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逝世82周年:從前不懂大先生,而今方知真君子!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魯迅之所有能有如此大影響力,不僅僅是因為他在表情包界的成就,而是因為在哪個領域,你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他學過醫,又因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而棄醫從文;他做過官,又因為政治黑暗而改行做了噴子;他當過老師,又因為時代潮流而成為思想解放的先驅。
魯迅或許在某一個領域不是最頂級的存在,但綜合多個領域,卻又發現無人可以超越他。
1936年10月19日,這位全能的文學巨匠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點。
雖然肉身已逝,但是魯迅先生卻將他的精神財富永遠的流傳給了後人。
今年的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82周年。
我們還要不要讀魯迅,還需不需要魯迅?
少年時,我們都不太愛讀教科書里的魯迅文章。
但當我們成年後,當我們踏入社會後,我們再讀魯迅才明白魯迅的深刻、悲憫乃至偉大。
他筆下的事,筆下的人,文字里的哲思,依然鮮活,而他不僅真的一直都在,活得也比我們所有人更為鮮活而立體,也更為深情。
今天讓我們藉此機會重溫先生的文章《說「面子」》,以示紀念。
正 文
「面子」,是我們在談話里常常聽到的,因為好像一聽就懂,所以細想的人大約不很多。
但近來從外國人的嘴裡,有時也聽到這兩個音,他們似乎在研究。
他們以為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
相傳前清時候,洋人到總理衙門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嚇,嚇得大官們滿口答應,但臨走時,卻被從邊門送出去。
不給他走正門,就是他沒有面子;他既然沒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國有了面子,也就是佔了上風了。
這是不是事實,我斷不定,但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頗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頗疑心他們想專將「面子」給我們。
但「面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不想還好,一想可就覺得胡塗。它像是很有好幾種的,每一種身價,就有一種「面子」,也就是所謂「臉」。
這「臉」有一條界線,如果落到這線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丟臉」。
不怕「丟臉」,便是「不要臉」。
但倘使做了超出這線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臉」。
而「丟臉」之道,則因人而不同,例如車夫坐在路邊赤膊捉虱子,並不算什麼,富家姑爺坐在路邊赤膊捉虱子,才成為「丟臉」。
但車夫也並非沒有「臉」,不過這時不算「丟」,要給老婆踢了一腳,就躺倒哭起來,這才成為他的「丟臉」。
這一條「丟臉」律,是也適用於上等人的。
這樣看來,「丟臉」的機會,似乎上等人比較的多,但也不一定。
例如車夫偷一個錢袋,被人發見,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撈一批金珠珍玩,卻彷彿也不見得怎樣「丟臉」,況且還有「出洋考察」,是改頭換面的良方。
誰都要「面子」,當然也可以說是好事情,但「面子」這東西,卻實在有些怪。
九月三十日的《申報》就告訴我們一條新聞:滬西有業木匠大包作頭之羅立鴻,為其母出殯,邀開「貰器店之王樹寶夫婦幫忙,因來賓眾多,所備白衣,不敷分配。其時,適有名王道才,綽號三喜子,亦到來送殯,爭穿白衣不遂,以為有失體面,心中懷恨,……邀集徒黨數十人,各執鐵棍,據說尚有持手槍者多人,將王樹寶家人亂打。一時雙方有劇烈之戰爭,頭破血流,多人受有重傷。……」
白衣是親族有服者所穿的,現在必須「爭穿」而又「不遂」,足見並非親族,但竟以為「有失體面」,演成這樣的大戰了。
這時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麼,卻可以完全不管。
這類脾氣,是「紳商」也不免發露的:袁世凱將要稱帝的時候,有人以列名於勸進表中為「有面子」;有一國從青島撤兵的時候,有人以列名於萬民傘上為「有面子」。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說並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並非說,人應該「不要臉」。
現在說話難,如果主張「非孝」,就有人會說你在煽動打父母,主張男女平等,就有人會說你在提倡亂交──這聲明是萬不可少的。
況且,「要面子」和「不要臉」實在也可以有很難分辨的時候。
不是有一個笑話么?一個紳士有錢有勢,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罷,人們都以能夠和他扳談為榮。
有一個專愛誇耀的小癟三,一天高興的告訴別人道:「四大人和我講過話了!」人問他:「說什麼呢?」答道:「我站在他門口,四大人出來了,對我說:『滾開去!』」
當然,這是笑話,是形容這人的「不要臉」,但在他本人,是以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為「有面子」了。
別的許多人,不是四大人連「滾開去」也不對他說么?
在上海,「吃外國火腿」雖然還不是「有面子」,卻也不算怎麼「丟臉」了,然而比起被一個本國的下等人所踢來,又彷彿近於「有面子」。
中國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面子」是「圓機活法」,善於變化,於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
長谷川如是閑說「盜泉」云:「古之君子,惡其名而不飲,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飲之。」
也說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魯迅自日本回國後留影,1909年攝於杭州。
1、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2、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3、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4、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5、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魯迅為《阿Q正傳》俄譯本所攝,1925年5月28日攝於北京
6、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7、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8、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去光華大學講演,1927年11月16日攝於上海
10、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1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12、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
13、其實即使是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14、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
「五一」國際勞動節所攝, 1933年5月1日攝於上海
15、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16、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了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便成為人道主義;一種是甚麼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甚麼都是冷酷,便流為個人主義。我們中國大概是變成個人主義者多。
魯迅大病初癒後在大陸新村寓所門前, 1936年3月23日攝於上海
17、說話到真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
18、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19、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在第二回木刻流動展覽會上,1936年10月8日攝於上海八仙橋青年會,沙飛攝
魯迅一輩子喊著國事天下事,對政治上晉身卻無所求。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他無愧於「民族魂」、「中國的脊樑」的稱謂。
學生階段,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今天,看到這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你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呢?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文學| 趣味
※醉於瑪麗蘇的你,靠什麼面對當代人性?
※一顆純凈的心,才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