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生活都在這些舊時光里
上個月iPhone出XS大家狂歡一波,前兩天戴森推出了自動捲髮棒又刷了屏,科技產品的更新推著我們的生活不斷向前,各種新款式、新趨勢、新體驗時刻更新著我們的思維和存在的方式。
當「新」成為時代的一種要求和一種正確,「舊」正加速度淡出我們的視野。但在舊日的時光里,仍有很多趣味、溫情和智慧值得品味。
今天要向你推薦「人間舊時光」主題新書訊,一起在書頁之間慢慢回望。
1.
設計是什麼,設計怎樣存在於生活中?
回顧戰後日本的設計潮流變遷,日本設計大師內田繁以親身經歷寫就的《日本設計六十年》和同類書籍多少有些不同,「雖然各行各業都有自己更加專業的設計史,但我要寫的不是每個領域的縱向歷史,而是更加註重每個時代中設計在各個領域之間的橫向聯繫」,展現出日本工業界、藝術界、文藝界、企業等通力合作,創造設計促使日本製造繁榮、使設計成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丨東京奧運會海報 1961年
由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奠基人之一的龜倉雄策親自設計的東京奧運會海報,簡潔有力而美觀,令人驚嘆。繼這張海報後,又有兩張海報在波蘭的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中贏得藝術特別獎,由此證明日本的設計已經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丨伊藤憲治《佳能相機》 1954年
丨龜倉雄策《尼康相機》 1955年
書中梳理日本戰後六十年設計的潮流變遷,涉及平面、室內、建築、時尚以至亞文化等多個領域,而如果你對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設計師感興趣,或者欣賞索尼、東芝、無印良品這樣的品牌,這本書也可以也滿足你。
2.
老北京的舊時光,主角當然少不了衚衕。仿若在這四九城裡,只要提起衚衕二字就會憑白多出些老北京的氣息,帶上那麼幾分京味兒。甭管是著名的南鑼鼓巷、八大胡同,還是名字特別接地氣的針線衚衕、剪子衚衕,或者是格外詩意的百花深處衚衕,它們的存在本身就在講述老北京的故事。
三十多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北京城的衚衕被修葺,被妝點,但相當一部分還是不可避免地退出了歷史舞台。還好,現在有一本書可以讓人再回到那些衚衕里逛逛。
這本書集結了季羨林、史鐵生、汪曾祺、畢淑敏、蘇童等幾十位在衚衕中或長或短居住過的作家,同在一個「衚衕」主題下,用生花妙筆寫下了各自獨特視角中的衚衕故事。
這本書的設計也很好玩,設計師渡非自己住過衚衕,他說自己的設計理念來自衚衕生活中體驗到的「不方便」,好多設計元素不是直接映入讀者眼帘,而是「背地裡」藏著,甚至目錄都是壓凹隱藏在內封上的,需要通過翻閱和碰觸封面,才會慢慢顯現。想想這跟逛衚衕的體驗有一些微妙的相似,羊腸小道,兩排小房,能遇見什麼都靠自己撞啦。
3.
鐵匠、桶匠、豆腐匠、燒炭人、雜耍藝人、澡堂搓背人、電話接線員……這些曾經活躍在各行各業的人逐漸消失在日漸繁榮的都市的陰影里。
丨缺少橋樑的年代,船老大會在固定時刻出船把客人送到對岸
河上架起了鐵橋,以前運送旅人去對岸的擺渡船去哪兒了呢?雨傘用低廉的價格就能買把新的,靠修傘謀生的那些人去了哪裡?拉洋片的老人總在傍晚時分讓孩子們樂不知返,現在他們又到何處去了?
丨大正時代到昭和初期,日本無聲電影放映配有解說員
丨二戰後,小販在自行車後裝上冰棍箱叫賣
我們懷念這些老行當,絕不是否認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而是懷念那時樸實但充滿人情味的生活。這本書的文字和精美手繪插圖中,一百一十五種老行當會喚起你的舊時記憶,更會讓人從中學習專心做一件事的幸福,回味傳統技藝的溫暖初心。
4.
