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法隆寺佛教造像

法隆寺佛教造像

法隆寺位於日本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盯,飛鳥推古天皇十五年(607),由推古天皇(592~628在位)和聖德太子發願起建,為當時奈良的佛教文化核心地。法隆寺建築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物之一,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該寺東西二院雖經火災,但仍保存不少自創建以來的珍貴的佛教聖物,且多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及重要文化財,堪稱飛鳥(538~645)、白鳳(645~710)時代佛教美術的經典名作。

約六世紀,中國佛教經由百濟傳入日本。聖德太子輔佐推古天皇之際(593),佛教帶來了新思想和文化,因而朝廷運用國力來保護推廣佛教,使佛教在日本的信仰中更為鞏固。

法隆寺中門 金剛力士立像

法隆寺金堂(主殿)年代最為久遠,推測韋7世紀末時期建立

法隆寺金堂釋迦三尊像,日本現存年代最早的木雕四天王像。毗沙門天及吉祥天,造於平安時代(794-1185)

釋迦三尊像由飛鳥時代雕刻師止利於推古天皇二十一年(623)製作完成

法隆寺金堂內部

持國天像、增長天像、廣目天像、多聞天像是日本現存年代最早的木雕四大天像

彩色切金 高134.8cm 飛鳥時代(538-645)

吉祥天為施福德之神,是作為祈願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之主尊

吉祥天像,高116.7cm 平安時代(794-1185)

毗沙門天像 檜木 高123.2cm

平安承歷二年(1078)

法隆寺五重塔

第一層塔心柱四面皆設佛龕,龕內泥塑群像,分別表現四個佛教故事

第一層塔心佛龕內維摩詰居士與文殊菩薩說法像

釋迦牟尼佛涅槃像

五重塔第一層塔心柱佛龕,內泥塑群像,技法寫實,刻劃鮮明,深受中國盛唐造像的影響,成為奈良初期泥塑造像之典範。

救世觀音立像

7世紀前半 法隆寺夢殿 高178.8cm 飛鳥時代日本果報

觀音菩薩立像(百濟觀音)

7世紀中 高209cm 造型受中國南朝造像的影響,日本國寶

九面觀音像

飛鳥時代七世紀 白檀木雕刻 高37.6cm 法隆寺寶物 日本國寶

九面觀音菩薩立像,唐初七世紀製作,養老三年(719年)流入日本。菩薩臉龐豐滿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體態豐腴,盡顯盛唐時期佛像特徵。上身袒露至腹,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瓔珞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左手持凈瓶,右手自然垂下持佛珠,跣足立於蓮座之上。

此像採用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其繁複的頭飾及九面、耳飾、胸飾的瓔珞、天衣、佛珠、凈瓶及足下蓮花座等全部是由一根白檀木雕出,其大唐匠人的鬼斧神工令日本人驚嘆不已,1955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如來坐像 銅造鍍金 坐高30.8cm

