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攢機不是技術活,我行你行大家行

攢機不是技術活,我行你行大家行

攢(cuán)機,這也許是一個很多年很多年沒怎麼用過的詞語,也許很多老玩家還記得這個詞,也一直身體力行著DIY的精神,但相信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詞意思。

攢,取cuán音有聚攏湊集之意,也可以理解為用零件自行拼裝的意思,這就是DIY的精神,do it yourself,所用之物皆自我手。在個人計算機普及之初,這是一條購買品牌主機之外的路,我們也通常稱自己DIYer,買來各種硬體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組裝到升級一條龍,在旁人眼中可能很神秘也很高深,很技術向,甚至骨灰一點的看起來會很硬核(雖然超頻越來越傻瓜但是液氮依舊是那麼硬核)。

硬核DIY。

NoNoNo,是這個。

不過掌握這門手藝的人,通常不會被當做魔法師般受人敬仰,但被當做網管呼來喝去倒是絕無問題。。。。。。

現在,面對雨後春筍般的網紅裝機店鋪天蓋地的佔領京東天貓,各種「只要3999,i7大屏抱回家」宣傳讓我又想起了十幾年前那個「4999神州奔四抱回家」的年代,真是世道好輪迴啊哈哈哈哈,感慨自己一身本領無處安放,但是又感慨現在的男孩子們啊你們進女生宿舍的借口又少了哇不是么。所以,作為一個玩了20年DIY的算是「老玩家」的老玩家,一個愛動手不愛嗶嗶的老DIYer,想借著最近的一次攢機寫一點個人經驗感受和面對品牌機、裝機店和朋友幫忙的選擇。

首先說一下這次裝機(攢機這詞好久不提了後面就都統一寫裝機吧)。

機器是同事的,小兩口自家用。

首先得要明確需求

預算?5000上下。

遊戲?No。

大屏or曲面屏?No,桌面空間有限。

需不需要鍵鼠?需要。

有線網還是WiFi?只能用WiFi。

知識點強插。

其實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就是預算,一切搭配都需要根據預算來決定,如無必要絕對不要超過既定預算,不要「三千預算進卡吧,四路泰坦帶回家」。另外有一條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就是主機桌上還是桌下擺放,這條會決定機電系統的選擇面。

需求逐步明確之後基本就可以下手購置配件了。到手價格遠遠不夠極限,遠不是自己極限騷操作的水準,畢竟不是自己的機器一切以穩妥為主沒必要當垃圾佬,另外近期價格也沒有太大波動也沒必要長期等。

簡單逐項談談想法,CPU選擇很簡單,5000預算沒遊戲需求,再加上牙膏廠最近一波漲價就直接信仰充值了,R5-2400G四核八線基礎頻率也足夠用還送VEGA核顯,只能說AMD yes!yes!yes!

主板,首先考慮到小體積機箱和WiFi的需求,考慮到另購靠譜無線網卡的成本也不低所以選擇ITX構架自帶WiFi模塊的小板,最終選了新一代B450平台的技嘉大雕小板,這款板子的加分點除了品牌顏值之外,自帶m.2散熱片相當不錯。

內存,近年來的理財產品,前期考慮到小板小箱不能上各種大鋼牙高梳子也就告別RGB了,十銓裸條8G上身沒毛病,單條8G也可以後期簡單升級到雙通道提升性能(坐等降價)。

