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的垃圾分類,我都白做了
有個組織叫IPCC,說中文,就是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這幾天,它發布了一個《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主要的內容是,要是地球環境照著這樣的速度造下去,可能在2030年到2050年,比工業化之前升溫1.5℃以上,甚至會達到2℃到3℃。報告說,升溫1.5℃已經夠糟糕的了,要是比這還多,那地球會很慘,酷熱、颶風和颱風都會更頻繁,海平面會上升,生物會消失,等等。所以,1.5℃是個底線,各國政府必須努力了,現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什麼的做得還不錯,但貨運、航空、航運和工業做得不行。
全球跟多重要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到了咱們中國這兒,網媒標題是這麼寫的:「全球變暖留給人類只剩12年,90後五險一金白交了?」這關五險一金什麼事兒啊。危言聳聽慣了。
這些年我住過好幾個小區,經歷了物業開展的種種環保運動,都是和減排相關的。但回想起來,似乎沒一樣取得成果,這也夠窩心的。比如啊,最早的那個小區,本來每個單元門口有個大垃圾桶,突然有一天搞起垃圾分類了,一個垃圾桶變成三個,分別寫著「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和「廚餘垃圾」。按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我也配合,立刻買了好幾個小垃圾桶放屋裡,扔的時候就先分好類。我扔東西的時候總是在想,這個算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呢?比如塑料、紙箱、舊報紙、電池、金屬、玻璃瓶什麼的,該算是可回收吧?特意去問了收廢品的老趙,但老趙說,玻璃瓶沒人要,他也不收,舊電器可以,你家那個音響賣嗎?我說不賣,那個音響我剛安好,還沒聽兩天呢。
分類一直是困擾我的問題,但不是大問題,大問題還是物業安裝的那些分類垃圾桶。可能是為了清運方便吧,這些垃圾桶下面都有小輪子。冬天到了,開始刮大風,小區里的垃圾桶滴溜溜亂跑,在沒人的內部路上橫衝直撞,有的還打著轉兒,有的會突然撲街,把各種垃圾直接倒在路中間了。還有一些垃圾桶沖向了停車位里的汽車。倒車的時候不留神,也會撞在垃圾桶上。場面相當超現實。
於是,物業緊急行動,安裝了鐵欄杆,把垃圾桶固定住,摔壞的桶也換了新的。我就想,這得多費多少金屬,費多少塑料啊。
至於垃圾分類本身,不再有宣傳,也沒有檢查和督促,沒人抻這茬了,我扔垃圾的時候,發現大家還瞎扔,正想寫文章譴責群眾環保意識不夠,發現收垃圾的把三桶垃圾直接倒在一個車裡,登時就沒話了。
開春,天氣暖和了,我出去買菜,住一樓的阿姨攔著我說,快去小區門口,那裡領垃圾桶呢。去年單位發月餅,我轉送給阿姨了,遇到這種事情,阿姨就率先通知我。多大便宜啊。
物業是在門口分發垃圾桶,免費,一家兩個,灰色的印著「不可回收」,綠色的印著「可回收」。質量很好,是腳踩翻蓋的那種,每家限領一對。隨捅奉送的還有灰色和綠色各一百個垃圾袋,也很厚實,這些東西抱起來還真有些分量。我想,就當是另一次宣傳吧,因為我已經覺得自己分類是徒然了。
後來,我搬到了另一個小區。這個小區是新建的,垃圾桶沒分類,但比較先進的是建了兩套上水系統。一套水管里是自來水,可以洗菜做飯的那種,另一套水管里是中水,沖馬桶洗墩布用。看,新建的小區就是環保,多體現現代感啊。兩種水,兩個水卡,去物業買水,價格也不一樣,中水還便宜不少。
這種得瑟的感覺持續了好幾個月,直到有一天,物業告訴我,現在拿什麼卡買水,都是自來水的價。
我問是不是中水漲價了?物業說不是。物業說,真正的原因,就是中水管道里流的根本就不是中水,而是自來水。其實,這個小區就從來沒有供過中水,因為中水根本沒接過來。但建了兩套管道不能不用,也因為對供應中水抱著希望,物業一直按中水收費,自己在補貼一部分水費。現在終於扛不住了,而且中水似乎還是遙遙無期,算了,不裝了。
這真是讓人目瞪口呆。
當時,中水價格還是一塊錢一噸,後來漲到三塊五一噸,可後來我看報道,成本實際是七塊錢一噸,這就比自來水還高了。再後來,媒體又說,市政中水的未來的主要供應方向,不是居民用中水……
我的鄰居還跟我說呢,咱們不能慣著物業,要逼著他們用中水,我就是沖著中水才買這的房,就這麼懟,你看,他們還是得按中水便宜賣給我。
