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早期教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原標題:嬰幼兒早期教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的發育。一些家長擔心,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會累壞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經用動物的大腦和生化的變化;事實說明,早期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傷害大腦的發育,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但是早期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可以為了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能力發展規律,過度教育對孩子身心受到損害。
早期教育的5個原則:
(1)應根據小兒大腦發育每個階段的特點進行訓練,遵循大腦發育的規律性,抓住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機,提供環境條件以發展孩子的智力潛力,既要注意刺激、誘發兒童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培養,發展兒童的良好行為和個性品德。
(2)循序漸進: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孩子的智力發育也有一定的規律,故對兒童進行教育時應遵循生長發育規律和知識本身的順序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不能超過他們的實際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反會妨礙兒童智力的發展。
(3)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於遺傳素質、生活環境、接受教育及個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差異,其興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雙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實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長不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在孩子身上,對智力落後的孩子,更要善於發掘他們各自的特長,激發孩子的興趣及增強他們的信心,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4)避免過度教育:對兒童危害最大的一種教育方式是過度教育。過分的保護包辦代替,會剝奪孩子練習正常動作的權利和機會,以至限制了智能的發展;好奇好動是兒童的天性,過多的干涉會使孩子膽小、怕事,也會助長他們的反抗心理,過分保護和干涉培養出來的孩子缺乏獨立性、自立性。過度期望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使孩子出現神經衰弱、恐懼、逃學、曠課等。
(5)寓教育於遊戲、講故事之中:做遊戲和講故事是最生動、具體的教育形式,適合孩子智力發育,各種遊戲活動有利於智力的發展,組織孩子遊戲時應注意四個方面,即遊戲的活動性、創造性、知識性和角色性。也就是通過遊戲活動促進孩子的動作、技能的發展,言語的發育,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促進思維能力及想像力的發展。講故事、聽故事具有培養兒童表達力、注意力、思維力及想像力的綜合作用,但應注意故事內容要適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言語要生動,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早期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是以兒童早期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教育者不僅應考慮客觀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視兒童的成熟狀況和發展的可能性。早期教育是對0-6歲嬰幼兒及其父母、嬰幼兒與父母或養育者之間開展的、有助於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父母與養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與心理素質,很容易將早教導向更大的誤區。
任老師微信:renshuyi1228
TAG:任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