硬碟,m.2固態選擇了最近常用的HP EX900,在這個價位上有NVMe協議加持實際使用速度相當理想,而機械倉庫盤受限於肖邦機箱就只能選擇2.5寸本盤了。

散熱,同樣受限於肖邦機箱45mm的散熱限高,基本只有高貴的貓頭鷹和俗稱屌絲伯的HP400可以滿足需求,無腦選喬思伯。

機電,我想著重說說我的選擇,可能很多人裝機並不會考慮ITX構架,可能認為ITX構架主板貴機箱貴電源貴散熱貴啥啥都貴,實際也確實是啥啥都貴。但是,我來算筆賬,以我對品牌和可靠度等方面的要求,如果選MATX構架,機箱喬思伯V4(230)電源先馬金牌450(260)板子微星B450M GAMING PLUS(660)無線網卡華碩AC55(200),實際成本大約1350,而我這套ITX構架在主板自帶WiFi模塊的情況下大約只需要不到1250就可以完美替代。當然可能有人要說了,可以不選這麼貴的配件吶,那不是會便宜很多,come on,我可沒上敗家眼哦,哈哈哈,而網路類硬體我這麼多年糟蹋下來只信賴網件和華碩,我現在住90平的兩居都掛了華碩的AC5300八爪魚。。。。。。So,我想說的是,時代變得很快,有時候我們可以不用按老觀念來看待事物,換個套路也許會更有趣呢,裝機同理。而實際裝下來,這套迎廣的小機箱也沒有讓我失望,各方面細節確實完爆屌絲伯,完美詮釋一分錢一分貨的真理。

顯示器,考慮到機箱的銀黑搭配,也選擇了同樣色系設計簡潔的AOC 24N1H,超薄超窄邊框全金屬支架,屬於好看不貴的選擇。

鍵鼠,難得很多年之後再次回歸了「冷門大廠」微軟,事實證明嘛,姜還是老的辣。

最終配置表如下,總話費控制在了5000之內,滿足了全部需求並坐擁了不錯的顏值。

主要配件全家福(多少年了都沒這麼正經的拍過硬體,我給自己裝機都沒這麼拍過)

堪比機頂盒包裝尺寸的機箱外包裝,只有大logo和品牌。

拉絲鋁一體外板,厚度差不多有5mm(沒卡尺的佛系玩家),邊緣有倒角把玩不會有意外,底部有腳墊(常規操作),全黑側板一側帶有凸起的金屬網用於散熱,另一側則有標準的VESA介面可以用於掛載,側置開關和常規介面(USB3.0),怎麼說呢,細節對得起價格,設計對得起喬布斯?哈哈哈哈,價格和顏值碾壓正常檔次的喬思伯。

側板有螺絲和卡扣雙固定,正常使用卸下螺絲直接扳起卡扣即可拉出側板,卡扣也可以旋轉卸下。

附帶四色改色貼和一分二SATA電源線及一包全黑螺絲(常規細節)。

自帶150W銅牌電源,應對正常的ITX平台輸出足矣,線材全黑(常規細節),唯一的隱憂可能就是電源的小尺寸散熱風扇時間久了會不會噪音變大。另外我要吐槽,線材硬,尤其是前置USB3.0線纜粗又硬,不容易走線。

電源介面常規,24+8的板U供電,SATA和軟碟機供電各一,完,對於這個體積的機箱來說足夠了。

背後留了雙2.5寸硬碟支架,其中上部的應該是從之前的巴赫繼承下來的光碟機支架,而肖邦照顧到造型取消了前面板的筆記本光碟機口。

依然是螺絲卡扣雙固定的支架,不會出現取下螺絲硬碟跌落的悲劇。

主板是技嘉B450 I AORUS PRO WiFi,AORUS系列是技嘉跟隨華碩搞出來的類似ROG的高端產品線,俗稱大雕牌或雕牌,不過沒ROG敗家眼那麼濃的信仰值罷了。ITX板型,自帶WiFi藍牙模塊,不過沒ROG敗家眼那麼濃的信仰值罷了。

主板正面,布局正常,CPU並沒有完全中置,供電散熱片和m.2兼晶元組散熱片尺寸巨大顯眼,16X的PCI-E插槽用了近年流行的金屬加固設計,符合高端遊戲板定位,畢竟很多人喜歡小板干大事扮豬吃老虎上各種泰坦敗家眼巨型散熱顯卡,插槽結實點看著心安。

知識點強插。

這裡我要多嗶嗶幾句挑選主板時需要注意的點,對應CPU的晶元組選擇刨過就不說了,在確定了晶元組和版型之後,首先得考慮預算(對,就是這麼現實)。在基礎性能和擴展功能被晶元組限定之後,比如WiFi、燈效、音效甚至規格爆炸的供電等等其他的功能都是需要加價的附加值,而這些附加值要不要要多少就是得先根據預算考慮了。至於品牌選擇,我在這麼多年各路板子包括工包和品牌機定製板玩過之後,基本上主板的選擇順序是華碩(包括ROG),技嘉,微星,如果預算不是特別卡基本不會考慮華擎和映泰,至於什麼昂達七彩虹梅捷銘瑄,恩,就是你買我攔著我買我啊呸,各種小的隨機的稀奇古怪的兼容性問題防不勝防。