飛鳥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如來立像

銅造鍍金 高27cm 飛鳥-白鳳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如來坐像

銅造鍍金 高17.2cm 白鳳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如來倚像

銅造鍍金 高23.6cm 白鳳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菩薩半跏像

銅造鍍金 高38cm 飛鳥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菩薩半跏像

銅造鍍金 高33.7cm 白鳳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阿彌陀佛倚像與兩脅持立像

銅造鍍金 中尊高28.4cm 左脅侍高21.1cm 右脅侍高21.3cm

白鳳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阿彌陀佛三尊及眾僧形像

銅板制押出鍍金 縱29cm 橫32.3cm

白鳳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阿彌陀佛及脅持立像

銅造鍍金 橘夫人念持佛

白鳳時代 七世紀 法隆寺寶物

法隆寺金堂壁畫

繪製於公元700年前後的法隆寺金堂壁畫,是飛鳥時代現存唯一的佛畫。這些壁畫是遵照釋迦佛天界、阿彌陀佛天界、彌勒佛天界、藥師佛天界的佛教說話,在金堂四面大壁共十二面壁上繪製而成的,這是日本最古、最大規模的佛畫群。在四大壁中,東面的《釋迦凈土圖》等壁畫,其構圖之莊嚴宏偉,朱丹色或墨色線之纖細,天人花草配置之精巧,尤其以綠青、朱丹的明快對比,加上群青和土黃,取得了很好的色彩效果,成為這些壁畫有力度美的一種表現因素。金堂八面的小壁,是左右對稱的相對四組菩薩像。其中《阿彌陀凈土圖》和《藥師凈土圖》表現了充實的技法。《阿彌陀凈土圖》描繪了阿彌陀三尊和二十餘的新生小菩薩。畫面的中尊阿彌陀盤腿而坐,左右兩側是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他們的神態之和善慈祥,線條之纖細流暢,意境之高尚深邃,是最有名的。《藥師凈土圖》中尊為藥師,是一尊鮮見的下垂兩腳的坐像,兩側侍像為月光等四菩薩,圍繞的二羅漢和六神將等,各自的眉目口鼻的線條,勾勒清晰,描出頗具個性的表情。下方有獅子,天蓋上有兩飛天,天人花草配置精巧,灑落自如。這些壁畫顯示日本佛教藝術開始漸趨成熟。在法隆寺金堂壁畫中,還有日光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一面觀音菩薩等,其構圖之莊嚴宏偉,線條之流暢、色彩之亮麗,實為當時日本佛畫的一流傑作。

在重建法隆寺之前,推古十八年(610年),高麗僧曇征、法定赴日交流佛法時帶去了調色技術和繪畫材料,壁畫藝術逐漸發展起來。法隆寺於708年左右重建之時,在金堂繪製了四天界壁畫,成為日本最古的規模最大的佛畫傑作。據史書記載,法隆寺的這一佛畫群,有的出自曇征的手筆。

堂內柱間大小壁面原繪有十二面彩色壁畫,四面大壁為四方四佛凈土圖,八面小壁各繪一尊菩薩像,額枋上壁面亦描繪有十八面山中羅漢圖、二十面飛天等尊像。十二面壁畫中以西面第6號壁的阿彌陀凈土圖為最高傑作。昭和二十四年(1949)因火災受損,現多以取下保存。繪製於七世紀下半葉。一九五八年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產。

燒損後的壁畫

1949年1月26日,在燒損後的壁畫前合掌的法隆寺佐伯定胤管主

四方四佛凈土圖之配置,說法不一,有說是與《與福寺流記》之記載相同,即東方藥師凈土變、南方釋迦凈土變、西方阿彌陀凈土變及北方彌勒凈土變。八面小壁之菩薩像采左右對稱配置,分別為觀音與大勢至、普賢與文殊、聖觀音與十一面觀音及半跏菩薩一組。

壁畫于堅實白地壁面用篦狀物仿照線刻將畫稿臨摹於壁上,再進行敷彩、描線。尊像肌膚、衣服施以暈染,眼、鼻及衣服襞褶等處賦濃彩,菩薩的衣裳描繪什錦紋樣,顯得文采斑斕;並以鐵線描技法,線條粗細一致但具彈性,表現出立體感。構圖宏大,技法精湛,深受中國初唐(618—712)美術的影響。

額枋上壁面的二十面飛天於火災前因修復卸下,保存尚好,雖顏料多有剝落,仍可窺其原貌。諸面飛天圖樣完全相同,推測是臨摹同一畫帖。以黏土塗底,色彩使用對比的朱、紅赭石、鉛丹等紅色顏料與綠青、群青之藍色顏料,並搭配黃色系顏料。輪廓亦使用鐵線描,身軀和衣著則施加深色暈染。

圖中二飛天並排,俯身從空中往右斜下飛翔,腰身稍微扭轉,左手上舉花盤,作散花供養之姿。面容豐圓,身飾瓔珞、腕釧、腳環。上身袒露,肩披帔帛,下著長裙,雙足平伸後翹,纏繞手臂的帔帛、裙擺及祥雲向後飛揚,拖曳拉長,表現其動感及快捷。

法隆寺-再現壁畫1號壁-釋迦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2號壁-日光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3號壁-觀音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5號壁-月光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6號壁-阿彌陀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7號壁-聖觀音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8號壁-文殊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9號壁-彌勒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10號壁-藥師淨土

法隆寺-再現壁畫11號壁-普賢菩薩

法隆寺-再現壁畫12號壁-十一面觀音菩薩

法隆寺-金堂內陣舊壁畫(飛天圖)-上-白鳳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蓮池大師:以思惟心強說道理,則愈說而愈遠
俱舍曼荼羅圖——東大寺藏佛畫珍品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