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看點最近,美國非營利「學生公平入學」組織將哈佛大學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哈佛大學招生涉嫌歧視亞裔」。美聯邦法院已經正式開庭審理此案件。目前雙方各執一詞,如何判決現在還不得而知。哈佛究竟有沒有歧視亞裔?外灘君特別邀請了三位滬上具有多年國際教育經驗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對此事件的觀點。

整合丨張燃 編輯丨李臻

哈佛大學招生涉嫌歧視亞裔的事件似乎愈演愈烈。前兩天,美聯邦法院已經正式開庭審理此案件,哈佛大學的代表作為被告出現在了法庭上。

起訴哈佛大學的是非營利組織「學生公平入學」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SFFA是美國民間機構,為美國居民公平錄取而起訴哈佛大學的這一場官司,早在2014年就開始了。

需要注意的是,事實上,該訴訟與國際學生無關,尋求公平的對象是亞裔美國人。但是,這個涉及教育、公平、種族、權利的事件在全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從2014年SFFA起訴哈佛大學歧視亞裔起,這四年間,波士頓聯邦法院多次舉辦聽證會,SFFA和哈佛大學前前後後也交換了超過9萬份文件。知名經濟學家Peter Arcadiacono分析了哈佛所披露的2000至2019屆本科生的錄取數據,得出的結論是:

亞裔申請人整體的學術成績、考試分數和課外活動均高於其他族裔,但哈佛對亞裔個人素質和綜合評分卻顯著低於其他族裔。即便不考慮計分上的問題,同等綜合得分的亞裔學生,錄取概率也顯著低於其他申請人。

同時亞裔申請者被描述成「標準性強」(「standard strong」),也就是缺少特色,與此同時表現出來的是忙碌和聰明。

除此之外,哈佛被爆出在招生時對一些申請人,校方會考慮「小獎勵」,也就是優先錄取。如Z名單,就被認為是為針對達不到入學標準的權貴子女們,提供延期一年錄取入學的選項。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但哈佛大學對於此項質控最有力的一條反駁是:亞裔學生佔總招生人數比例是在增加的。

這的確是事實。從2007年至2013年間,哈佛大學亞裔學生的入學人數佔全校當年錄取總學生人數的比例從15%上升到18%,其他常春藤盟校的情況也非常相似,在14%至18%的比例之間。剛剛發布的 2022 屆錄取顯示,今年哈佛亞裔的錄取佔比已經緩慢上升到了 22.7%,提前錄取批更是達到了 24.2%,僅次於白人學生群體。

美國7家常青藤院校和9家頂尖私立學校如斯坦福、杜克大學、麻省理工,總共16所大學宣布支持哈佛大學。

超過500名社會科學家、16名統計學家和經濟學,36家非盈利機構,聯合向波士頓聯邦法院提交意見書,要求法庭在哈佛大學被指涉嫌歧視美籍亞裔申請人的訴訟中,判哈佛大學勝訴。這些聲明認為,哈佛現有的錄取方式代表了大學教育的主要構成,保證了校園的種族多樣性。

對於這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戰役,美國聯邦法院會如何判決我們還不得而知。外灘教育特別邀請了三位滬上具有多年國際教育經驗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他們對此事件的觀點。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美國大學的錄取機制對於亞裔來說,天然地存在著吃虧情況」

在我看來,不太認同哈佛大學存在政策上明顯傾斜即歧視亞裔保護其他族裔的情況。「學生公平入學」組織採取的是結果推原因的邏輯。必要非充分條件,因為有這個數據分析結果,就一定存在著這個原因,事實上數據並不能代表全部。

我認為,某些情況下數據並不值得信賴,根據我過去十年的申請指導經驗來看,數據在申請過程中存在著相當的欺騙性和不科學性。

比如每年ED錄取率是比RD整體錄取率高,但是從學生個體來說,申請某個學校ED概率就一定比RD高了嗎,把握一定更大了嗎?還是要看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再比如,學生考過3次SAT, 分數第二次比第一次低,而第三次又比第一次高。學生真實的學術能力水平了到底應該看哪一次呢?影響一次分數高低的因素太多了。