之後需要點開詳圖來看看版型布局設計,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各種插槽介面之間的干涉問題,比如會有USB3.0前置介面布置在PCI-E 16X插槽正後方導致前置USB3.0線纜無法連接(藍寶的設計師我想掐死你),CPU供電區電容侵入與散熱器底座範圍導致無法安裝(凄慘紅的設計師你也甭跑),跟這倆奇葩相比Intel原廠Z77雷電的各種布局只是距離遠不轉接沒法走背線都是小事了。

在上兩步之後基本上市售的絕大多數的板子都會被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找靠譜的渠道擇良辰吉日各種滿減用券拿下便宜順眼的就是了

覆蓋晶元組和m.2固態硬碟的一體散熱片,造型不錯,可惜沒有燈效。

CPU供電區,大尺寸散熱片全覆,6顆電感基本就可以判斷總共6相供電,符合宣傳的4+2相供電。數電感基本上可以作為判斷供電相數的簡單手段,絕大多數主板都可以用此方法判斷,而且可以結合核顯供電需求可以區分CPU和核顯供電相數,至於更高深的看電容品質判斷數字供電一般用戶就不必研究了,守著幾家大牌買基本不會出問題。

瑞昱的ALC1220音頻晶元,小螃蟹家新一代旗艦板載音頻晶元,用在自家大雕板沒毛病,旁邊就是前置音頻介面,這個位置走線也會略嫌麻煩,不過小板寸土寸金的也有情可原。

後置IO區,雙HDMI+DP足夠支持多屏輸出,支持了最新的USB3.1 Gen1&2規格,自帶WiFi藍牙模塊。

外置天線,支持磁性吸附和180度的角度調整,黑化的擋板,以及一個金屬的大雕貼標。

擋板的設計很高級,而且相比傳統防輻射觸點設計,安裝很順手,符合大雕系列的調性。

黑化擋板也很符合今年主機箱內外黑化的設計趨勢,不會突兀(Intel的彩色擋板也真是。。。。。。)。

OK,下來正式開始攢的過程。

第一步,根據第三方散熱器的安裝說明,按需拆除主板自帶的散熱器卡扣。之後看到CPU插座邊上的扳手,起桿,認準插座和CPU本體上的三角形方向標識放入CPU,落桿,鎖定CPU,完。

安裝CPU需要注意的,一是千萬要拿穩CPU,輕拿輕放,一滑手就是千古恨,AMD還好點,最多歪針腳,牙膏的要是砸在底座上斷個觸點怕就是腸子也要悔青了。二是方向要認準,切莫不可硬來,強扭的瓜不但不甜還會冒煙。

喬思伯的HP400,基本上就是超薄風冷屆的小米,36mm的全高加上四熱管,便宜大碗顏值在線,看著這樣的產品如果不選,我就問一句 are you OK?你家有礦啊?

拉絲底座沒毛病,夠用,只要99.9掏張毛爺爺還能找1分的要什麼光可鑒人的鏡面底座。

獨門的隨性的瞎JB抹法,CPU:當初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

下面正經臉敲黑板,抹散熱硅脂,主要的意義在於填充CPU上蓋和散熱器底座之間的細微間隙,大家都知道空氣的導熱是很慢的(常溫空氣的導熱係數只有不到0.03W/m·K),所以需要用這種高導熱係數的硅脂甚至液金來將CPU的熱量傳遞到散熱器最終由空氣的流動帶走,稍微兇猛點的硅脂的導熱係數起步就得8W/m·K上下,差距可見一斑。雖然塗抹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包括我上圖不那麼正確的方式),但是最終的標準只有一條,覆蓋完整且塗層要儘可能薄,如果條件允許盡量用各種工具將硅脂推勻刮薄為妙。雖然只是攢機過程中小小的一步,卻可能是影響整機性能和使用體驗的重要環節。

用散熱器自帶的工具交替擰緊螺絲即可,不要遺忘螺絲和主板之間的墊片,。

大雕散熱片,可惜沒有燈,燈燈燈燈。

拆掉散熱片,背面有全尺寸的m.2散熱貼(記得撕掉保護膜)。

看清楚方向,插入m.2固態硬碟然後再原樣裝好散熱片即可,是不是很容易?