逛完北京的衚衕,再來上海的里弄。我們對上海的印象都是文藝作品的濾鏡渲染過的,總覺得上海就等於十里洋場、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但是如果你真正走進上海里弄,會發現這座非凡城市中平凡生活的趣味。
在這裡,上海的早晨是從收糞工的叫喊聲和主婦們的洗刷馬桶聲中開始的。接著,販夫走卒的叫賣聲成了里弄里的主旋律。上海人懷念的白糖梅子、鮮肉雲吞、油炸臭豆腐都在勾起里弄居民的饞蟲。夏天這裡還能輕鬆買到最時髦的冰淇淋,只需要十個銅板。在當時中國的其他地域,甚至人們都沒有聽說過還有這種冷飲。
里弄的有趣還在於和諧的鄰里關係。魯迅先生在生命的最後五年中都是在里弄中度過。他在《門外文談》中,通過夏夜人群在里弄的空地閑聊來描寫鄰里的關係:「大家都已經(工作)做的筋疲力盡,嘆著苦,但這時總還算有閑的,所以也談閑天。閑天的範圍也並不小:談旱災,談求雨,談弔膀子,談三寸怪人干,談洋米,談裸腿,也談古文,談白話,談大眾語。」
丨豐子愷先生速寫四幅,描繪上海里弄生活側影
正是里弄里那些不起眼的面孔創造了上海的歷史。某種意義上,我們常見的歷史都由精英書寫,而普羅大眾非常容易被忽視。這本書聚焦的是上海平民們的日常起居、婚喪嫁娶、喜怒哀樂,這些才是構成上海多樣性的基石。石庫門後的里弄生活,如同皮肉下蜿蜒的肌理,為20世紀的上海烙印下了最深刻最真實的印記。
5.
對這套《黃河十四走》,陳丹青這樣評價:「此前半個世紀中國最為周正而用心的民間藝術圖文集,其內容和體裁,介于田野調查、文本分類、歷史綜述、美學闡發之間。每一頁圖文背後,都可見先讓老師的雄心。」
丨楊先讓對中國民間藝術演變的分析
這位作者楊先讓,是徐悲鴻的學生、徐冰的老師,他創建中國第一個民間美術系,自1986年至1989年,他14次帶隊伍走進黃河領域,走遍8個省區,彙集圖片近千張,整理20餘萬字,搜集諸如安塞腰鼓、漢畫像石、木板年畫等民間技藝,還分析了其藝術風格、反映的民俗風貌、折射的文化內涵等,並記錄下當時優秀的民間藝人及作品(如庫淑蘭剪紙、劉蘭英剪紙、蘇蘭花剪紙、潘京樂皮影等),為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留下了珍貴的圖文資料。
丨陝北的漢子們舞動安塞腰鼓
丨庫淑蘭自剪像《剪花娘子》
丨陝西鳳翔的泥塑獸面掛臉
《黃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鮮活生動的圖片,追尋中華文明文化源頭,記錄下散落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可以說是中國民間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價值,遠不是一句「情懷」可以概括,翻開這本書,你會為我國民間技藝而感慨,也會為付出極大心血的創作團隊而感動。
6.
能夠穿越悠長歲月流傳至今的文學經典,總是那麼迷人。這本《文學履途》,就要帶你抵達那些偉大故事的誕生之地,重返舊時光,去追尋經典的足跡。
《文學履途》源於《紐約時報》20年經典專欄FOOTSTEPS(「足跡」)千中選一的美文。1960年,《紐約時報》曾刊登尋訪莎士比亞足跡的文章,即FOOTSTEPS的早期形態。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但馬克 · 吐溫、海明威、聶魯達、博爾赫斯、菲茨傑拉德這些文學大師的繆斯之地,依舊承載著文學、故事,靜靜地佇立在遠方。
那時,博爾赫斯是一位地道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雪萊與拜倫都貪戀著日內瓦湖的美麗,巴黎文壇的壞小子蘭博在衣索比亞找到了安寧,過去的詩人是聖彼得堡今日的嚮導……那些逝去的美好,我們總能在不經意的書頁翻動中重拾。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讀(ID:unreadsky)
編輯 | MN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楚塵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100年前,他就預言了我們的世界
※《故宮日曆》,不用出門就讓你坐觀皇帝的奇珍異寶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