回到這個案件,我們必須要考慮美國大學申請的各個影響因素。

美國大學錄取申請人除了參加SAT/SAT2外,還必須提交申請文書、推薦信、9-12年級成績單以及課外活動和獲獎經歷等。一部分申請人在錄取前還須經過面試的檢驗。

美國大學公開表示採用整體性錄取(holistic admissions)標準,在評估申請人時不單重視學術表現,甚至還考慮申請人其他方面的情況,包括家庭社會背景,經濟條件,與學校是否有聯繫或者淵源等。這是一個非常個性化又很複雜,影響因素很多的錄取決定過程。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我之所以認為,美國大學沒有真的存在歧視亞裔,是因為過去我與美國大學招生官溝通時,他們給我的一種普遍想法是,他們非常看重大學校園的多元化與豐富性,始終希望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能在同一所學校里念書。大學招生官工作的首要責任是錄取能夠融入校園多元文化符合其校園精神的學生。

而像哈佛這樣全美乃至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他們的招生官壓力更大,因為他們不僅僅要招募學習非常優秀的學生(事實上成績優秀的孩子很多),更要找出有不同特點,個人特色,多元價值觀,不同成長經歷與背景的優秀學生。

由於這些原因存在,美國學校在錄取學生時會考慮很多不同因素,而亞裔群體或者來自亞洲的申請者所最看重的學術學習因素僅僅是其中之一而已。而恰恰學習又是亞裔表現最好最有自信的因素。

所以,對於亞裔來說,美國大學的錄取體系機制天然地存在著吃虧的情況,而非哈佛為代表的一種名校故意為之。也許有人會拿個例來說,比如某亞裔學生成績也好活動也好也有個人特色,但依然沒有被錄取。這個說法也不具備參考價值,我們不能夠以個別案列來代表整個群體。況且,影響錄取結果的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誰都不能控制的運氣因素或主觀性因素。

亞裔學生包括國內申請學生如果想要提高名校青睞的概率,一定要學會突出個性特點,不要只追求高分好成績,不要只準備亞裔所擅長的活動或興趣,比如參加數學競賽或者彈鋼琴等。而是要多考慮如何培養抓住自己真正的想法,並嘗試做一些「非主流」的興趣活動。

別人都在做的活動並不一定我也要做,避免課外活動同質化,更不能讓大學覺得是「書獃子」,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與其他亞裔申請者比較時能夠脫穎而出。

文書主題主旨要避開已被亞裔寫了太多的主題或者類似的故事。最後,亞裔性格多數偏內斂,面試時難以很好地表現展示自己,在面試如果能夠更好地表現自己,便能得到性格加分。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從測試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哈佛錄取亞裔學生時SAT錄取分數要高很多」

在報道「哈佛招生歧視亞裔」的一系列相關文章中,都提到了幾個關鍵數據:「錄取的亞裔學生的SAT分數要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拉丁裔高270分,比非洲裔高450分」。那麼導致這個分數差異的依據是什麼呢?是測試學。

在大型標準化測試中,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不同民族、種族、性別的人之間智商水平並無明顯差異。即:隨機抽取一個亞裔人群樣本,一個白人人群樣本,一個拉丁裔人群樣本,和一個黑人人群樣本,只要保證其樣本數目足夠大,那麼他們的智商值的分布應該是一致的,都呈現正態分布,並且智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應該一致。

這個前提假設是不允許被推翻的,因為在美國的憲法的保護下,誰也不可以說某個人種比另一個人種更加聰明,或者某個民族是優秀民族。因此,不同族裔的SAT考試成績,主要是跟自己族裔內部進行分數上的比較,而跨族裔之間,進行的是Percentile(百分位數)的比較。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在應用統計中,百分位數是和正態分布密切相關的概念,其含義是:有百分之多少的考生成績不如你。

比方說,在亞裔學生中,1500分的百分位數是95%,即:本場SAT考試有95%的亞裔考生成績不如你。那麼在非洲裔學生中,很可能1050分的成績就能夠得到95%的百分位數,意味著有95%的非洲裔考生在那場SAT考試中還得不到1050分這個成績呢。因此,學校在招生錄取的時候,就會錄取絕對分數遠不如亞裔考生的非洲裔考生。

