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長的心智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家長的心智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近段時間關於「浙大博士跳江自殺」一事引得人們熱議。從他留下的人生最後一條動態中可以感受到他活得很累:不想再假裝,也不願再撒謊,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難……所以單純就是,有那麼點累了,所以就算了……要說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對不住家人吧,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不起啊,媽,也是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剩下愧疚,只願下輩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讓您受傷……這個看似璀璨的靈魂,實則一直被壓抑著,以致於最終選擇了用永別掙脫一切的束縛。

在外界看來,成為浙大博士生,一定是優秀的成功的人。但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一路走來所經歷的各種不堪回首的束縛與艱辛,「學霸」人設帶來的除了掌聲,還有來自自己、父母、老師、親友的厚望和寄託……也許,這條「學霸」之路並不是他自己真正想選擇的,但由於這些「溫暖」的寄託,他選擇承受壓力,負重前行,最終讓自己不堪重負。

「我是為了你好」一定能好嗎?

從浙大博士的悲劇中,筆者想到了一句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是為了你好!」

相信這句話每個人都曾聽過。無論這句話出自誰口。其實它的初衷往往是充滿善意的。不管是天冷了父母讓孩子多穿點,還是師長領導給予後輩的一些建議和想法,出發點都是給予他人,或是為了他人能夠健康迅速的成長。無論這種獲得與成長是否真的是他人真正需要的。

在親子教育中,這一點尤為明顯。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媽媽催促孩子天冷添衣,但是孩子可能真的還沒有感覺到冷,穿了厚衣服到了室內反而出了一身汗。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喜愛文科的高中生被父母強迫改學理科,理由是未來好就業;文體有天賦的孩子沒有進一步深造訓練,原因是因為家長認為不學文化課就沒有出息……

究其根源,是因為人都是活在希望和恐懼狀態之間的,前有希望,後有恐懼。人們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優秀的人,害怕走彎路,走出路。

父母在親子教育方面,家長把自己的希望和恐懼投射在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孩子身上,就建構了自己的親子教育觀。尤其當下浮躁的社會,人更容易焦慮和期盼,就更加對孩子擔憂和寄託希望。

家長往往會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驗作為教育孩子的法寶。「我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你一定要學;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學了文科畢業沒工作,你要學理;我小時候數學特別好,你也要去學奧數班像我一樣……」在這種不曾考慮每個孩子的天性,「一刀切」式親子教育中,不知不覺,孩子成為了家長的附庸,第二次生命,甚至變成了實現家長目標的工具。

在親子教育中平等是前提,只有平等的親子教育才能更好的啟迪孩子的天性和心智,把孩子當成獨立的生命,尊重孩子的個性與興趣,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潛能,支持孩子按自己的生命之道去發展與成長,鼓勵孩子奮發向上,自立自強,讓孩子順從自己的天性成長才能教育出一個健康的靈魂。

若是每一句「我是為了你好」,都能站在孩子成長需要的角度,結合經驗作參考,為孩子提出真正適合他自己的建議,那就是真的好了。

家長的心智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由於自己的「希望」和「恐懼」,也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家長往往會建立一套「優秀人」的模式,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優秀人」,而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認為「優秀人」才能實現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孩子這輩子也應該是成功幸福的。但強扭的瓜不甜。裝進模子里的葫蘆,雖然長出了圖案,可也永遠失去了「不忘初心,野蠻生長」的機會。

在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中,主角石光榮覺得當兵是最好的職業。當他的兒子告訴他想考大學時,他便毫不猶豫地粉碎了孩子的夢想,親自把兒子送到遙遠的哨崗上,用最艱苦的環境磨練兒子的意志,希望他成為真正的軍人。最終雖然兒子成為了合格的軍人,但卻失去了追求自己夢想人生的機會,也導致了父子關係的破裂。

這一電視情節也直觀反映了」親子教育迷失「的普遍後果:雖然孩子成長了,成為了父母及世人心中最成功和優秀的人,可這卻讓孩子徹底迷失了自己。

合道的親子教育:根據種子理論,孩子是家長自然影響下的複製品,因為家長的言行及心智和行為模式都會以種子模式植入孩子的內心,當家長自身有目標和追求,有自強自立的能力和境界,孩子自身就會受到家長的自然影響,反之亦然;當家長不斷覺知自己的恐懼,破解自己的問題時,孩子也會同步受到家長不斷釋放恐懼後的影響,孩子從而自然的心上覺,無論家長和孩子處在多大的年齡,這種潛在的正向影響都具有積極意義,因為孩子會看到和覺知到家長的變化,自己也會敏感的覺知自我模式而變化。

所以,家長的心智成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啟迪天性,尊重孩子發展的個性,適當規範引導。因材施教不僅是老師要具備的素質,也是家長要貫徹的教育思想。讓孩子選擇真正喜歡、擅長、合適的事情,鍛煉成長。這需要家長具備成熟穩重的心智,認清自己的「心」,認清孩子的「心」。

家長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就容易看清自己的恐懼和期望,就容易削弱對孩子的擔憂和期望。了解孩子的內心狀態,就能更好引導孩子啟迪天性,健康成長。

家長的心智,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家長在親子教育中從自己的心智角度多思考,多成長,時長給自己「鬆鬆土」、「施施肥」,孩子的成長就能更健康,更茁壯!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世界 的精彩文章:

開學第一課,被這段話刷屏了,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三劍合一,家校共贏!
敬愛周總理曾說:要告訴下面,不要把算盤丟掉!

TAG:父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