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代工大王郭台銘為什麼沒做房地產?

代工大王郭台銘為什麼沒做房地產?

在中國大陸,如果要找兩個利潤率相差懸殊的行業配對,相信房地產和製造業肯定是天作之合,前者拿下地皮在一片漲價的聲音中,隨隨便便賺取30%以上的利潤,甚至更高,而後者則要拉訂單、談報價、搞生產、做物流,要同客戶、員工、政府和社區搞好關係,一年到頭來常常僅有個位數的利潤率,最低廉的時候僅有2%,連自尊都給搭上了,而如果出現過度投資或者訂單減量,就非常有可能虧損,所以,在普通人看來,房地產和製造業簡直是判若雲泥,但代工大王郭台銘,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

前不久,富士康集團總裁郭台銘出現在央視《財經人物周刊》欄目中,他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以及同蘋果合作的起源。在最早建廠時,郭台銘手上只有一筆錢,他需要做一個艱難的決定:是去買塊土地,蓋座工廠;還是去租一座工廠,用錢買來模具設備?顯然,郭台銘選擇了後者,也由此衍生出一個以模具為基礎的世界500強企業,但這個「衍生」並非一帆風順,早期階段甚至令郭台銘非常「沮喪」,他放棄購買的那塊土地,價格隨著台灣房地產經濟發展飆升了20倍,生意上的朋友們都賺得盆滿缽溢,而郭台銘的首批模具產品卻因質量不合格而遭遇退貨,工廠險些倒閉,好在,郭總裁通過強硬的手腕逐步在模具企業站穩腳跟,成為康柏、諾基亞、蘋果等電子巨頭的供應商。面對央視記者,郭台銘再次霸氣側漏,他說:「搞房地產只能賺一次,而搞技術則能賺很多次。」

現在,富士康集團已經從單純的模具、組裝代工發展成為集液晶面板、電商、物流、工業互聯網、自動化為一體的綜合性集團企業,常年積累的資本讓他們可以買到足夠的技術和人才,而房地產又是「最沒有技術含量」,利潤卻最高的行業。在建廠初期,郭台銘受制於有限的資金,如今總裁富可敵國,又同政府交好,他為什麼依舊不搞房地產呢?事實上,總裁在一次採訪中曾經霸氣地回應記者:我終身都不踏足中國大陸房地產領域。

資本、技術、政策...郭台銘涉足房地產已萬事俱備?

在普通市民看來,房地產應該是一個「技術含量」非常低的行業,但需要大量的資本和良好的社會關係,事實上,刨去一些大型的開發商,大多數的房地產老闆都遭遇過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他們常用的套路就是費盡心思地拿下一塊地,然後,讓購房者向一塊「沙盤」繳納不菲的首付,從而啟動旗下項目,接著又會提前收取暖氣費、管理費、物業費等等一切可能的費用來「維持」產業鏈的運轉,顯然,這種操作模式具有相當的風險性,稍微有些意外,項目就有可能變成「爛尾樓」。其實,隨便去一些城市的郊區就能看到一幢幢孤立的半成品商品樓,等待著新的資金來拯救自己,如此情況,最鬧心的自然是准業主們。

毫無疑問,富士康在資本規模方面,絕對不是問題,他們的利潤率雖然微薄,但前期投資非常大,相關數據統計,iPhone有40%的成本都需要富士康墊付,等到他們完成出貨時,才能收回成本,就連郭台銘的個人財富,也遠非普通人可以想想的,筆者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財富排行榜,彼時郭台銘的個人身價是68億美元,總之,富士康想要拿下一兩個樓盤項目,資金絕對不是問題,比之收購夏普的難度要小200倍,加之,郭台銘以及旗下的高管運營團隊,擁有非常豐富的建廠經驗,他們曾經把深圳龍華、河南鄭州、四川成都、貴州貴陽等一片片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人聲鼎沸的電子產品製造車間。雖然製造工廠的施工標準,同商用樓的標準不甚相同,但資源之間的相關性,還是非常容易讓富士康找到合格的施工廠商資源。此外,郭台銘一向同政府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特別是內陸地區,所到之處無不夾道歡迎,有一位省長為了爭取到投資,不惜放下身段,親自拎著餃子到郭台銘下榻的酒店,鼓弄一個「禮輕情意重」的儀式,相關手續辦理甚至披上一兩塊地都不是難事兒。

綜上所述,郭台銘涉足房地產似乎已經是萬事俱備的事兒了,但真正的事實是,郭總裁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諾言,兢兢業業地耕耘於製造業,賺取著微薄的利潤,同時,加快企業向自動化、工業互聯網轉型,躊躇滿志地建設自己的製造王國。

志存高遠,代工大王的倔強和自尊

現在,郭台銘已經年過古稀,自己的「精力帶寬」越來越狹窄,估計他現在很難每天工作16個小時,也沒有辦法把一個會議從早上8點開到晚上11點了,幸虧他多年培育起來的經營團隊已經深諳製造業的規則,郭台銘本人估計更側重於「工業互聯網轉型」或者「去美國找特朗普批下一塊地」之類的高端事宜。

相信很多人都清楚,富士康有實力做房地產,但社會各方面都不希望他們太過強大,要知道,富士康新建一座工廠,動輒十幾萬人的規模,會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讓當地經濟竄上一個新台階,而房價也會隨之暴漲,常常能從1000元漲到20000元,如果郭台銘玩票房地產,他又最清楚自己在哪裡興建廠房,大可以提前囤積商業樓盤,如此生意只能用「恐怖」和「變態」來形容了。基於此,地方政府雖然歡迎富士康到來,但更希望,他們專註於創造就業崗位以及提高出口額,而房地產這麼技術含量低的項目,還是交給相對弱小一些的企業來完成吧,事實上,中央就曾叫停過海爾、康佳的地產項目。

如果用錢來衡量人生的成功程度,那麼,郭台銘應該比不上王健林或者許家印,這兩位大佬憑藉地產長期躋身中國富豪榜的前幾名,但問題在於,一旦企業家們實現財務自由之後,「賺取更多的錢」已經是最低層次的追求了。事實上,郭台銘在採訪中坦言,自己現在年過古稀,本來應該頤養天年,抱著自己的兒子和孫子享受天倫之樂,但他依舊能兢兢業業,全世界的飛來飛去,足以證明其骨子裡的倔強,他統轄的代工行業長期以來都遭受外界非議,卻能持續拿出「改善者」的心態來對待,先不說富士康培養出了大量的中產階級,單就能徹底遵守法律和支付足額的加班費,就已經比大陸一些企業領先太多了。正如郭台銘所講:做房地產只能賺一次的錢,而做技術能賺無數次的錢,他常常笑稱:工業互聯網是自己的第三次創業,也希望治下的員工能夠逐步擺脫「製造者」氣息,向著商務、技術、研發等更體面的領域進軍,而其本人也取消了退休計劃,要一直要做到最後。

事實上,富士康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大陸房地產商學習,比如遵紀守法、不拖欠工資,堅守SOP等等,最重要的是,富士康一旦向客戶承諾,就一定會:按期交貨。(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斯坦丁 的精彩文章:

用Emoji和照片挑戰「大眾點評」,YOBO玩轉新點評方式能引領潮流嗎
滴滴開啟試運營全程錄音,究竟是利還是弊呢?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