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國民政府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的目的

揭秘國民政府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的目的

原標題:揭秘國民政府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的目的



1936年奧運會期間,柏林華僑歡迎中國代表團

早在1896年,第1屆奧運會在雅典籌備時,國際奧委會即曾邀請中國派選手參賽,但當時的清政府未予理會。此後,中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政府無暇顧及體育事業。直至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才派宋如海為觀禮員,前往阿姆斯特丹,考察第9屆奧運會。1931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簡稱體協,屬民間組織)為中國的國家奧委會。


1932年,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目的是擊破日本的侵華陰謀


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洛杉磯開幕前,中國國內局勢發生劇變,國民政府遂以「時間倉促、準備不及」為由,宣布不參加當年的奧運會。①體協只好遵循上一屆的先例,讓主任幹事沈嗣良前往洛杉磯觀禮。沈嗣良後來向記者解釋,「吾國此次所以無選手參加大會者,原因有三:(一)運動程度幼稚;(二)國難方殷,內亂頻仍,運動員未得充分之訓練;(三)經濟困難(按:選手一名費用,約須美金一千元,美金一元合國幣五元)。」②


誰知此時,剛剛成立的偽「滿洲國」竟在日本支持下,向國際奧委會申請,參加第10屆奧運會,並一度獲得許可。「滿洲國」宣布,將派東北運動員劉長春、於希渭參賽。日本此舉意在打造「滿洲國」為「獨立國家」的形象,因此消息傳出後,中國各界為之嘩然。對於日本的宣傳,正在北平的劉長春立刻發表聲明,稱自己「受祖國深恩,曾一度代表祖國加入遠東運動大會,苟余之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則又豈可忘卻祖國而為傀儡偽國作牛馬耶!」③於希渭身在大連,因日本阻撓,無法入關,於是稱病在家。


1936年,中國代表團總領隊王正廷(中)和國際奧委會官員,一起步入會場


要反制日本陰謀,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劉、於二人代表中國出賽,使謠言不攻自破。很快體協會長張伯苓、董事長王正廷同意,讓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本屆奧運會,並為他報名參加100米、200米和400米三個項目。劉長春是東北大學學生,作為校長的張學良資助了1600美元,加上郝更生籌得的1000美元,得以使他和作為翻譯的宋君復順利起行。體協隨後發表聲明,「為維持國際地位計……協進會因擬派劉長春一人赴會……藉以掐之日人口吻,而作我國體育史上之點綴」,解釋了中國改變不參賽初衷的原因。


代表團一行同時還負有向世界宣示東北主權的使命,如劉長春所說,「此次參加世界運動會……純代表中華民國。本人希望如有機會,擬向世界青年及華僑宣布東北過去情形」。媒體報道,郝更生和宋君復特意帶了有關東北的書籍,在路上閱讀,「從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的出席是多少具有揭示倭人侵略史的宣傳使命的」。④劉長春「單刀赴會」,沒能在賽場上獲得名次,但擊碎了日本宣傳偽滿的陰謀,並使中國人第一次出現在奧運賽場上。


1936年,中國派出93人規模的奧運代表團,目的是加強中德關係

1936年的第11屆奧運會定在柏林舉行。這一次,國民政府一改之前的漠視態度,在前一年11月即審核通過了代表團參會經費17萬元,並同意先撥出3萬元作為籌備和訓練費用。⑤後來體協又通過募捐及足球隊在南洋的比賽收入,補上了政府撥款的不足。最終,中國不僅派出了93人的代表團(其中運動員69人),以及武術表演員11人,還讓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率領36人的體育考察團一同出訪。


代表團赴德前,蔣介石、宋美齡還在南京親自接見了他們。蔣勉勵說,「競技之勝敗無關宏旨,最重要者即在表現我國家民族固有禮儀廉恥之精神於世界人類」「當表現我們東亞具有五千年光榮歷史與崇高文化之堂堂大國民的風度」。⑥當晚,蔣介石宴請代表團成員。


