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郭子儀立身處世的智慧境界

郭子儀立身處世的智慧境界

郭子儀立身處世的智慧境界

我們看「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做事成功或者失敗,而沒有後患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做到。我們從歷史上來講,只有唐朝郭子儀一個人做到了。研究郭子儀的一生,那的確漂亮極了,他對人事的處理,那是高明到極點,恐怕二十五史里找不出第二個人。歷史上講這個人出將入相,幾次當大元帥,而且唐德宗喊他尚父。這個尚父的稱呼,只有周武王喊過姜太公,等於是乾爹,不但是乾爹,還有老師的意義,這個名稱是珍貴極了。郭子儀由唐明皇開始,到唐明皇的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到曾孫子唐德宗,四朝的皇帝,都是郭子儀一手保駕的。唐代到後來,所有文官武將,都是他的部下,地位都很高。可是每次皇帝下命令,要他不要干,他就規規矩矩移交清楚回家,臉色都不會擺一下的;等國家有難,邊疆敵人又打過來的時候,一聲命令叫他來帶兵,他就又出來打仗了。

有一次到了唐代宗時,又同唐明皇一樣,天下大亂,在叛兵快要打到長安的時候,皇帝下命令叫他出來,他立刻就出來,一個部隊都沒有,只有身邊四五十個老弱殘兵,而叛軍的部隊有十萬之多。這怎麼打?勉勉強強把沒有經過訓練的後備兵,湊了五千人,去抗拒敵人十萬大軍。到了前方一看,他跟兒子講這不能打。那怎麼辦呢?他說我一個人去!就騎上馬;第三個兒子也當司令官的,他說爸爸你不能去,那多危險,把他的馬拉住。他拿起馬鞭,把兒子手一鞭打開,就是說,你滾開,我告訴你,打也敗,不打也敗,只有我一個人去,死也只死我一個人,你們沒有辦法;如果一打,統統沒有辦法,我們父子統統沒有了。結果他一個人馳奔到前線,一邊喊道郭令公來了!敵人說那個郭大元帥早死了。他把軍帽拿下,滿頭白髮,把身上的衣服都解開,手上的武器丟下來,大家一看果然是他,敵人就都向他敬禮了。令公啊!大家都說你死了,所以我們造反,不好意思了。後面還有部隊來嗎?郭子儀說沒有部隊,就我一個人來。此時他兒子也帶了幾百人過來,他回頭看見,手一揮,你們滾回去!他一個人把敵人將領的手一拉,然後幾句話給他一講,就不打仗了。

可是呢,你看他不只一次,經過多少次的危急,有那麼大的功勞,等到天下沒有事了,皇帝又叫他回去,他就下台一鞠躬,立刻就回家,絕無怨言。後來活到八十歲,八個兒子七個女婿,幾十個孫子來向他請安問好,連家裡的傭人一共三千多人口,所以叫「大富貴。有壽考」。

我們曉得做人做事,大事小事一樣,孔子講的「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只有那個郭子儀做到了,他的功勞之高,比皇帝偉大得多了。「功高天下而主不疑」,上面沒有懷疑他有野心,出將入相幾十年,全國高級幹部都是他的學生部隸,而自己沒有驕傲,這兩點是他人所做不到的。第三點更難,他私人的生活很奢華,換句話說,他生活有點弔兒郎當,蠻不在乎!可是社會上,上面是政府,下面是民間,沒有一個人批評他不對。這三點,都是人所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所以歷史也認為他是古今以來第一人。

因此我常常告訴同學們,學軍事的,學政治的,應該以他為榜樣。他最了不起的長處是度量大。當時皇帝面前最吃香,權力很大的一個太監魚朝恩,曾用各種花樣來整他,但他沒有記恨,而包容了人家。最後魚朝恩沒有辦法,把他的祖墳挖了。當然他也曉得是魚朝恩乾的,連皇帝也知道,但他也不動聲色。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結果有一次皇帝問起要追究一下。他告訴皇帝,我帶兵幾十年,我的部隊在外面,挖人家墳墓的時候也一定很多,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啦!你看,他有這樣大的量,所謂量大福大。所以莊子並不是只講出世思想,而是告訴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

摘錄自 《莊子諵譁》

郭子儀,是道道地地,經過考試錄取的武舉異等出身,歷任軍職,到了唐玄宗(明皇)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才開始詔命他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克朔方節度使,屢戰有功。當唐明皇倉皇入蜀,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後來稱號唐肅宗,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度使的職權。轉戰兩年之後,郭子儀從帝子出任元帥的廣平王李豫,統率番漢兵將十五萬,收復長安。肅宗曾親自勞軍灞上,並且對他說:「國家再造,卿力也。」但在戰亂還未平靖,到處尚需用兵敉平的時候,恐怕郭子儀、李光弼等功勞太大,難以駕馭,便不立元帥,而派出太監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來監軍。

