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腦血栓和腦栓塞不是一回事

腦血栓和腦栓塞不是一回事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周景儒 □神經內科 魏光如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現患和曾患腦卒中人數為1242萬,且患者群體年輕化趨勢明顯。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我們常說的腦血栓以及腦栓塞都屬於缺血性腦卒中,但兩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生魏光如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在臨床上,為了方便患者理解,醫生會將腦血栓和腦栓塞統稱為腦梗,但其發病機制存在不同之處。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周景儒做了一個比喻:在一條河流中,長時間沖刷導致泥沙聚集於某一處,從而造成河道擁堵的,就相當於腦血栓;而腦栓塞好比是從山上滾下來的巨石堵塞住了河道。

腦血栓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膜炎以及血液黏稠度高,導致腦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栓的第一大誘因,由於它在老年人中更常見,所以隨著年齡增加,腦血栓的發生率也會升高。腦栓塞是指身體其他部位的血凝塊、脂肪、空氣、贅生物等形成栓子,隨血液流動進入腦血管,導致管腔堵塞。大部分腦栓塞與心臟病有關,其中又以房顫最常見。由於房顫的發病人群有不少是年輕人,所以腦栓塞的患者群體相對年輕。此外,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出現瓣膜上炎性贅生物脫落,或天性心臟病存在房室間隔缺損、卵圓孔未閉者,也可能出現腦栓塞。

目前,臨床醫生主要依據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卒中協會(AHA/ASA)發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8版)》對腦梗進行治療。由於原位形成動脈血栓的患者,主要因動脈硬化、動脈狹窄導致的局部血流不暢造成,所以要首選溶栓治療,可通過藥物(如阿替普酶、替奈普酶)靜脈注射,讓藥物直接接觸血栓,將其溶解。這種方法的治療獲益具有時效性,發病 3 小時內的患者效果較好。後期用藥主要以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以及阿托伐他汀等降血脂藥物為主。

由於無法確定栓子成分,所以腦栓塞首選機械取栓方法治療,目前以支架取栓較為常見。它是將一條直徑0.3毫米左右的導絲從患者股動脈穿入體內,送到血栓部位後,擰成麻花狀的取栓支架釋放,形成圓柱形網狀結構支架,與血管壁貼合,嵌入血栓,在緩慢抽離裝置的同時拽出栓子。後期用藥則根據病因選擇不同藥物,例如心源性栓塞主要以華法林等抗凝藥物為主。

若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梗塞面積還在增大(如超過兩個腦葉、腦室受壓等),就會導致腦水腫或顱內高壓。對於這類患者,可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最後的搶救干預——去骨瓣減壓,即在封閉的顱骨上切割掉一塊骨瓣,從而改變顱腔封閉的結構,增加容積,達到減壓作用。

腦血栓的形成和腦栓塞雖然發病機制不完全相同,但臨床表現類似,早期都會有頭痛、嘔吐、失語、半側肢體麻木、無力等偏癱表現,如出現以上情況,家屬應儘快將患者送醫治療。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研究:兩歲幼童也會在乎他人看法
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提出在冰川海床築牆 有助減慢冰川融化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