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考上大學,4年後被學校勒令退學,早慧的孩子為何難成才
去幼兒園接二寶,認識了一個十分厲害的寶寶,寶寶叫牛牛,只有3歲半,他媽媽說孩子已經會寫很多字了,現在在學拼音,生母、韻母、整體認讀已經學完了,開始學拼讀,學到三拼音節了。
牛牛的媽媽驕傲地介紹著兒子的情況,讓一些來接孩子的家長是既羨慕又著急,「人家孩子怎麼那麼聰明啊?我家孩子啥都不會,你教他也不學。」「我家孩子都4歲了,沒認識幾個字,這以後上一年級咋辦啊?」「孩子還是早學好,上學不吃力,這幾天我正捉摸著給他報個什麼班呢!」
如今,超前教育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名詞,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想方設法地進行超前教育,那麼,超前教育真的有助於孩子成才嗎?真的能培養出一個天才孩子嗎?
心理學實驗證實:超前教育並不能讓孩子成為天才
關於超前教育與天才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家們做過不少實驗,其中最有名的實驗有兩個:一是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二是美國北卡羅米納大學的早期教育實驗。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一個很著名的實驗——雙生子爬梯。在這個實驗中,其中一個雙生子從48周起每天作10分鐘爬梯訓練,連續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在此期間,另一個雙生子不做爬梯訓練,而是從53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兩周以後,第二個雙生子不用旁人幫助,就可以爬到樓梯頂端。
格塞爾認為,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成熟,一個是學習。在兩者之中,他更著重於成熟。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兒童行為或心理形式在環境影響下按一定順序出現的過程,雙生子爬梯實驗就是最好的佐證。
通過該實驗,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不成熟就無從產生學習,學習只是對成熟起一種促進作用。同時這個實驗也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人為地提前訓練,知會給兒童的心理、生理造成負擔,甚至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失去學習興趣。
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教他小學的知識,小學的時候教中學知識,中學的時候教高中知識,目的是期望自己的孩子學習起點比別人高,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其實,這種靠人為的因素獲得的優勢並不能長久。
美國北卡羅米納大學做過一個實驗:將175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由父母按照一般條件進行教養,另一組從3個月開始進行早期教育。之後,每15個月測驗一次。研究發現,接受超前教育和訓練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點。但是,並不能以此得出這種早期教育的優勢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結論。擁有這種優勢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四年級時,逐漸喪失了這種優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養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上述兩個實驗告訴我們,想通過超前教育的方法來讓孩子成為天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超前教育對兒童的三大影響
超前教育不僅不會將孩子培養成天才,還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王思涵就是其中之一,王思涵10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東北育才中學少年班,只讀過小學三年級的他,用4年的時間完成了初、高中課程。2001年,14歲的他以572分的高考成績考進瀋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
就在我們期待王思涵會有一個錦繡前程時,卻傳來了一個令眾人震驚的消息,四年後,本該畢業的王思涵,卻因「除英語及格外,其他科目成績為0」,被學校「責令退學」。
那麼,在神童王思涵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王思涵的學習生活很簡單,中學生活=學習+睡覺,大學生活=看書+發獃。學習成了他生活的全部,雖然他的智力超群,但是他人際交往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抗挫的能力都未能得到鍛煉,以至於他上了大學之後,無法適應大學的生活,在大學四年里,他拒絕參加一切活動,不願意與老師、同學交流,深陷父親等親人不在身邊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歸根結底,王思涵的問題還是出在生理、智力和心理發展的不和諧上。孩子早慧未必是一件好事,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他在給兄弟的書信里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起早成,恐不為重器而。」意思是說,孩子早慧,很可能有其代價。
以寫字為例,很多家長教二三歲的孩子握筆寫字,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難度的,寫字是個精細活,孩子需要一定的模仿能力,手部能夠完成正確握筆動作,手眼動作協調性較好時,才能學寫字。
從兒童發育的角度來講,3歲以下的孩子主要以塗鴉代表寫字;3~4歲時能嘗試以點或線寫文字或數字;4~5歲左右則進入了直線曲線期,能嘗試模仿寫自己的名字,所以,5歲才是孩子學習寫字的好時候。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不能違背孩子成長的規律,急於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那麼,對孩子而言,超前教育又會給孩子帶來怎樣影響呢?
一、超前教育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在超前教育環境下,孩子會表現出比一般孩子強,比如識字多,算術做得好,背的古詩多,當然,他得到的讚美也會比較多,讚美太多就會讓孩子的學習動機發生變化,使求知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而是獲得別人的讚美。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他不再那麼優秀了,沒有人讚美他了,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引發心理問題。
二、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
曾有記者問王思涵是否還記得地理的基本知識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知道中國的形狀是個雞形,遼寧應該在雞脖子那。記者又問:「北京在地圖上什麼地方?」他回答說:「不知道,我又不是北京人。什麼長江、黃河啊,我都不知道。」
這不免讓人覺得他只是一個會考試的學生,學習知識只為了應付考試,早點考上大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想像力、創造力都未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三、忽視孩子的品德、行為習慣的教育
不少家長唯成績論,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一切都好,忽視了對孩子品德,以及良好習慣的培養,造成了孩子的獨立性差,生活都無法自理,這也是導致一些少年大學生無法適應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一粒種子從發芽、開花到結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也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他的每一步成長都需要慢慢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無需搶跑,我們需要放鬆自己,慢慢陪伴孩子,讓他完整地經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