一個半男半女的太監,又懂得什麼,但他卻代表了朝廷(政府)和皇帝,處處加以阻撓,動輒掣肘,致使王師雖眾而無統率。在戰場上,各個將領就互相觀望,進退失據。不得已,又詔郭子儀為東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思因此更加忌嫉,密告郭子儀許多不是,因此又召郭子儀交卸兵權,回歸京師。郭子儀接到命令,不顧將士的反對,瞞過部下,獨自溜走,奉命回京閑居,一點也沒有怨尤的表示。

接著,史思明再陷河洛,西戎又逼據首都,經朝廷(政府)的公認,認為郭子儀有功於國家,現在大亂未靖,不應該讓他閑居散地。肅宗才有所感悟,不得已,詔他為諸道兵馬都統,後來又賜爵為汾陽王。可是這時候的唐肅宗已經病得快死了,一般臣子都無法見到。郭子儀便再三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因此才得引見於內寢,此時肅宗親自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完全委託你了!

肅宗死後,當時和郭子儀並肩作戰、收復兩京的廣平王李豫繼位,後來稱號為唐代宗。又因親信程元振的讒言,暗忌宿將功大難制,罷免了郭子儀的一切兵權職務,只派他為監督修造肅宗墳墓的山陵使而已。郭子儀愈看愈不對,一面儘力修築好肅宗的陵寢——墳墓,一面把肅宗當時所賜給他的詔書敕命千餘篇(當然包括機密不可外泄的文件),統統都繳還上去,才使代宗有所感悟,心生慚愧,自詔說: 「朕不德,詒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跟著,梁崇義竊據襄州,叛將僕固懷恩屯汾州,暗中約召回紇、吐蕃寇河西、殘徑州、犯奉天、武功。代宗也同他的祖父唐明皇一樣,離京避難到陝州。不得已,又匆匆忙忙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坐鎮咸陽。這個時候,郭子儀因罷官回京以後,平常所帶的將士,都已離散,身邊只有老部下數十個騎士。他一接到詔命,只好臨時湊合出發,藉民兵來補充隊伍,一路南下,收集逃兵敗將,加以整編,到了武關,又收編駐關防的部隊,湊了幾千人。後來總算碰到舊日的部將張知節來迎接他,才在洛南擴大閱兵,屯於商丘。因此,又是軍威大震,使得吐蕃夜潰遁去,再次收復兩京。

大概介紹了郭子儀個人歷史的幾個重點,就可以看出他的立身處世,真正做到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風格。他帶兵素來以寬厚著稱,對人也很忠恕。在戰場上,沉著而有謀略,而且很勇敢。朝廷(政府)需要他時,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等到上面懷疑他,要罷免他時,也是不顧一切,馬上就回家吃老米飯。所以屢黜屢起,國家不能沒有他。像郭子儀這樣作為,處處合於老子的「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大經大法。無怪其生前享有令名,死後成為歷史上 「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絕少數名臣之一。

另兩件有關他個人的行誼,足以說明「挫其銳,解其紛」作法的。一是關於他與監軍太監魚朝思的恩怨,在當時的政治態勢上,是相當嚴重的,魚朝思曾經派人暗地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當唐代宗大曆四年的春天,郭子儀奉命入朝。到了郭子儀回朝,朝野人士都恐怕要掀起一場大風暴,代宗也為了這件事,特別弔唁慰問。郭子儀卻哭著說:我在外面帶兵打仗,士兵們破壞別人的墳墓,也無法完全照顧得到,現在我父親的墳墓被人挖了,這是報應,不必怪人。

魚朝思便來邀請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這個時候的宰相是元載,也不是一位太高尚的人物。元載知道了這個消息,怕魚朝思拉攏郭子儀,問題就大了。這種政壇上的人事糾紛,古今中外,都是很頭痛的事。因此,元載派人秘密通知郭子儀,說魚朝思的邀請,是對他有大不利的企圖,要想謀殺他。郭子儀的門下將士,聽到這個消息,極力主張要帶一批武裝衛隊去赴約。郭子儀卻毅然決定不聽這些謠傳,只帶了幾個必要的家僮,很輕鬆地去赴會。他對部將們說:「我是國家的大臣,他沒有皇帝的命令,怎麼敢來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對付我,你們怎麼可以反抗呢?」就這樣他到了章敬寺,魚朝思看見他帶來的幾個家僮們戒備性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問他有什麼事。於是郭子儀老老實實告訴他外面有這樣的謠傳,所以我只帶了八個老家人來,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動手時,還要煞費苦心地布置一番。他這樣的坦然說明,感動得魚朝恩掉下了眼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如果不是郭令公你這樣長厚待人的大好人,這種謠言,實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

