去除肝臟中表達的PKCε,這些突變小鼠並未按照過去的理論那樣不發生糖尿病。在最新的研究中,這些突變小鼠高在脂肪餵食之後竟然出現了血糖不耐症。

02

一個新的答案:脂肪

如果不是肝臟,那麼PKCε是在哪裡促成葡萄糖不耐症?

最新研究發現,當將脂肪組織中產生的PKCε完全清除,小鼠則不會發生葡萄糖不耐症。這意味著,PKCε促成糖尿病的工作場所並不是肝臟,而是在脂肪組織。

PKCε在多個組織中都有表達,但是,最新研究賦予了脂肪組織一個新功能,也進一步解析了肥胖與糖尿病高風險之間關聯的原因。

PKCε的工作細節(圖片來源:Cell Metabolism)

03

變化

最新研究發現,當存在和缺乏PKCε時,脂肪細胞在形狀和大小上會表現出差異。

「在顯微鏡下,脂肪細胞會非常不同。」 Carsten Schmitz-Peiffer表示道,「當脂肪組織不表達PKCε時,高脂肪餵食的小鼠脂肪細胞大部分都較小且健康。相反,表達PKCε的高脂肪餵食小鼠(伴隨有葡萄糖不耐症),其脂肪細胞多是不健康、腫脹的,很難獲得氧氣且容易發炎。

Carsten Schmitz-Peiffer認為,這一變化可能會對糖尿病產生廣泛而複雜的影響。「我們知道,脂肪組織不僅僅儲存脂肪。」他解釋說,「它是非常活躍的器官,釋放許多信號/分子至身體其他的組織。PKCε影響脂肪細胞的健康,這意味著它會進一步改變脂肪細胞傳遞的信號、釋放的分子,後者會在肝臟等器官組織中發揮作用,進而干擾葡萄糖代謝。」

04

抑制PKCε

這一最新研究為通過靶向PKCε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線索。Schmitz-Peiffer教授正和Monash醫藥研究所的Ray Norton教授、Jonathan Baell教授合作,基於藥物研發平台開發一種口服多肽,用於抑制PKCε的活性。

責編:悠然

茫茫微信公眾號中相遇不容易,星標☆生物探索,不和探索君走散喲!

End

參考資料:1)Protein Kinase C Epsilon Deletion in Adipose Tissue, but Not in Liver, Improves Glucose Tolerance

2)Fat tissue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es, challenging long established notions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意外!Nature子刊:嬰兒糞便可能是益生菌的來源
圓桌討論: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創新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