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曾經也犯過傻,任誰都逃不過一段或幾段不堪的過往
原標題:「謀聖」張良曾經也犯過傻,任誰都逃不過一段或幾段不堪的過往
張良是位智者,人稱謀聖,「以三寸舌為帝者師」的傳奇生涯,令後人神往。就連劉邦也說「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凡是成名的那些歷史偉人,他們都會有一段坎坷甚至不堪的人生階段。張良也不例外。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是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他的父親張平也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但是到了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後被秦始皇滅亡,也就直接導致張良失去了繼承父業的機會,所以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處心積慮想要殺了秦始皇。就連他的弟弟死了也不葬,散盡家資,只為復仇。他與人合謀,並找到一個大力士,打制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鎚,並差人秘密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終於在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逮到機會。那年秦始皇東巡,張良知道後立馬安排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也就是秦始皇的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
消息自然不會錯,不多久他們遠遠就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有鳴鑼開道的,有馬隊清場的,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後擁。可是等到車隊到的時候,張良卻有點傻眼了,他無法確認那一輛座駕是秦始皇的,因為按照君臣車輦規定,秦始皇所乘車輦應該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應該是六駕馬車, 但是現場他們所看到的全部車輦全為四駕,在搞不清目標的情況下,張良也不甘心就此收手,畢竟這樣的機會太難尋覓,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將大鐵鎚向最中間的那輛最豪華的車輦擊去。120斤的大鐵鎚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
張良也不管有沒有砸中,立即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了現場。然而,被大力士擊中的只是副車,因為秦始皇多次遇刺,所以在出巡中將所有車輦全部改為四駕,並且時常換乘座駕,這樣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事後自然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但因無從查起,使張良得以「逍遙法外」,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雖然因為古博浪沙刺殺秦皇事件讓張良聞名遐邇,但是也暴露出張良的謀事不足的弱點。一心復仇被仇恨沖昏頭腦,不計後果不惜一切的作風差點就毀了他,拿他刺秦來說,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當時天下一統,殺秦皇並非義舉,更多的還是為一已之私而已。同時,在搞不清具體對象時就冒然下手,也暴露出他沉不住氣,缺乏耐心的缺點。經歷過這件犯傻事件之後,他也惶惶而不可終日,直到遇到他的師傅黃石公,這才是他轉折的重要一步。
其實黃石公也知道張良當時的性格還不夠沉穩,做事還沉不住氣,所以才會有考驗張良的一番經歷: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這是《史記·留侯世家》里的記載)別小看書中記載的黃石公這幾番試探,其實也是在磨礪張良的心性,看他的堅持與耐心。若是凡人自然不會理睬黃石公的屢屢試探,恐怕還會說他是「精神病」吧。
而張良為什麼能夠通過黃石公的測試,因為他已經隱隱猜到這個老者肯定不平凡,而他當時又被通緝,對自己的人生也顯得比較迷茫。此時黃石公的出現,這樣的機會張良又怎麼會錯過呢?得到《太公兵法》之後,張良認真研習,收穫自然不錯,畢竟這本書是黃石公一生精血所就,內容非常廣泛而實用。學成後的張良後來其實還走過一些彎路的,那就是他心中一直想著復國。要不是劉邦的愛才,恐怕都有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雖然他與劉邦相互之間惺惺相惜,但由於心中的執念,他先還想著輔佐韓王復國,但韓王的智商顯然是不及劉邦的,加上運氣也不好,後來被項羽所殺,復國無望的張良事後才死心塌地輔佐劉邦打天下。
後來對於張良的傳說非常多,有的把他說得非常神,其實都是對歷史人物的一知半解而已。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會是生來俱有的,能夠傳世立名的,那一定是受過千錘百鍊的苦,方才有後來的成就。不僅張良如此,跟隨劉邦打天下並且成名的韓信,不也同樣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嗎?他的胯下之辱比張良更加過分,但恰恰因為經歷了難以磨滅的苦難或是恥辱,才激發了個人的強大意志,然後才會有後來的功成名就。
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
作者:清風曉
TAG:我是清風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