另有一則故事,是在郭子儀的晚年,他退休家居,忘情聲色來排遣歲月。那個時候,後來在唐史《奸臣傳》上出現的宰相盧杞,還未成名。有一天,盧杞來拜訪他,他正被一班家裡所養的歌伎們包圍,正在得意地欣賞玩樂。一聽到盧杞來了,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會客室的屏風後面去,一個也不準出來見客。他單獨和盧杞談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們問他:「你平日接見客人,都不避諱我們在場,談談笑笑,為什麼今天接見一個書生卻要這樣的慎重。」郭子儀說:「你們不知道,盧杞這個人,很有才幹,但他心胸狹仄,睚眥必報。長相又不好看,半邊臉是青的,好像廟裡的鬼怪。你們女人們最愛笑,沒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見盧杞的半邊藍臉,一定要笑,他就會記恨在心,一旦得志,你們和我的兒孫,就沒有一個活得成了!」不久盧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過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過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殺身抄家的冤報。只有對郭子儀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還是曲予保全,認為郭令公非常重視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講到這裡,忽然想到另外一則李太白與郭子儀有關的故事。在郭子儀初出茅廬,擔當小軍官時候,因為不小心犯了軍法,而被扣押。這件事情被李白知道了。李白早就非常器重這位少壯軍官,一聽到消息,就來找到郭子儀的長官說情,這個長官也是李白的朋友,因此就從輕處置,平安無事。等到後來安祿山造反以後,天寶十五年,李白在江西潯陽,卻和另一位李家的帝子——永王李璘相識,拉他參加幕府。永王名義上是起兵勤王,實際上也想趁機上台當皇帝,因此而違抗肅宗的東巡詔命,結果兵敗於丹陽,李白也受到牽累,在潯陽坐牢,後來又要被流放到夜郎。好在郭子儀已收復兩京,名震一時,功勞又大,他知道李白受到牽連致罪,就拿他的戰功極力保奏,李白才蒙赦免。這件歷史故事記載在唐人的詩話中,是否真實,我們不講考據。不過一個名士和名將的知遇結合,卻是人們情願相信確有其事,而且也顯見古人長厚,好人好事的一報還一報,很是痛快淋漓。因此昔日女詩人汪小蘊,在論史詩中有關郭子儀的名句有:「一代威名邁光弼,千秋知己屬青蓮。」青蓮是李白的別號。

史載郭子儀年八十五而終。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後來皆為將相。八子七婿,皆貴顯於當代。「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歷代歷史上的功臣,能夠做到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實在太難而特難。這都是郭子儀一生的作人處事,自然合乎「沖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原則。

摘錄自《老子他說》

【南懷瑾先生簡介】

(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省樂清縣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行政研究部肄業。

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曾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期間,遇禪門大德袁煥仙先生而發明心地,後於峨嵋山發願續接中華文化斷層,並於大坪寺閱大藏經。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

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數十年前曾旅美、旅港。在台、港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老古出版社(後改組為: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世界雜誌、知見雜誌、美國弗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ICI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主持十方叢林書院。

在香港期間,曾協調兩岸三地,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與浙江省合建金溫鐵路,造福東南。

繼而於內地創辦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吳江太湖文化事業公司、太湖大學堂、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恢復禪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支持中醫現代化研究——道生中醫四診儀研製與應用,資助印度佛教復興運動,捐建太湖之濱老太廟文化廣場。

數十年來,為重續中華斷層文化心愿,提倡幼少兒童智力開發,推動中英文經典課餘誦讀及珠算心算並重之工作。又因國內學者之促,為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之先聲。其學生自出巨資,用其名義在國內創立光華教育基金會,資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學,嘉惠師生云云。以及其他眾多利人利民利國之舉,難以盡述。

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主張東西精華文化融合,造福人類未來。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金剛經說什麼》等繁簡體及外文版著述一百四十餘種。且秉持繼絕興亡精神與歷史文化責任感,自行出版或推動出版眾多歷史文化典籍,並藏書精華數萬冊。

要之:其人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有種種稱譽,今人猶不盡識其詳者。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先生在太湖大學堂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截至2016年12月20日,所知已出版南懷瑾先生著述 (凡上下冊,或者續集,皆視為1種):

【台灣—繁體版】著述56種+合著4種+編輯3種


【大陸—簡體版】著述49種+合著3種

【外文—譯本】著述34 種+合著1種 (其中:東方出版社大陸初版英譯本2種、韓文版18種)

【將要出版】中文版1種,外文版14 種(英文1種,韓文10種,日文3種)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書畫欣賞:中秋節賞王獻之《中秋帖》
我讀南懷瑾先生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