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陽節,古人怎麼過?

重陽節,古人怎麼過?

原標題:重陽節,古人怎麼過?



今又重陽


說到重陽,人們都會想起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在詩詞里體會重陽節的意蘊時,我們也會忍不住想,要是穿越到古代,我們會怎麼過這個節。



農曆九月九日,菊花開滿陌上,藏了一個秋天的酒適時被挖起來,為這美好的節日助興。



重陽節是夏曆九月九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的月、日都是九,故曰「重陽」。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之所以有重陽節,用曹植的話講,是月和日都是九,老百姓都說這個數吉利,「宜於長久」。



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已經萌芽,作為一種節日,在西漢已經產生了。《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雲,在宮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糕),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風俗活動很豐富——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


兩漢以後,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沿襲成俗,當時的人已經認為這些習俗能祛除邪氣、災厄。



西晉周處《風土記》載,茱萸到九月九日成熟了,味道特濃,色特別紅,做茱萸囊插頭,能避惡氣禦寒冷。該書還記載,「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祥。」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有「九月九日,可採菊華(花)」的記載。陶淵明也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



宋元之交濟南人周密《乾淳歲時記》載,南宋雖然是偏安江左的小朝廷,過重陽時在慶瑞殿「分列萬菊」,且點菊花燈。



至於重陽節登高的名勝,則和項羽有關。楚漢戰爭時,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在城南南山檢閱士兵操練兵馬,故名項羽戲馬台。《南齊書·禮志》載,東晉末年的大將宋公劉裕在彭城,九月九日「出項羽戲馬台,至今丞相以為舊准。」由於項羽戲馬台是劉裕重陽登高處,以後宰相都要在重陽到此登高。因而成為重陽登高、賦詩的名勝。



過節,當然少不了吃——不僅食糕,還互相送,糕上面還插小旗。


詠菊、飲酒、賦詩,是皇帝百官及文人學士的高雅之戲,普通民眾最流行的是重陽節蒸糕互相饋送。雖然糕到什麼時候出現還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到隋朝,重陽節吃糕嘗新蔚然成風。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食蓬餌飲菊花酒》講:「九日食蓬餌(糕)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因以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隋唐以後,產生出重陽節食糕的種種風俗,糕的種類與花樣也名目繁多。《東京夢華錄》卷八《重陽》載,重陽前一二日,人們紛紛蒸糕相送。上插剪綵小旗、石榴子、栗黃、銀杏、松子肉等。


許多地區過重陽節都將嫁出去的姑娘接回來,來往過程中則互送花糕,名曰「追節」、「迎九」,河北一帶叫「女兒節」。有的切一塊糕,貼到孩子腦瓜上,祈禱三聲說:願兒百事俱高。



漢晉以後,皇帝百官、文人學士登高飲酒,賦詩詠懷等風雅之事,史不絕書。關於重陽節的詩文,傳頌千古的佳作應屬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東晉陶淵明辭官隱居,重陽節無酒,空對菊花惆悵,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使者為他送酒,寫下了《九日閑居》詩,其中有「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何如蓬廬士,空視時運傾」的名句。這就是「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唐初王勃《九日》詩,描寫的就是這件事:「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大概是王勃最喜歡重陽節賦詩作文,還藉助重陽節飲酒賦詩的風俗,寫下了傳頌千古的《滕王閣序》。《新唐書·王勃傳》載,王勃路過南昌,恰碰洪州都督閻公九月九日大宴滕王閣。既然是重陽節大宴,作詩是少不了的,可需要最有才華的人寫個序言,這就是「滕王閣序」。都督原計劃讓他的女婿作序,以在賓客面前誇耀,故意拿出紙筆讓賓客們寫。賓客們哪敢在都督面前佔上風,紛紛謙讓,王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讓手下看王勃寫些什麼,逐句稟報。當都督看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佳句時,由衷感嘆說:「天才也!」


重陽節寫詩,李清照重九寫的《醉花蔭》,是千古名篇:「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辛棄疾則寫過一首《念奴嬌》:「龍山何處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誰與老兵共一矣?落帽參軍華髮。」



傳說很奇特——重陽節還曾是古代最早的「三八婦女節」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很有意思。東晉時期的江南還把重九作為婦女休息日。東晉干寶《搜神記》卷五載,安徽省全椒縣有一姓丁的媳婦不堪惡婆婆的虐待,於九月九日自縊而死。這位媳婦還不錯,沒有忘記受苦受難的階級姐妹,變為神靈託身巫祝說:「婦女天天勞作,不得休息,九月九日不能再幹活。」於是,江南人尊她為「丁姑」,把九月九日作為「息日」。這是古代典籍中唯一記載的婦女休息日,應該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三八婦女節。


《搜神記》記載了重陽節的一段與七夕節類似的傳說。曹魏時,有個叫弦超的傢伙每到晚上就夢見有一仙女自稱是天上玉女到房中,後來果真就和夢中仙女結為夫妻。可這弦超管不住自己的嘴,把這件事泄露了出去,仙女就飛上天了。弦超追悔莫及。五年後,弦超因公事去洛陽,又巧遇仙女,二人破鏡重圓,但往日的好景已不再來,他們只能是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晚上相會。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一樣,反映了中國人重視家庭倫理,重今生,輕來世,重人間,輕天堂的價值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王輝斌:宋澤元與《四家詠史樂府》
這些關於古琴的國畫,你都知道嗎?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