國民政府之所以重視柏林奧運會,關鍵原因在於,當時中德關係正處於蜜月期,蔣介石希望能借參加奧運會,進一步加強兩國關係。如曾任國際奧委會委員,1949年後留在大陸的董守義回憶的那樣,「當時希特勒已經上台,他想利用奧運會達到他炫耀實力、宣傳法西斯主義的目的,向各國大事拉攏,而國民黨反動派正想勾結納粹,跟它搞法西斯主義,所以一拍即合,錢袋也就鬆了」。⑦除去此種表述中的時代特色,大體符合實情。


由於這是中國首次組團參會,國民政府對奧運會的性質、規格等不甚了解,以為要派政府官員一同前往,才能顯示隆重。對於戴季陶的到來,駐德大使程天放只好對德國方面說,「國民政府之所以派戴先生這樣一位政治上有地位人來參加,是表示提倡體育和重視世運會的意思。」好在德國給予了戴季陶相當禮遇,希特勒、戈培爾等人分別會見了他。⑧


此次中國代表團雖然人數眾多,但除了符保盧在撐桿跳項目上入圍複賽外,其他項目都沒能通過預賽。惟舒鴻充當了籃球決賽的裁判,武術表演「受到意料之外的好評」,算是亮點。對中國代表團在柏林奧運會上的全軍覆沒,國內輿論非議之聲很大。有人評論說,代表團「竟負了全國五萬萬同胞的希望,為祖國難堪於柏林會場中」;還有人說,「與其自費精力,自費錢財,去到國際舞台上去買丑,不如以此精力、錢財從事爭取中國民族的獨立自由」。面對批評,官方有不同的看法。如程天放說,「吾國此次遣派選手,無形中有一種宣傳的效果,使歐土人士一洗從前對於中國之謬見,而一識今日之新中國」。當然,這些爭論都忽視了國民政府大規模參會的真正原因——發展中德關係。⑨

受戰爭影響,1940年、1944年的兩屆奧運會流產。1948年第14屆奧運會在倫敦舉行。這時國民政府已經陷入崩潰邊緣,不再有參加奧運會的強烈動機,中國代表團申請的5萬美元,經過幾個月的拖延,僅批給了一半。1936年的中國代表團中有69名運動員,到了倫敦奧運會,只能派出34人。結果同上次一樣,中國依舊沒能拿回一塊獎牌。


綜而言之,民國時期,中國內憂外患,若無特殊原因,政府不會斥巨資去參加體育賽事。近代中國參與奧運會的動機,「純粹基於政治因素的考量,藉參賽的機會,使國旗與世界各國並排……運用體育為手段,期能宣揚國威,以爭取提升國際地位。至於是否可獲得競賽錦標,就決策者的立場而言,並不在乎」。



1936年8月9日,柏林奧運會首輪籃球比賽中,中國隊以45比38戰勝法國隊

注釋


①⑦董守義:《奧林匹克舊事》,《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18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424、425頁;②④《沈嗣良談勿需顧慮》《天津送劉麟爪》,天津《體育周報》1932年,轉引自范珍:《中華民國運作劉長春參加奧運會過程的分析》,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③王培:《1932年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在北平的籌備經歷》,《北京檔案》2008年第9期;⑤《教育部致行政院呈(1935年11月19日)》,《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5輯 第1編 文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005頁;⑥王培等:《百年中國 奧運之路》,華文出版社2008年,第93頁;⑧馬振犢、戚如高:《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中德關係研究》,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56、157頁;⑨史慧佳:《交流與展示: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13年;⑩徐元民:《近代中國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之探討(1932~1948)》,《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17輯,1994年8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匯 的精彩文章:

杜月笙和蔣介石的關係到底究竟如何?
揭秘二戰中美國拘禁國內十萬日裔真相

TAG:歷史百家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