再次正經臉敲黑板,固態硬碟普及了這麼多年,作為傳統機械硬碟這一性能短板的代替產品,大家都知道固態硬碟的好,但是該怎麼選擇又是門學問了。首先,現階段市場中傳統的SATA介面和m.2介面共存,個別款mSATA依然健在,推薦的順序是m.2(NVMe規格)> m.2 > SATA(mSATA)。mSATA不多說基本都是老平台升級用,尤其是筆記本升級值得選擇,畢竟會節約一個寶貴的SATA介面,但是要注意mSATA會不會佔用SATA介面。NVMe規格,簡單的說就是現階段使用最廣普遍速度最快的規格,拜今年固態硬碟市場行情的走低,我們選擇NVMe規格m.2固態硬碟的門檻也越來越低,所以能選NVMe一定作為首選,如果主板不支持NVMe規格,選擇普通SATA規格固態硬碟即可,普通m.2規格的性能提升並不明顯。至於容量那就豐儉由人了,簡單的辦公和家用120/128GB足以應對操作系統和基礎軟體的壓力,而玩家的話有多少預算就買多大的,畢竟一個大作動輒七八十GB小容量固態硬碟確實吃不消(以我一個完全不咋地的steam玩家為例,大奶機,256GB的三星PM951,240GB的Intel 530,另外掛了250GB的WD猛禽,三塊性能取向的硬碟絕大多數空間都用來存各種遊戲了依然存儲空間常年爆紅,近期準備強起TB規格固態硬碟)

猜猜幾層板?

正面合體,散熱器9CM的投影規格並不會幹涉到內存條,所以各種大鋼牙高梳子其實也是可以大膽上身的(相對更推薦偏下安裝,可以照顧到m.2和晶元組散熱)。

入箱合體,現在已經感受到線纜的雜亂,對理線感到絕望》

鑒於機箱體積有限也沒法走背線,所以首先要把所有線纜單獨梳理出來,然後按順序和走向排布逐一安裝,最後盡量整齊的盤在,啊額,隨便哪吧哈哈哈哈,你高興就好了。

最大的槽點就是這根又長又粗又硬的USB3.0線纜,無處安放的一坨。。。。。。

原諒我手邊沒有黑色扎帶找了條白色的臨時湊合了一下,畢竟這也不是本文重點。

背部的2.5寸本盤的安裝就很簡單了,四顆螺絲把硬碟固定在支架上,然後再把支架固定在背板上,完。

其實不建議這麼早就合上側板,先通電測試會比較穩妥,以免需要返工白費功夫。

大雕金屬標。

AMD,YES!YES!YES!

完工照。

這款主板其實是有燈效的,類似技嘉多年前的鳳凰系列主板,將燈效做在了主板背面,可以用技嘉自家的RGB Fusion軟體調整。

整機效果如下。

三邊超窄邊框,圓角設計,有點全面屏顯示器的味道。

超窄邊框的代價也許就是邊緣的縫隙,看在900的價位和還在線的顏值也就罷了。

布置在底部的實體按鍵,觸感和盲操的準確性都不錯,簡單接觸之後基本可以流暢操作,比某些品牌的搖桿設計要易上手。

全金屬支架,單軸俯仰調節,非專業及商業顯示器帶複雜轉軸支持高低俯仰和旋轉意義並不大,多數人家用可能裝好角度調整一次就不會再動了吧。支持D-Sub、HDMI輸入,另外有3.5mm音頻輸出,可以直接連接耳機或者音箱,雖然對簡化桌面走線意義不大但是多個選擇也是挺有趣。

另外這次裝機的一大驚喜算是回歸微軟外設的懷抱,無線桌面套裝3000,這些年以我對微軟硬體給我的印象,高端產品各種高冷,價格高冷設計高冷,而且與蘋果設計風格的高冷也有所不同,有種冷峻的工業風格,而普通產品又缺乏技術亮點,USB接收器的體積巨大,滑鼠設計老牌單調,鍵盤也觀感平平。而這套鍵鼠給我的感覺是,熟悉的微軟味又回來了

