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話養老: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把酒話桑麻」的日子。這個古老的中國節日,起源於遠古的祭祀活動,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九」在中國文化是陽數之極,是事物到了鼎盛之巔的象徵。因此在以「九」為尊的中國,以「雙九」之日作為敬老之日,充分體現了對老人的重視,展現了中國的「孝」文化,以事親至孝、敬老崇文為美德。
在這一天,人們紛紛插茱萸、賞秋、賞菊,通過各種活動表達對祖先的思念,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共享團圓美景之樂。
可見,敬老和養老的傳統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早在春秋,統治者就有「燕、饗、食」之禮,借祭祀鬼神、先祖之日,以聚宴的形式演示敬老之禮。
而諸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道德標準也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至今日仍是值得推崇的優秀民族品格。因而在一九八九年,我國正式把重陽節定為敬老節。
重陽節是屬於每個老人,每個家庭的節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個老人不同的養老模式。
有的老人會選擇參與社區活動、表演、遊戲等等,和朋友們一起度過;有的則會選擇送給自己一份禮物,例如一套喜歡的衣服,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
但更多的老人,可能還是會選擇在家裡等候孩子的到來,全家人一起歡度佳節。但無論何種形式,一個快樂的「重陽節」,必能體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生活狀態。
老有所依,依的不是票子,房子和孩子,依的是對生活的熱情。老人能夠在離開了工作崗位後找到自己喜歡和專註的事,投入其中,享受與之相伴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能夠在老年生活中使內心感到充實,保持愉悅的心情,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這是真正的老有所依。當然,這也需要完備的社會保障和救濟體系對此加以扶持。
國家和社會能承擔起養老扶老的責任,使老人們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安心頤養天年。孩子們也應該肩負起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做到「敬養」老人。
孔子論「孝」時曾說,吃飽穿暖只是養動物的要求,對於父母,我們要讓他們感覺到充分的敬愛與尊重,始終保持和顏悅色,不使父母擔心,不使父母為難。
只有在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老人們才能真正安心的去享受生活。
老有所依,依的還有健康。人到老年,告別青年時的匆忙熱烈,回歸一種寧靜溫柔的生活,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是最為關鍵的。
因為健康,是自由生活的基礎。只要健康,老人可以不用遭受病痛的折磨,也更易保持愉快的心情。老人最害怕給子女增加負擔,容易否定自己的價值,產生自責心理。
而保持健康的老人,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夠為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能在最大程度上緩解他們因年老而產生的壓力。因此老人的健康,是一家人的幸福。
老有所樂,為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美好生活的創造而樂。除了物質保障,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社會發展到今天,老年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
老年大學,各種老年興趣班,能讓老人接觸新事物,感受新生活,去拾起曾經因忙碌而荒廢的興趣,重新收穫新知識的成就感。
他們也可以選擇和朋友一起參與各種活動,出去旅遊,積極的去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再次在社群里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還可以選擇參加公益活動,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貢獻,充分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都可以讓內心更加充實。
當然,也有老人傾向於幫助子女照顧孩子,享受天倫之樂。這無可厚非,但除此之外,老人還是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要為自己活出精彩,能夠對自己產生髮自內心的認同,才是最能使自己保持快樂的方式。
作為兒女,也應充分支持老人,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提供金錢和精神上力所能及的幫助。因為老人的快樂,是兒女們的責任。
每個人都會老去,每個家中都有老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讓每個老人都能過上,充實美滿的生活,是每個人的責任。
※漫步人生:請不要停止「生長」
※中秋月的訴說: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