事實上,哈佛以及其他藤校在錄取學生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的是多樣化(diversity),保證不同民族不同種族在學校都有一定的比例錄取,在每一個民族或者種族內部,學校擇優錄取相對優秀的學生,所以他們就用到了SA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中的百分位數這一衡量指標。

對此,亞裔學生和家長紛紛表示反對,認為學校應該看重學生的付出和考試成績。但是,大學能夠拿出來維護自己的理由可以是:亞裔學生參與考前輔導,並且數次參加考試,這樣的分數一定會比其他族裔的學生的分數更高。相關的研究論文十幾年前就已經出台,證明了考前不斷刷題對於短期提高分數確實有效果。

因此,這場口水仗,始終還是維持在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中,雙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哈佛招生時是否歧視亞裔是個很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有三個數據值得注意:一是亞裔在美國人口當中約佔6%;二是哈佛大學的亞裔學生佔比超過了20%,僅次於白人群體;三是學業優秀的亞裔學生錄取率低於其他族群。

從這三個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即亞裔學生更熱衷於申請哈佛這樣的美國頂尖名校,申請的人數比較多。由於亞裔十分重視教育,亞裔學生總體的學業成績要高於其他族群,導致比其他族群進入哈佛的門檻更高。

這種情況其實很像中國的高考。河南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概率要遠低於北京學生,分數線要遠高於北京的學生。中美這種現象本質是一致的,即在同等條件下,因種族或者區域的不同,導致成績相同的學生錄取結果不一。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不過,哈佛大學校長否認了招生中歧視亞裔現象的存在,認為合法和公平。

仔細分析,會發現哈佛招生時是否歧視亞裔是個很典型的羅生門事件。如果說歧視,在讀亞裔學生數量卻僅次於白人。如果說沒有歧視,亞裔學生進入哈佛的難度確實是要比其他族群更高。

哈佛錄取亞裔學生人數並不少,但亞裔優秀學生卻更難進哈佛。表面看,這個悖論應該是亞裔學生更熱衷申請哈佛有關,粥少僧多。

而從深層次原因分析來看,我認為這是中西方教育理念衝突的經典表現。中國教育理念集中體現在科舉制度上,科舉在中國延承了1000多年的歷史,即便現在的高考改變了考試內容,但其內核還是一致的。

科舉制度的很重要的一個社會意義在於人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實現階層流動。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年少時種地,因被頂尖名校的錄取,後成為國家大員的教育改變命運的理念。

美國教育卻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階層分化的工具,名校校友子女享受特殊照顧,Z名單的存在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兩種教育理念的差異,導致亞裔家庭更普遍重視教育,更青睞上名校,因為一旦上了名校則意味著會有更好的前途。

亞裔在爭奪更多的上哈佛機會,這到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是要創造更公平的教育競爭,這取決於從哪個角度來看。即便是有更大概率上清華、北大的北京學生,也同樣面對著名額多被海淀區、西城區這些名校壟斷的問題,北京郊區學校的學生上清北的概率未必比河南學生還高。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我認為,哈佛大學其實很難再退步,很難增加更多的亞裔學生錄取數量。保持社會多元化並非是個口號,而是需要在現實當中進行平衡。

中國國際教育界比較關注「學生公平入學」組織狀告哈佛之事,並關心是否會影響到中國學生申請美國頂尖名校的結果。我認為,無足輕重。

今年哈佛在中國大陸地區只錄取了6名學生,數量比2017年減少了兩名。哈佛在中國大陸錄取的學生數量微乎其微,側面反映出哈佛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學生的態度,這種撒麵粉式的錄取方式最終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END—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快把「外灘教育」設為星標,

不錯過外灘君每日好文。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連續6周思維提升

奧數冠軍教練 + 專業小學講師

精細化作業批改,

雙語趣題,深入淺出

看講練評循環式學習

11月8號開班,

連續6周,12次直播小班課

跟著羅教授,讓孩子愛上數學!

點擊下圖讓孩子愛上數學

哈佛亞裔歧視案:一場典型的羅生門事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