,作為十幾年微軟外設硬體的老玩家真是感慨良多。

鍵盤自帶數量眾多功能齊全的快捷鍵,並且提供功能鍵與F鍵的切換鎖定,簡單粗暴好用直接。而鍵帽的曲線和高低差異帶來的手感也是一如既往的優秀,我個人認為微軟的人體工學設計是領先一眾廠商的,尤其是鍵盤,絕不在羅技這種業界大佬之下(微軟:老子也是大佬好嘛)。

如果說鍵盤的優異手感是微軟外設的常規操作,而滑鼠便是這款套裝給我的新感覺了,縱橫滾輪、雙側鍵,再加上傳統的BlueTrack藍影技術,足以應對一般的辦公家用操作。而整體的造型偏圓,握感飽滿,手感非常不錯。如果說手感的缺點,可能就是側鍵比較靠前,點擊的時候拇指移動範圍有點大。

挑鍵鼠也是個技術活,鍵鼠這玩意雖然不顯眼,但是確確實實是我們面對電腦時接觸最多的玩意,手感好不好操作順不順性能穩不穩都關係到我們每天遊戲or加班的心情,這麼多年玩下來,完全信任的也只有羅技微軟倆大佬,雷蛇固然酷炫但燈做的太好也容易有奇葩問題,賽泰克更加酷炫但也僅僅是酷炫,雙飛燕呵,雷柏呵呵,其他呵呵呵。至於這些年電競風潮之下,一窩蜂走電競路子的金士頓華碩酷冷Tt等等品牌,遊戲玩家可以選,普通家用嘛,不是不可以買,而是附加值用不到就只能說是買個心頭好了。

另外,對於機械鍵盤的選擇,我再多嗶嗶兩句,我個人主流軸體都買過用過,最終情定青軸,啪啪啪啪的感官刺激實在是令人慾罷不能。至於軸體的選擇沒有好壞只有喜好,不知道自己最喜歡哪種之前,多摸摸多玩玩,買不起很多?誰還沒有一兩個家裡有礦的朋友呢。

需要說明的是,這款鍵鼠沒有傳統的開關鍵,唯一的電源開關也是滑鼠底部接收器插槽的一個小小觸點,當接收器插入插槽壓下觸點滑鼠便會斷電,雖然可以自動休眠省電,但是帶個開關不好么。。。。。。

本次攢機的硬體部分全過程到此結束,至於如何安裝系統和合理優化,我作為一個只愛硬體連C語言都會掛科的偽玩家就不亂嗶嗶了,優秀的教程一大把大家可以慢慢研究。

其實,攢機作為一種技術活,看起來似乎很高深,這款CPU得搭配這些主板啦,這樣的顯卡不配上i7啦,不裝固態等於鹹魚啦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總結起來,根源在於自己對PC的性能取向和需求不明確,如果哪位只刷刷劇上上網鬥鬥地主被人推薦上甜點顯卡(我都不敢提泰坦)麻煩請替我抽他,如果哪位steam骨灰級大作玩家同樣裝一塊甜點顯卡也同樣請替我抽醒他,看似同樣的硬體在不同的需求環境中其實也是不同的硬體。明確了自己的需求,也就可以對硬體逐項進行選擇,至於動手安裝不就是對準孔位擰緊螺絲插緊板卡么有什麼難的,還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駕駛難度大,在國內都敢開車上路一個電腦有嘛不敢裝的。

另外就是開篇我說過的,預算,預算和需求相互制約也相互需要,明確了預算如果能在預算內滿足需求就請盡量控制好雙手(剁一隻少一隻),如果不能那還需要調整自己的預算。畢竟電腦也算是是一項相對長期的消費,家裡沒礦也不太可能三天兩頭換硬體升級平台,而我自己一直堅持的是,在滿足目前需求的基礎上再升一級買更好的硬體,雖然一時的花費略多,但是可以用的更久也會用的更爽。

最後,如果自己還是搞不定攢機,誰還沒有一兩個「網管」朋友么。

「網管!」

「誒,誒,來了來了」

個人觀點居多,可能會有偏頗,歡迎討論,拒絕開噴,謝謝圍觀。

如此,以上,完結,吃肉,收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什麼值得買 的精彩文章:

不花冤枉錢,開學季便宜又大碗的手機配件應該怎麼選
真香機真的香嗎—魅族16Plus使用1月體驗報告

TAG:什麼值得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