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加拿大人吃什麼

加拿大人吃什麼

天涼了,秋天是中國人進補的時節,各種滋補美食又頻頻出現在公眾號和朋友圈。出國之後,才對中國的「吃」道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常自嘲自己生活在國內的那些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論「吃」文化,別說粗糙的北美,就連近些年被世人津津樂道的日本、韓國也差之千里。前不久,看了一個對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採訪,中餐是柯林頓的至愛,餃子是他的愛中之愛。和他一起接受採訪的有美國驚悚推理小說天王之稱的詹姆斯·帕特森說,他找不到任何辭彙形容他對胡辣湯的喜愛。他們說中餐館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而且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一點都不覺得這是恭維溢美之詞,儘管看他們的喜好,對中餐也就略懂皮毛。單論美食,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發達」國度。

如果問我,中國人吃什麼,這是個龐雜又精深的問題,從八大菜繫到地方小吃,多到不知從何說起;要問加拿大人吃什麼,我的腦子裡一片空白。

除了三明治、漢堡之外,加拿大人的最愛應該數BBQ(燒烤)。前兩周的感恩節長周末,傍晚時分我出來散步,整個小區沒有一個人,安靜的像在月球上,只看到誰家門口的路邊停著一排排車,還有空氣中瀰漫著煙味和食物混雜的特殊氣息,這種味道可以說是標誌性的「節味兒」,一般節假日,但凡天氣允許,BBQ就像北京人的餃子一樣是加拿大人的假日必備。

寂靜無人的空氣里,瀰漫著濃郁的BBQ氣息。

我們在加拿大的第一個朋友、鄰居莫莉娜一家算是典型的加拿大中產家庭。莫莉娜自詡為美食愛好者,家裡的書架上擺著厚厚的各類美食食譜,她愛做飯,全家都喜歡中餐,都會用筷子。記得第一次請我們去她家吃飯,就是聞名遐邇的BBQ。

那是個五月的好天氣,五月北京已經入夏但溫尼伯的積雪還沒有全部融化。那天太陽很好,我們的聚會就在她家後院的木質甲板上。

加拿大大部分獨立屋的後院都會放一個BBQ爐子,新房子有專門的燃氣管道直通後院,接上爐子就能燒烤。溫尼伯多為老房子,燒烤一般使用燃氣罐,跟我們當年的煤氣罐類似,有大號和小號的,用完後可以去專門的地方灌氣。

初來乍到的我們,很高興能有機會品嘗正宗的當地特色BBQ,欣欣然早早到了莫莉娜家。她和丈夫傑森一個屋裡一個屋外忙活著,甲板的桌子上已經擺好了西瓜和蔬菜沙拉,蔬菜沙拉是用手指粗細的小胡蘿蔔和小彩椒拌的,色彩鮮艷,看上去很新鮮。

先烤的是披薩,莫莉娜用泡打粉發的面,抻成薄薄的麵皮,放在架子上來回烤一下,然後把起司碎、洋蔥丁、青椒丁、小西紅柿什麼的放在烤好的麵皮上,再翻烤一下,很快就出爐了。這種披薩不是國內必勝客那樣的厚餅,很薄、很柔軟,儘管手工餅皮是隨型的,賣相不怎麼地的,但新鮮的餡料吃起來滿口清香。莫莉娜當時九歲的大女兒拿了一個超大的罐子,直接接了一罐自來水,挖了兩勺類似檸檬粉之類的東西,加了少糖,然後從冰箱拿出一把冰塊撒進去,用一把木勺攪和了幾下,原來這就是我們午餐的飲料。之後,傑森又烤了些洋蔥圈、土豆什麼的,蘸著幾種醬料吃。最後,莫莉娜從烤箱里端出了一個剛做好的蘋果蛋糕,除了太甜之外,還是很好吃的。先生是食肉動物,滿心期待著國內燒烤那樣的陣勢,羊肉串、牛排、雞翅啥的,結果,我們第一次品嘗正宗加拿大BBQ的活動,在沒有出現任何烤肉的氛圍中,愉快的結束了。先生大失所望,完全沒有吃飽,回家又惡補了一頓。

後來,我們和莫莉娜一家捻熟起來,頻頻組織兩家的美食互享活動,基本是去她家一次,來我家一次。她的兩個女兒特喜歡吃我做的牛肉包子和餡餅,讓莫莉娜一定要學會怎麼做。

有一次,莫莉娜說他們新買了一個特別的鍋,準備熏烤排骨,需要至少四個小時,邀請我們觀摩和品嘗。新鍋像兩個鐵質的黑色半球扣在一起,裡面有一個架子,下面放木炭,上面放腌制好的排骨,慢火熏烤四個小時,期間要多次翻面。四個小時後,黑乎乎的烤排骨出鍋。除了煙熏味濃郁之外,真沒覺得特別美味。四個小時的炭烤、加上來回不停的翻面,能源、時間都太浪費了,付出和成品的美味性價比太差。加拿大人很少使用鍋,在他們看來,烤箱能讓食物受熱均勻,所以耗電量極高的大烤箱隨用隨開,和我們使用鍋一樣頻繁。大烤箱預熱到高溫至少需要十分鐘,有時候只是幾分鐘烤個培根,然後熱熱的烤箱慢慢冷卻,在我看來實在是太浪費了。

後來我們漸漸明白,不管是室外烤爐還是室內烤箱,加拿大人比較講究的吃法就是換著法兒的燒烤。燒烤也不是我們在國內那樣主要是烤肉,而是什麼都烤,什麼都可以烤。先生和女兒學校學期結束搞活動都是燒烤,基本就是烤腸、烤熱狗、烤漢堡。