這有啥用啊,沒多久,中水水表紛紛壞掉,物業全給拆了,中水卡徹底作廢,也就沒得鬧了。
這麼多年下來,經歷了塑料袋收費、汽車限行、垃圾分類等等諸多環保運動群眾,環保意識已經相當強了,比如在路上亂扔東西的幾乎沒有,我現在住的小區樓下,抽煙的人已經習慣站在垃圾桶邊上,邊抽邊聊跟香港似的。
但為什麼很多事情,聲音很大,實施起來力度很強,轟轟烈烈繁花似錦,可裡面卻是空殼,沒過多久就廢了呢?就跟拳頭打到棉花上一樣。
中水的問題,看了報道,小區自己搞中水處理,質量不過關,市政搞,成本大,能處理但是很難鋪管道,那就先別想了。垃圾分類的事情為啥做不到?是中國人沒這習慣嗎?也不是。我有朋友移居美國,第一天就知道家裡三個大垃圾桶,一個是放不可回收垃圾的,一個放紙箱和塑料瓶,還有一個放修剪下來的枯枝爛葉,紙箱還要拆開,壓平。做得很好,一絲不苟。
當然,此後我知道了美國人把分出來的紙板塑料啥的打包賣給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中國,肺都快氣炸了,後來特朗普又退出巴黎氣候協議(那個協議的底線是升溫2℃,比IPCC的底線低),更是連肝都氣疼了,在這裡譴責他們一萬遍。這個不負責任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國,哼,呸!我們再也不進口你們的垃圾了,自己想轍去吧。
網上有篇稿子叫《港真,中國的垃圾分類我一直沒看懂》,拿出一個數據:2018年7月,「2017年度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公布,在一眾喜氣洋洋攀升的指數之中,「垃圾分類處理」這一欄顯得尤其刺眼——較2016年下跌9.4%,創下各項數據之最。你瞧,大張旗鼓之後,怎麼還退步了?
這篇稿子,把垃圾分類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分類標準變化太快,分類內容又說不明白,讓大夥莫衷一是,最後明白的也給折騰糊塗了。我覺得說得在理,但還只是一部分。最主要的是,環保人士們凈和老百姓較勁了,完全沒想到抓關鍵,或者沒有能力抓關鍵。關鍵就是,這個社會有沒有能力去環保?
比如說塑料袋,超市裡免費的塑料袋被滅掉了,那用什麼裝東西?那些化纖做的環保袋看上去更難降解。當然我最近也不怎麼去超市,我都是用APP買,生鮮一小時送到,他們會用一個比超市的塑料袋結實得多的大塑料袋。
再比如說家用的電池,當時是怎麼宣傳的?一顆電池污染一平方米土地。於是很多城市設立了專門回收乾電池的垃圾桶,連小學生都知道回收廢舊電池。結果呢?環保局的官員們有一天突然說,沒事隨便扔吧,現在的電池汞含量很低,不會有什麼污染。記得看到這個消息時我都有點傻眼。但直到現在,還有城市在做電池回收垃圾桶,他們說,別聽環保局的,汞不污染,還有鉛呢,還有鎳呢,流湯了都污染。
這個很幽默吧?收電池的懟環保局的……
當然還有滅紙質書的,說造紙業和印刷業消耗木材,污染空氣和水。可是啊,電子產品就不污染了么?手機什麼的,用上三五年換新的,舊的呢?電池呢?它們的污染就能無視?
再舉一個例子,汽車燒汽油柴油,直接污染空氣,所以有了電動汽車。可今天看的那篇管電動車叫爹的稿子,電動汽車的電,大多來源自火電,用了電動車,等於在燒煤,特別是我們國家風電接入電網比例很低(具體原因可以自己去搜)。再加上電池回收也是難題(又是電池),開電動車,可能真不如開汽油車更環保。
所以啊,搞環保的,關鍵還是把各種利益鏈梳理順溜了,就像IPCC,或者巴黎協定,直接跟政府對接,絕不會讓哪個國家的老百姓心裡有負罪感,什麼五險一金的,說那個沒有用。我們也應該這樣,說要做什麼了,先定策略,是政府主導還是企業主導,把渠道搞好,再立法去管老百姓。否則來回折騰人,要臉不要屁股的,最終建立的那點環保觀念,也會慢慢折騰沒了。
現在我住的這個小區,也是新建的沒幾年的。沒中水系統了,樓下垃圾桶兩個,全是黑色的,也沒分類。前幾天去倒垃圾,突然看見兩個桶上各貼了一個標籤,右邊那個是「可回收」,左邊是「不可回收」。我當時想,嘿,既然有了分類,我就分著扔吧。就這麼分類扔了幾個月。
有一天,突然覺得不對勁。仔細一看,倆桶換了位置了。估計是工人收垃圾的時候,根本沒在意,給放反了。
得,全扔錯了。
本文原標題:《小區里的環保運動,沒遇見過搞成的》。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榮筱箐:我們可能都有被指認為瘋子的一天
※流沙河:易經,其實就是換一個辦法佔卜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