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養老需準備500萬?作為90後,我沒這麼悲觀 | 沸騰
原標題:年輕人養老需準備500萬?作為90後,我沒這麼悲觀 | 沸騰
這代年輕人能否過上更有尊嚴、更有品質的退休生活,相信隨著個人生命歷程與社會發展,會逐漸明朗。而年輕人肯努力,未來就可期。
▲數據來自《維度》
文|與歸
1.
又是一年重陽節。這是一個屬於老人的節日。
以往,人們在這一天想起的是孝敬父母長輩、尊老助老;可這兩年,人們卻在這個節點不時提起以90後為主的年輕人。
有機構做了一個「重陽節大調查」:多少錢才夠養老?
數據顯示,31.03%的95後認為,需要500萬以上才夠養老;目前月收入3萬元以上的,77.78%的人群也都認為需要500萬以上。
這個金額乍看來過於龐大,但考慮到95後退休至少也要在本世紀50年代,準備500萬養老(以現在的購買力計算),似乎也不足為奇。
有人說,這焦慮感在不同群體上蔓延,從端著保溫杯泡著枸杞的中年男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以及面臨就業難、高房價的90後,焦慮普遍存在著,人們感到「壓力山大」。
有些數字看上去也是沉甸甸的:
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有2.41億,佔總人口17.3%。把我國的老人全部划出來組建一個國家,它的人口規模可以排到世界前五,介於印度尼西亞和巴西之間。
回看我國的老齡化,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我國老年人口已經凈增1.1億,這相當於一個日本;單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就超過1000萬,相當於一個葡萄牙;近五年,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激增近25%。更瘋狂的數字在未來,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2050年,十個中國人里,三個半都是老人。這個數字足夠龐大。那時候,社會恐將面臨較大的養老壓力。
2.
對於未來的焦慮,大概衍生於三組數據:一是我國社會老齡化加劇;二是我國出生率下降;三是包括養老金在內的社會保障問題。這三個方面都有充分的數據予以佐證,客觀來說,三重壓力之下,養老焦慮悄悄襲來是一種必然。
前段時間,一篇叫《80後與902018年7月1日起,中國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也就是說,養老金要取有餘補不足。文章便是以上面說的三個方面的數據作為主要論據。
但這樣的一般演算法忽視了諸多變數:科技之變、社會之變。雖有養老壓力,但這個社會也越孕育著峰迴路轉的未來。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怎樣的改變,這便是我最大的樂觀。
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年輕人,無法想像自己30年後,可以開一家飯店、辦一個服裝企業或者為老闆打工,他以為自己的退休生活依舊是「吃大鍋飯」。
住宅制度改革之前,絕大多數城鎮居民還以為「房子是分的」,他們還沒有關乎「房價」的焦慮。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依然難以勾勒出30年後的社會場景。
最近看《日本新中產階級》,中學生的高考壓力和應試壓力、工薪族的加班壓力和育兒壓力等,和這些年的中國人如出一轍。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那個年代,是日本戰後欣欣向榮的年代,社會在穩定中充滿預期和機遇,甚至可以說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
3.
就個人而言,我可能不會想太多退休之後的生活。因為眼前始終會有更大的現實。只有邁出第一腳,才會有邁出第二腳的可能。
所謂的迷茫,其實是建立在不願去改變的惰性之上。這就又衍生出一個問題:一代人的命運究竟是掌握在自己這一代手裡,還是掌握在上一代人手裡?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作為90後,你有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的養老問題?」十個人當中,超過一半的回答是「沒有」。
▲作者提供的對話截圖
不是不去想,而是無從多想。因為眼下需要考慮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買房問題、工作問題、結婚問題、要不要生孩子的問題……養老問題雖然重要,年輕人也能感知到養老的壓力,但對於到2050年才會老去的90後來說,這個問題可能還有點遙遠。儘管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他們也會本能地緊張。
這代年輕人會有養老壓力,也是基於他們對退休生活的高預期:所謂養老,不只是簡單的吃飽喝足,還應該是更有尊嚴、更有品質的生活,可以去不同地方旅遊,可以購買較好的醫療服務,可以不必麻煩子女。而這些問題,也只有隨著個人生命歷程與社會的發展,才能逐漸明朗。
作為90後,我相信這個社會一直是變革的,社會是可期的。佛系但不墮落,迷惘但不失方向,只要肯努力,養老不會成為大問題,畢竟,我們還年輕。
編輯:新吾 實習生:鄧海瀅 校對:郭利琴
TAG:沸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