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90後相親全程看手機:「就算沒有手機,我們也沒什麼好聊的」

90後相親全程看手機:「就算沒有手機,我們也沒什麼好聊的」


90後相親全程看手機:「就算沒有手機,我們也沒什麼好聊的」


我們不是對手機上癮,而是對交流的自由上癮。


01

前幾天,表妹和我吐槽自己遇到的一個奇葩相親男,除了剛見面的前十分鐘,其餘時間都在看手機,只有遇到感興趣的話題,才偶爾抬頭聊幾句。

這樣沒禮貌的相親男,大概也是憑實力在單身了。

而這樣的奇葩絕非僅此一朵,之前有一則新聞,說的是某城市舉辦了一場「愛情招聘會」,有200多名商圈內的年輕男女前來報名,大多為90後年輕人。

2個小時的相親會裡,主持人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親們,不要低頭看手機了!誰再低頭,這個遊戲我們就讓他上來表演。」

此話一出,每次都能看到不少人抬起頭來,露出一個不好意思的笑容。

而這樣和手機對抗的提醒,2小時里出現了十多次,堪比上學讀書時老師們的口頭禪——「同學們注意了」。

對於現代人來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

這樣的體會每個人都不陌生:


請一個許久不見的朋友吃飯,本以為可以暢聊一番,卻沒想朋友一個勁地看手機,全程就那樣尷尬地過去了。過年親戚好不容易歡聚一場,結果飯桌上年齡小的打王者,年齡大的搶紅包,每個人都在手機上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知乎上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會有什麼結果?

有個網友說,孩子會認為手機才是你親生的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有個小學生就寫了這麼一篇作文,裡面有句話是這麼寫的:爸爸,你已經快不是我的爸爸了,你是手機的爸爸。


90後相親全程看手機:「就算沒有手機,我們也沒什麼好聊的」



所有人都認為,是手機間離了人際關係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02


《奇葩說》里的黃執中說到一個觀點,那些認為「沒有手機時,愛人之間有更多交心的話、朋友之間有更多聚會、孩子和父母有更多交流」的人,其實是受到了「社交羞辱」。

什麼是「社交羞辱」?就是交往的雙方,一方因為另一方看手機而不理他,便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

然而,受到社交羞辱的一方往往不會認為這是對方的問題,因為和對方的關係好,他不願意責怪對方,於是就把這個問題怪在了手機上。

但事實是什麼呢?事實是:許多人是真的想看手機,並非因為對手機上癮,而被動地被吸引過去。

人們真心想看手機的原因是什麼呢?

馬東在一期《奇葩大會》上說,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東西能讓我們超出我們的自然社交圈,去看到更多的世界。

也就是說,手機的出現,讓我們在社交中有了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選擇與朋友交談,也可以選擇通過手機去到一個更精彩的世界

只不過,當我們選擇手機時,會讓交談的另一方感到不適,受到社交羞辱,這種羞辱是人心中所存著的一種情感、感覺,只是人們把這種情感嫁禍在了手機上

試想,如果時光倒流,我們身處一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大家圍爐閑坐,就一定能聽到歡聲笑語嗎?

事實上,就算沒有手機,我們往往和親人朋友也無話可聊。

就像前面提到的90後相親會上,不少青年男女也給出了自己低頭看手機的理由:


「有點尷尬,也不好意思搭訕,於是就低頭看手機了。」「如果沒有人合眼緣,就低頭刷刷手機好了。」「就算沒有手機,不合適的人也沒什麼好聊的。」


人們想要交流的慾望是發自內心的,不是手機所能阻擋的。

人們不想交流的慾望也是發自內心的,而手機給了我們一種自由,給了我們從來不曾有過的,可以超越我們周圍社交圈,抵達那些遙遠的、無關的,但有意思的空間,和我們喜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去交流的權力。

所以,我們其實不是對手機上癮,而是對交流的自由上癮

90後相親全程看手機:「就算沒有手機,我們也沒什麼好聊的」


03


在手機尚未問世的年代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看似密切,人際關係看似和諧,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這都是因為沒有選擇的自由

當我們走不出村子的時候,沒有手機的時候,我們大約只能和那些所謂的朋友在一起。

那時的我們和今天每一個擁有手機的人一樣,內心是孤獨的

當我們真的想要與人溝通的時候,並不願意拿起手機,而拿起手機的那一刻,或許就意味著,我們真的沒什麼好聊的了

所以,其實手機並非人情社交的障礙,恰恰相反,手機的出現,有時反而成為了我們緩解尷尬的工具。

那麼,我們為什麼常常在交流中會陷入這樣的尷尬呢?

大概是因為,在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熱情好客,才被認為是禮貌,人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要隨便拒絕別人,不要冷場讓人尷尬。

因此,一旦空氣突然開始安靜,交流的雙方就會感到不自在,於是絞盡腦汁地找話題,要麼尬聊到結束,要麼下意識地拿出手機……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最近因為「不熱情」而火起來的芬蘭人。


90後相親全程看手機:「就算沒有手機,我們也沒什麼好聊的」


芬蘭人在公交車站排隊,會自覺與前面一個人保持差不多2米的距離


某個旅遊論壇上,說到各國習俗和禮儀時,芬蘭人民會善意地提醒大家:在芬蘭,絕對不要隨便和任何人搭話。

為什麼芬蘭人這麼不熱情呢?

網友摘錄了一些芬蘭人的解釋:


「我們不是沒禮貌,只是真的不寒暄。」「兩個芬蘭人在電梯里偶遇,他們不會開口說話,但也不會因此而尷尬。他們彼此都明白不需要寒暄,這不是家教或學校的教育,這是在我們的基因之中。」「至少我很喜歡,可以在清晨7點的巴士站見到一位朋友,我們說一聲『你好』,坐在彼此身邊。如果不想說話,就一起享受漫長的沉默,冷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他們認為,與其說一些沒意義的話,還不如一句都不說。

正如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221:刺蝟效應》中提到的:

人與人之間,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對方的美好。


芬蘭人的這種社交態度,其實是對私人空間的一種尊重,不需要寒暄,也不感到尷尬,不打擾別人,也不會被打擾,這樣的相處模式,才是與人相處最舒服愜意的狀態。

周國平曾說:「好的關係一定是有彈性,彼此既非僵硬地佔有,也非軟弱地依附。有張力的相處,才會給彼此最舒適的感覺,和最大的自由。

所以,下次和不熟的人聊天時,不要害怕突然冷場,不知道說什麼時,安安靜靜的享受沉默就好。

看淡一點,隨意一點,當你能夠隨心做自己,不拘束的時候,對方也會自在起來。

願你我都能暢快地做自己,用真心來激發更好的彼此。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君 的精彩文章:

「我在病房內生死未卜,女兒在病房外刷抖音」
學會精力管理後,我的人生彷彿開了掛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