莫莉娜戲稱傑森是燒烤大師,家裡的燒烤類餐食都歸他。有一次讓我們去吃烤雞翅,一進廚房就看到傑森拿著個粗針管,往雞皮里打醬汁,第一次看到這種腌肉的方式。更沒想到的是,等雞翅烤好後,裝在一個我們吃湯麵條那樣大小的碗里,然後就招呼我們入座。我們幾個人,就面對著不大的一碗雞翅,在傑森的帶領下,用手一人抓一個吃。整個餐桌就一碗雞翅,我想加拿大人真是實在,說請吃雞翅就只有雞翅,連刀叉都省了,更別說其他佐餐了。

莫琳娜雖然胖,但她其實除了雞胸肉之外,只吃素食,所以她總說胖得很冤。有一次我們日常聚會,莫莉娜烤了一大盤切成小丁的的雞胸肉,然後又裹了番茄醬汁,甜不刺啦、柴柴的雞胸肉,真是味如爵蠟。回家後,老公二話沒說,又補了一頓麵條。

在莫莉娜家還吃過一次聖誕大餐,莫莉娜做了傳統的烤火雞,我會在以後的文章里詳細介紹。

2014年,我們要回國的前一個周末,莫莉娜請我們去她家吃「Brunch」,就是在休息日吃的早午餐。莫莉娜做了華夫餅,用特製的華夫餅烤盤,烤的外焦里嫩,配上冷凍的草莓和菠蘿,孩子們再噴上些奶油,甜上加甜的一餐,算是當地的特色早餐了。

告別那天,莫莉娜潸然淚下,說還有很多好吃沒有給我做,漢堡啊,三明治啊什麼的。等我們一年半後再見面時,莫莉娜給我們做了烤腸加義大利面。她說和傑森商量,為歡迎我們回來,想請我們吃一段正宗的加拿大美食,可倆人想來想去,真不知道什麼是正宗的加拿大美食。

原來莫莉娜夫婦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加拿大是移民國家,各國美食在這裡都能找到,儘管已經或多或少的改變了本來的味道。非得說出狹義的加拿大本地的特色美食,也只能是漢堡、三明治、烤牛排了。

每款食物都有卡洛里的具體數值。

每次在快餐店,看到那些高大、健碩、一看就是干體力活的老外,拿著一個小小的漢堡,佐一杯碳酸飲料和一包薯條,幾分鐘就打發了辛苦勞作一上午的空空的胃,我真是生出憐惜之情。我不是詆毀這裡的漢堡薯條,相反我覺得這裡的快餐比國內的好吃很多,主要是食材新鮮,口感很好,還特別頂餓,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干體力活的高大壯漢,一個套餐也能吃飽。起司、肉餅加油炸薯條有足夠的熱量。這裡快餐店的每種食物都會標註卡洛里的數值,可以讓人精準了解每餐攝入的卡洛里。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漢堡、三明治,不管是放牛肉、雞肉、火雞肉、培根、雞蛋,不管是麵包胚子、卷餅,就是弄破天去,弄出個花兒來,也就只能飽腹。對於習慣了七大碟子、八大碗的中餐來說,總覺得缺少些進食的儀式感和味覺的快感。肚子是飽了,但嘴上還缺點啥。

加拿大人多冷的天都喝冰水,吃冷飲,孩子們的午餐都是冷餐;乳酪起司種類極多,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專門學習;蘸醬繁多,薯條、薯片、雞塊都靠不同的蘸醬來調劑的口味,沙拉醬也一樣,可以說醬汁、蘸料就是他們餐飲的靈魂;別看加拿大人人高馬大,這裡的餐食非常溫和,少鹽少辣,幾乎沒有刺激辛辣的食物,造就了加拿大人溫和的個性;這裡白砂糖有和麵粉一樣十公斤的大包裝,甜品無一例外的就是齁甜,這也許就是胖人多的根源。

和中餐相比,加拿大的飲食習慣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們習慣吃生菜,不過度加工,新鮮的蔬菜蘸上各種醬料或者直接就吃。

曾經有一個嫁到瑞士的朋友,對跨國婚姻的感言獨樹一幟,她說下輩子還嫁外國人,因為一輩子不用做中國飯。的確,也許老外的飲食只注重卡洛里和營養,對美味程度和進餐的氛圍、快感沒有太多要求。麵包夾起司、薯片蘸醬、麵包圈抹奶油、餅卷雞肉或者香腸片,幾分鐘就能做好、幾分鐘就吃完。

中國人吃的講究,也捨得在吃上花大把時間,製作過程相對繁瑣。一家人再簡單的一餐飯也得有主食、有兩三個炒菜,更別說過年過節的大餐了。吃的過程也要特別享受和盡興,讓味蕾過足了酸甜咸辣的癮,得一桌子的色香味才不愧對「吃飯」這麼重要的大事。對於「食為天」的中國人來說,對自己的健康、對朋友的熱情、對生活的態度都在一餐飯中。

西餐講求的是可丁可卯,1盎司、1茶匙,中餐憑的是經驗和感覺,少許,一點點。

我現在才體會到,中餐是特別感性的,熱辣火爆,而西餐更重理性,溫和內斂;中餐更矯情,西餐更直白;中餐穿的里三層外三層,既要內在又要美感,西餐就是獸皮遮身,管用就好。

越說越離譜了。總之,中餐和西餐完全處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文化、不同歷史,是兩種語境、兩個星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夜與明朝同樣 的精彩文章:

TAG:今夜與明朝同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