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獼猴桃不準「早采生賣」?熟都還沒熟,賣也賣不了
這個季節正好是獼猴桃上市的季節,在大街上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商販在出售獼猴桃。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售賣的獼猴桃鮮果,如果用手捏一下,硬邦邦的,可能會有些猶豫到底要不要買。因為作為鮮果來說,買獼猴桃我們都希望能即買即吃,但如果是這樣硬邦邦的獼猴桃,可能拿回家還有放上幾天或者採取一些特殊措施才能吃到。
既然很多人都不喜歡購買這些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獼猴桃,那為什麼人們還要把這些沒熟透的獼猴桃拿到市場上出售呢?這個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獼猴桃和其他水果相比起來,有其一些特殊性,如果等到完全成熟才銷售,會很容易軟化,賣不出好價錢。對於果農來說,就只有「早采生賣」才能確保獼猴桃在軟化前能夠銷售出去。但這樣一來,也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所以,這個問題一直是個很尷尬的問題。
關於獼猴桃早采或者晚采,都不是特別好的採收時期。一般來說,早採的話,獼猴桃的果實糖分、酸度達不到標準,在不成熟的情況下進如貯藏階段,澱粉果肉不好藏,貯藏過程轉化慢,到了後期轉化快,軟化不是正常值,果實發軟不好吃,出庫後很快全變軟。所以早采生賣的獼猴桃,消費者都反映很不好。
如果是小規模的種植,產出的獼猴桃只夠在本地市場以很快的速度出售完畢的話,當然在採收上就很容易做到適時採收。而如果是大規模的種植,甚至是在獼猴桃產業已經在一個區域內形成一種標籤了的話,這個時候品牌就很重要了。這是若一味的「早采生賣」,很可能會因為早采導致風味不佳,而影響到自身的獼猴桃品牌。因此,在一些地方,為了打造本地品牌,要采獼猴桃,就需要得到「准採證」才能夠採收獼猴桃。
早采不行,那晚采又會怎麼樣呢?晚采當然也不行。我們都知道,某種水果一旦上市,都是集中上市,就會存在競爭問題,賣不出好價錢。所以,有的人就會延遲獼猴桃的採收期,想錯峰銷售,這樣一來,就需要晚采。而由於獼猴桃是漿果類,不同於核果類、仁果類,晚採的話,果實內已糖化發軟。軟化後的獼猴桃,不但不利於貯藏,而且在銷售上價格也非常吃虧。
總的來說,獼猴桃的採收,採收過早,果實難以軟化,味酸且澀,不堪食用,也不耐貯藏,即使軟化,品質也很低劣。而採收過晚,容易軟化,但不耐運輸和貯藏。
所以,對於獼猴桃的適時採收,一直是個很被人們重視的問題。所以,人們摸索除了獼猴桃的兩條成熟標準。第一條:感觀標準,即從開花到采果生長時間150天,果皮底色綠,茸毛褐變,外觀果肉綠,種子黑;第二條:固形物指標,即糖分在6.5%採收是最佳標。當然了,不同品種在具體的標準上會略有差別,這個得注意一下。
在確定好適時採收以後,實際上還需做好標準化的採收,也就是在具體採收中的技術性問題,因為這關係到獼猴桃貯藏的成敗。例如分期採收、輕拿輕放、不碰傷、不擠壓等。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注意采前果園管理。為了保證果實採收後的質量及綠色、安全、無害,在採收前一個月內果園內不許噴洒農藥、化肥或其他化學製劑,不再灌水。
B做好采前準備。果實採收前,為了避免采果時造成果實機械損傷,采果人員應將指甲剪短修平滑,戴軟質手套。使用的木箱、果筐等應鋪有柔軟的鋪墊,如草秸、粗紙等,以免果實撞傷。
C選擇最佳採收時間。采果應選擇晴天早、晚天氣涼爽時或多雲天氣時進行。避免在中午高溫時採收,晴天的中午和午後,果實吸收了大量的熱能尚未散發出去,採收後容易加速果實的軟化。也不宜在下雨、大霧、露水未乾時採收,以避免因果面潮濕導致病原菌繁殖侵染。采果時如果遇雨,應等果實表面的雨水蒸發掉以後再採收。
D做到分級分批採收。採摘過程注意順序,先採外圍果實,後采內膛果實,並分級採收。先採生長正常的商品果,再采生長正常的小果,對傷果、病蟲果、日灼果等分開採收,不要與商品果混淆。
E及時入庫保存。採收後儘快入庫可以抑制呼吸消耗,延長果實的貯藏期,採收後兩天內入庫預冷貯藏效果最佳。
文|山魈
本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新農合取消了?趕緊來了解下政策,最高補貼10萬!
※這作物,種植一畝,收益20年,價格只漲不跌,供不應求!
TAG:博士快樂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