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毒死清代皇帝的難度有多大?這麼說吧,還不如拿刀直接衝進紫禁城

毒死清代皇帝的難度有多大?這麼說吧,還不如拿刀直接衝進紫禁城

在很多清宮影視作品中,皇帝和后妃一般用膳都要用銀針試毒。設想,如果清代的皇帝都將自己的性命寄托在這根銀針上,那就有點兒戲了。歷史上,清代的皇帝對下毒這件事都十分重視,銀針試毒只不過是最後一關,在之前的還有很多防範措施。

自古以來,皇帝被公認是一個高危職業,死於非命者不可勝數,命喪毒物的也不在少數。因此,歷代皇帝都將吃飯視為危險係數最高的活動。不過,話又說回來,能當上皇帝的都不是省油的燈,尤其是清代皇帝,更是將防毒的功課做足,避免死於非命。

乾隆時有一份內務府檔案記載:「乾隆十二年(1747年)九月三十日,萬歲爺在弘德殿進早膳畢。」「十月初一日,萬歲爺在重華宮東暖閣進晚膳。」「十月初九日,萬歲爺在養心殿用膳」。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清代的皇帝用餐地點不定,可謂狡兔三窟,諾大的清宮,吃飯時間一到,皇帝在哪用膳就是個機密問題。

因此,宮中的人想要給皇帝下毒首先就要摸准皇帝在哪用膳。而事實證明,皇帝用膳地點根本沒有規律可循,完全要靠撞大運。不過,肯定也有人會說,管他皇帝在哪用膳,只要在根源上下手,這毒就一定能下。如果買通御膳房的御廚,不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嗎。

如果要是這樣想,那就更天真了,這個概率更小。清代負責皇帝飲食的機構是御膳房,而御膳房的直接領導是內務府。內務府都是什麼人?那可是皇帝的家奴,雖說冠以「家奴」二字,可事實上他們都被皇帝當成是自家人,自家人下毒害自家人,這道理自然也說不通。

內務府對御膳房的管理相當嚴苛,專門設立管理大臣若干人,這些大臣都要經過皇帝的嚴格篩選才能持證上崗,一般都是心腹之人才能勝任。另外出於安全考慮,御膳房規定每個爐灶上須一人配菜,一人掌勺,一人打雜,三人互相監督,每一個工作過程還要被內務府筆帖式檢查。

御廚在炒菜、盛菜、送菜的時候,膳房總管、提調的眼睛都會緊盯每一個動作細節,每道菜旁邊都有檔案記載,清楚地記載著每一個爐灶上人名。況且,御廚在烹制每道菜是都要準備兩份,一份呈給皇上,一份留作樣菜,以備查驗之用。一旦出現問題就可以追查相應責任人。

有了這樣嚴格的防範措施,御廚們就是想下毒也沒有任何機會。再者,清朝大多皇帝用膳基本上要達到100多個菜,但不是每個菜都要吃,如果要是去收買御廚下毒,意味著每個菜就要收買五六個人,如此算下來,一桌御膳就要收買數百人,想到這裡也是很傷腦筋的。當然即便是收買了御廚,也還不能忽視驗毒這一關。

清代時,毒藥的品種還較為單一,最主要的就是砒霜。因為銀和砒霜接觸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因此用銀來測毒就很靈驗。這就是清宮中盛菜的銅器大多用銀器而不用金器的緣故。

另外,清代皇帝用膳不是用銀器測毒後便會動筷子,這中間還有一個環節,就是要太監試菜,稱為「嘗膳」。只有太監經過驗證無毒後,皇帝才會示意侍膳太監將自己喜歡的菜盛至碗中,開始享用。

就是做到了以上環節,皇上還是不放心。清代有祖制,皇帝吃飯有個「吃菜不許過三匙」的規定,至於這個制度是誰發明的不得而知。可歷代皇帝對此都得遵守,不管是什麼菜,或是有多喜歡吃,都不能超過三匙,這是為了不讓皇帝因為喜歡某道菜而留下安全隱患。假如皇帝說「這道菜不錯」,那麼結果就是這道菜十天半個月也不會出現在御膳上。

看完了上面這些,想必大家都清楚,要想在清代皇帝的御膳中下毒那簡直比登天還難,這麼說可能還不夠直白。換句話說,假如真有人想毒死皇帝,那不如直接拿刀衝進紫禁城,這樣都比在飯菜里下毒來的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御藥房官員因罪被賜服毒,朱元璋小題大做,幾次戲弄大失帝王風範
此人是大清名將,征戰無數從無敗績,71歲最後一戰毀掉一世英名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