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之謎:誰使楊貴妃命喪馬嵬坡?

歷史之謎:誰使楊貴妃命喪馬嵬坡?

原標題:歷史之謎:誰使楊貴妃命喪馬嵬坡?


文/趙心放



(大唐榮耀中的楊貴妃和唐玄宗)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唐末宰相鄭畋的這首詠史詩《馬嵬坡》說的是馬嵬事變。


馬嵬坡,即馬嵬驛,晉代名將馬嵬曾在此築城而得名,在今陝西興平市西。安祿山起兵叛亂,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途經馬嵬坡,六軍駐馬嘩變,殺死奸相楊國忠,逼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玄宗實錄》稱這個兵變只有領頭人沒有主謀,但歷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在此聊聊一己管見。



(大唐榮耀中的楊貴妃)

(一)李隆基中年以後,生活奢靡,政治腐敗,朝政混亂,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其712年至756年在位期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李隆基身材魁梧,儀錶堂堂,一副猛男樣,從小就頗有膽識。有一次,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武則天的侄兒武懿宗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整齊,心中生忌,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說三道四。李隆基大義凜然地責問:這是我家的朝堂,不關你的事,你憑啥給我的隨從人員過不去?


唐玄宗即位後,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十分喜愛閱讀史書,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指導他學習。他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


他重用賢臣,革新政治,糾正奢華風氣,改革殯葬習俗......通過採取多種措施勵精圖治,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經濟和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史稱的「開元盛世」。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進入中年以後,李隆基居功自傲起來,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誤用奸臣,貪戀女色,生活奢靡,朝政每況愈下,社會發生動蕩,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使得富強的大唐皇朝走向了衰落。



(唐玄宗)

(二)李亨含而不露,韜光養晦,最終被立為太子,登基後是為唐肅宗

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大唐第七位皇帝(未計入武則天),名嗣升,始封陝王,後徙封忠王,初改名為浚,後改名為王玙。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皇太子李瑛因罪被貶廢后,其被立為太子。天寶三年(744年)改名為亨。


唐代皇室父子兄弟相殘的事件多次發生,李隆基就是通過宮廷政局上台的,因此他對太子和權臣、權臣與權臣結成利益集團格外忌憚。太子妃韋氏之兄韋堅是朝廷重臣,十分精明能幹,與太子李亨的關係不錯。


天寶五年元宵之夜,韋堅和時任隴右、河西節度使的皇甫惟明深夜在道觀里秘密會談。這事被支持原任太子的宰相李林甫得知,馬上就告了御狀。韋堅和皇甫惟明立刻被逮捕下獄。本來沒牽連到李亨,李亨卻主動向皇帝老子請求准其與太子妃韋氏離婚,以表明「不以親廢法」。



李享不僅政治嗅覺非常靈敏,而且還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參加冊立太子的大典,李享按照慣例可乘坐豪華的輅車到埸,他卻堅持步行。有一次,李隆基與李亨及大臣們一起吃飯,李享吃羊肉時弄得雙手沾滿油漬,順手就抓起一個麵餅擦拭。突然李享覺察到皇帝老子的臉色不好看,就做起旁若無事的樣子把麵餅吃下去了。雖然當時的宮廷生活已經十分奢糜,但他當眾仍然要做起勤儉節約的樣子。


筆者從搜集到的史料看,李亨沒有什麼雄才偉略,但卻感到他有含而不露,韜光養晦的過人本領。


馬嵬事變結束後,皇帝和太子分道揚鑣,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走朔方節度使所在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在眾大臣和軍方高層的擁戴下,是年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至德二年(756年)李隆基由成都返還長安,居興慶宮,被尊為太上皇。

(三)剖析馬嵬事變及後續事兒,看看誰是事變的主謀

當皇家逃難大軍來到馬嵬時,地方官逃逸了,由地方官供應軍糧的計劃落空,禁衛軍本來就對楊國忠和楊貴妃不滿,加之又要餓肚子,就引起了嘩變。


開先人們普遍認為禁衛軍首領陳玄禮是領頭人,李享是主謀。但後認為陳玄禮屬於李隆基的嫡系,不可能被李享收買。因此兵變系自發的說法逐步佔了主導。


當時李隆基已年屆七旬,年老昏庸且被嚇壞了,沒能力處理事變,只有聽之任之,惟求自己能全身而退。這說法站得住腳。


李享當時在幹啥呢?


史料中沒有任何記載,作為皇帝的接班人而言,在非常時期可代行皇帝權力,不可能和皇帝一起「無為而治」吧?囿於政治原因,《玄宗實錄》的作者也可能沒據實而錄?!


李隆基對李享並不是完全放心的,皇家逃難大軍到達漢中時,就詔令諸皇子分別兼領天下節度使,目的肯定是分散太子的權力,首要的肯定是軍權。



筆者揣測,李隆基對李享在馬嵬的表現心知肚明,後又脫離了自己的控制,已到人生黃昏的人,也只好採取分權的辦法應對了。後來聽說了李享稱帝的事,作為政壇資深老手的李隆基,表現得十分順其自然,作出很欣慰的姿態說,我兒會順應天意。但仍然下詔:以後軍國大事,還都要向自己稟報。待收復長安後,自己才不再管事。嗨嗨!要試試有沒有扳過來的可能吧?


李隆基由成都返還長安後,第二年的正月初五,太上皇為皇帝加「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的尊號,皇帝遜謝一番接受後旋即投桃報李,為太上皇加「太上至道聖皇天帝」的尊號。這父慈子孝的道德演出,明眼人一看,就方知是一出政治活報劇!

李隆基回長安後,史料稱太監李輔國費盡心機挑撥李隆基和李亨的父子關係,甚至假傳聖旨,逼李隆基離開他住習慣了的興慶宮,遷往高牆深園與世隔絕的太極宮。遷移時隨行的只有幾十個老弱病殘,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李輔國帶著不少禁衛軍突然持刀包圍上來,把李隆基嚇得夠嗆,幾乎墜下馬。如果沒有李享的默許甚或授意,誰敢這麼膽大妄為?


北宋人寫的野史稱,李隆基是李輔國派人刺死的,一些後人猜測有這可能。


李隆基死後不久,李亨就病死了,讓筆者不由得聯想起清代光緒皇帝死後不久,慈禧太后隨即去世的事,這些不同時代皇宮中的事,充滿了多少世人不知的秘密!


讀者諸君,唐肅宗李亨是馬嵬事件的主謀不錯吧?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乎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把賈珍賈蓉父子倆和秦可卿糾纏在一起隱藏了什麼秘密?

TAG: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