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若不是大陸禁運洋垃圾,台灣民眾還蒙在鼓裡

若不是大陸禁運洋垃圾,台灣民眾還蒙在鼓裡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2016年,《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導里,盛讚台灣是垃圾處理的天才,因為島內資源回收率為58%(其實是52.51%),傲視全球,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環保專家前來考察。2017年7月,大陸國務院公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禁止夾帶一般垃圾的廢塑料、廢紙等進口,除非最低垃圾含量在0.5%內。大陸實施此政策後,洋垃圾就立刻運往東亞其他地區,包含台灣在內,等於為「垃圾處理的天才」出了考題。

大量的洋垃圾,能難倒「垃圾處理天才」嗎?能!而且立刻拆穿了台灣高效垃圾處理的假象。

今年5月,因洋垃圾大量進口而迅速累積的問題,終於引起台媒的注意——怎麼突然資源回收物沒人要了?而且還全進了焚化爐?於是,若干媒體接二連三地深入追蹤報導,終於發現了高回收率的真相。

民眾確然規矩分類垃圾,但搞半天,各類資源回收垃圾還是被打包混在一起進入資源回收場,而且,回收率也是灌水的。

台灣活生生成了作弊天才,怎麼回事?

52.51%神話里的垃圾

台灣「垃圾不落地」政策從1996年開始在若干縣市試辦,1997年連同資源回收政策一起逐漸推行至全省,2006年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有罰則),民眾丟垃圾必須等垃圾車定時定點收取,而一台垃圾車總會伴隨著另一台資源回收車出現,回收可再生處理的垃圾(含廚餘)。

街道因此更整潔,垃圾總量也大減,看起來很美好,還勇奪資源回收世界前三名。但是,垃圾離開民眾的手以後,接下來的流程,卻充滿了便宜行事與作弊。

民眾還以為自己辛苦分類資源回收垃圾,回收商拿到的也是分類後的回收品,但真相是,地方政府以一個統包價格賣給回收業者,所有類別的回收品也都混在一起稱重。換言之,民眾分類是做白工,回收商處理時又要再花人力做分類。這是便宜行事。

地方政府賣給回收商的回收品,只算數量,不問含量,所以回收商通常買下的回收品,都最少含10%的無用垃圾。舊衣物里含臟破不可使用的,衣服包著神像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讓得到此標案的回收商不但賺不到還賠錢。這也是便宜行事。

回收商買了含垃圾的回收品,自然也賣含垃圾的回收品給下游處理商,同時灌水「重量」與回收率套利。簡言之,回收品里所含的垃圾也算錢,故而所謂52.51%的回收率,當然就是灌了垃圾的數字。這就是作弊。

這些現象行之有年,業內人才知道內情,但因供應鏈各環節都還有利潤,所以問題隱而不彰。那麼,洋垃圾的大量進口,造成了什麼影響?

2.5元的洋垃圾誘惑

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必崩,這是自由市場的鐵則。運輸洋垃圾的船,在大陸關上了門以後,就近轉往台灣與其他東亞國家卸貨,立馬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衝擊島內原本行之有年的供應鏈生態。

以廢紙為例,去年7月一批從大陸折回台灣的美國廢紙,以一噸40美元的價格賣出,折算每公斤1.2元台幣,而當時台灣廢紙價格每公斤5元,最下游的紙廠處理商瘋狂搶購,當然癱瘓了從回收商到處理商的銷售鏈。

回收商的「貨品」來自地方政府,並且是以標案的形式取得一年一標的經營權,某業者去年以一公斤4-5元得標,因洋廢紙的大量湧入,價格崩到2.5元,損失慘重。由於回收商估計一個月要賠50萬元,所以寧可放棄押標金80萬,並喪失日後的投標資格,也要棄標。

進不了大陸的洋廢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一磚一磚的廢紙里含了高於0.5%無用的生活垃圾。台灣沒有相關的管制,處理商為何搶購含垃圾的廢紙?如前文所述,因為買垃圾含量超過10%的回收品,根本就是處理商的日常。反正都一樣被「灌垃圾」,當然搶便宜的。

除了進口造成供應鏈斷煉,出口也發生了問題。

大陸是台灣塑料廢料的最大出口地區,一年最高出口十數萬噸,2017年剩6萬9000噸,今年1-7月僅6千800噸,剩下10萬噸以上的塑料廢料也只有焚化一途。台灣有24座焚化爐,一年可處理650萬噸垃圾,焚化爐高頻率使用,自然加劇了原本因燃煤發電而惡化的空污問題。

