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山石:宋徽宗最愛的常山「巧石」

常山石:宋徽宗最愛的常山「巧石」

原標題:常山石:宋徽宗最愛的常山「巧石」


編者按:


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賞石清心,賞石怡人,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中國的賞石文化的形成由來已久。常山自古多奇石。作為一個有著1800年歷史的古縣,常山奇石造型別緻、種類繁多,有的甚至名震一時。據黃人希編著的《中國觀賞石簡介》記載,常山廣為人知的奇石有六種。如今,專家考證常山已擁有蘊含豐富的十大名石,即常山石、石筍石、三衢石、常山卵石、千層石、硯瓦石(西石)、青石、花石、壽源石和螢石。即日起,常山新聞網推出「常山十大名石」欄目,逐一介紹常山奇石。

常山石


形質概述


常山石,又名思溪石、空宇石、石洪溪雅石,北宋時稱其為「巧石」,該石以「奇、珍、希、美」著稱,以形質取勝,石質大多黝黑溫潤,參差透漏,尤以象形巨多。礦物顆粒微細,多呈定向排列;岩性微密,細膩;顏色大部分為淺黑和黑色,也有從淺綠到深綠的顏色,或青灰,色調均勻、美觀,色差不大。其形態瘦挺內聚,造型輕巧,婀娜多姿;其結構空靈剔透,幻象無窮;其肌理凹凸有致,褶皺明顯。體量小的可供几案,體量大的可作疊制假山和庭院營造。北宋徽宗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均以品賞「巧石」為時尚。精美的常山石往往令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地理構造


常山石主要產於常山縣城南門溪(古城思溪)。該石形成於寒武紀時期,為寒武紀上統西陽山組、華嚴寺(石崆山)組和中統楊柳崗組(山背嶺一帶)岩石出落溪中,經千萬年侵蝕和水流衝激,吸收泥質中青黑色等成分,融結而成的奇巧石頭,具有明顯的板狀構造。由於年代久遠、石質溫潤、造型奇特,因而非常珍貴。主產地岩石資源儲量達1億立方米以上。



淵源典故


北宋時期,常山「巧石」就盛名遠揚,深得宋徽宗趙喜愛,她與靈壁石、太湖石相媲美。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北宋末期庄綽

(1090-1150)所著《雞肋編》的《靈壁石、太湖石、巧石》一文,最先對常山石(即常山「巧石」)作出了明確記載:「上皇(宋徽宗)始愛靈壁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遠取太湖。然湖石粗而太大,後又撅於衢州之常山縣南私村,其石皆峰岩青潤,可置几案,號為巧石。乃以大者,疊為山嶺,上設殿享。所用既廣,取之不絕,舳艫相銜。」


南宋初期杜綰(約1098―約1153)所著《雲林石譜》記載:「衢州常山縣思溪,又地名石洪,或雲空宇。石出水底,側垂如鍾乳,雜泥沙,不相連連接,采人車戽深水,得之甚難。或大或小,不逾數尺奇巧萬狀,多是全質。每一石,則有連續尖銳十數峰,高下峭拔嵌空,全若大山氣勢。亦有拳大者,又於?f險怪岩竇中出石筍,或欹斜纖細,互相撐柱之勢。蓋石生溪中,為風水衝激,融結而成奇巧。又峰巒聳秀,有洞穴委曲相通,底坐透空,堪施香燼,若煙雲縈繞亂峰間。一種色深青,石理如刷絲,捫之輒隱手。又一種青而滑,或以磁末刷治而然,率皆溫潤,扣之有聲。間有質樸全無巧勢者,石性稍礦,不容人為,非如靈壁可增險怪也。」


明代林有麟(1578-1647)所著《素園石譜》對「常山石」的文字記載與《雲林石譜》基本相同,且專門繪製有「常山石」圖畫。生干清朝末期的胡樸安(1878-1947)所著的《奇石記》和浙江黃人希編著的《中國觀賞石簡介》,均對「常山石」作了專門記載。清光緒十二年(1886)版《常山縣誌》轉《宣和石譜》記載:「思溪石性稍礦,不容人為,非靈壁可增??怪。」


常山當代詩人王水標《題常山石》曰:「何來琅苑片雲英?催月藏霜對樹鶯。岩壑斜開飛劍瀑,風煙散舞繞樑楹。峰迴神怪花前仰紋化園丁案後迎。千古文章千古石,石中原有最真情。」


來源:《常山歷史文化叢書》

編輯:章晨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流說 的精彩文章:

與乾隆合葬的五位女子,兩個皇后,三個皇貴妃,唯獨沒有這兩人!

TAG:名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