雪上加霜的是,塑料廢料的出口堵住了,進口塑料廢料卻大增。根據英國稅務海關署統計,英國在今年1月到4月,出口至台灣的塑料廢料增加了10倍。

回收商的回收品賣不出去,並不見得一定會送到焚化爐銷毀,因為那成本太高,只會讓業者賠更多,所以也有惡質回收業者便宜行事就地燒毀。焚化爐尚有去除廢棄污染物的設備以及防火措施,能一定程度控制污染,就地焚燒當然是沒有的,所以業者大量焚燒除了製造空氣污染,還造成多次火災。

資源回收處理亂了套,大家都倒霉,只有下游處理商大發利市。以廢紙為例,原本擔負回收廢紙處理的紙廠,因洋垃圾而獲利大增,產能滿載,台灣造紙業也出現十年來難得一見的榮景,造紙產量、外銷量雙雙創新高。

2017年紙廠的本地廢紙回收比2016年減少16%,進口則增長58%,破14年來的紀錄,而今年進口量僅上半年就超過去年的總量,也使得廢紙價格立馬崩25%。

洋廢紙里含多少無用的洋垃圾?據媒體實地勘查,其中有10-20%是純垃圾,30%是不具回收價值的廢紙,換言之,一半是必須毀棄的垃圾。即便如此,紙廠仍因高利潤而樂於承擔50%的垃圾處理費。故而,台灣正在處理大量的洋垃圾,雖肥了下游廠商,卻賠上既有的供應鏈以及空氣品質。

我就想問了,既然紙廠大賺,今年的「衛生紙之亂」是怎麼回事?業者僅在那段期間狂喊因大陸拒絕洋垃圾政策,致使國際紙漿價格上漲,卻不提進口高利潤洋廢紙填補了成本缺口,難道不是集體扯謊嗎?還好我沒去搶。

那麼,大陸拒收洋垃圾的政策,對台灣而言是好是壞?

跟進,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垃圾如海嘯般湧入,台灣這小島是挺不住的,所以「環保署」火速推出了因應政策,修改「產業用料」的規範,限制進口資格與進料品質,以確保廢塑料與廢紙的進口質量。其實,這就是跟進了大陸相關政策。

不過,10月1日上路的新政策,僅是治標「救急」,整個垃圾回收循環供應鏈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仍須其他政策補強。

要務一,要擋對。

台灣對進口廢紙與廢塑料確實有內部需求,甚至處理後出口也是一項產業,所以要擋的只有垃圾含量。在應急的狀況下,相關單位有可能因對垃圾含量零容忍,而擋了不該擋的。事實上,歐美、日本都有回收品的分類標準,並以垃圾含量定價,要求「零垃圾」是不切實際,故而審查規範要與進口國標準接軌。

要務二,資源回收車可退場

既然民眾分類,最後仍被混在一起處理,資源回收車應改為定點,並提供誘因讓民眾做更細緻的分類。村裡資源回收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以村裡為單位,鼓勵村裡民做好分類工作,由基層行政單位統合再銷售,利潤由村裡民共享。另一個辦法,是回收業者自行經營「資源回收店」,收取經過民眾細緻分類的回收物,並以民生物資回饋,也是鼓勵民眾響應環保的良方。

以上兩種方式,其實已有村裡與回收業者在試辦,欠缺的就是地方政府的制度化鼓勵政策。

姑且不論台灣是否真為垃圾處理的天才,至少,多年下來民眾已具備基本的環保意識,也有分類的意願,所以推行相關政策,能較快速收到成效。

追求虛名,是一件危險的事,台灣的資源回收率遭功利性灌水,就是一個值得檢討的例子。古雲「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莊子·胠篋》。亦即,立了標準,就會有人按此標準造假。

現代政策,雖不能缺乏量化數據作為理論基礎,但數據若只是服務於虛名,其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環保問題終歸是解決人民安居問題的一環,重點在於政策是否造就了真真確確的青山綠水,若然,則國際聲望是錦上添花,若否,則盛名一夕瓦解,也只是徒增難堪。

若不是大陸拒絕洋垃圾,台灣還自滿於漂亮的回收率數字,渾然不覺垃圾循環機制里的盲點與弊端。可見,在負面的政治紛擾之外,兩岸仍有許多「他山之石」可供彼此借鏡,共同追求進步的價值........我是說,不灌水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台統派持五星紅旗慶國慶被6次警告 現場高歌「中國是我家」
台灣華航:台北飛舊金山班機一名旅客在機上死亡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