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的儒學與張作霖的義氣,軍閥維繫道德資源的兩種努力
原標題:吳佩孚的儒學與張作霖的義氣,軍閥維繫道德資源的兩種努力
宣統三年,號稱「深仁厚澤」有清一朝,近三百年基業大廈將傾,易代之際卻少有殉節者。所以說清末時傳統道德的沒落,已經到了「人心盡喪」的境地。作為繼任者的北洋軍閥,同樣面對如何維繫道德資源的窘境。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本質上「不是靠槍炮,而是靠光洋和煙土來打的,戰前收買對方的叛徒,成為各方軍閥的常用的手段,倒戈成為大小戰事里,常見的一道風景。」民國九年,如日中天的吳佩孚說過的一句話,那就是「五倫缺了一倫」,更重要的是導致了價值導向的迷失。儘管北洋軍閥是近代化的產物,但是軍閥團體的結合機制,仍然是傳統的,在傳統道德沒落的情景下,「北洋團體」的維繫,儼然已成為棘手問題。
其後,為了「北洋團體」的結合,梟雄巨擘們的常用手段有武力維繫以及利益拉攏。不過唐末的藩鎮格局,五代十國的時期的軍閥也是這麼乾的,這種老套路不好使,前車之鑒擺在那裡,如藩鎮的牙兵,最後往往變成了被利誘慣壞的驕兵悍將,北洋軍閥也是吃夠了苦頭。段琪瑞對部下不可謂不優厚,直皖戰爭開戰之前,不僅發雙餉,還會賞酒席,此外還有「麵包」和「汽水」這些稀罕物。但是打起仗來,仍沒有人為他賣命,而是一鬨而散。作為戰勝方的吳佩孚,手法就不一樣,他有一套「廟堂儒學」的道德維繫方式。那是一種知行合一的操守表率。直系軍閥控制北洋中樞時,沒舉過一分錢的外債,戰敗後被人趕得到處走,吳佩孚也始終沒有像其他軍閥那樣躲進租界。
對於「任人唯親」的惡習,吳佩孚親下手諭「吳姓天、孚、道、運、隆五世,永不敘用」,也確實沒有吳家人因為吳佩孚「一人得道」,從而「雞犬升天」。如果說吳佩孚維繫道德資源的努力,是推崇的這種自我修行的「廟堂儒學」,那麼「胡匪」出身的張作霖,講究的則是江湖義氣。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雖然是北洋軍閥旁系之一,但是其內部的凝聚力,卻不遜於袍澤之情維繫的北洋一脈,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所謂的「江湖義氣」。這也是北洋軍閥另一種維繫道德資源的努力。奉系軍閥畢竟多綠林土匪出身,沒有多少宦海概念,在曾經的江湖圈子裡,即使再精細狡詐的人,也要同時具備相當的粗獷與豪放氣質。
若是一個謹小慎微、斤斤計較的人,縱然有天大的智謀,也斷難爬上「掌柜」的寶座。對於奉系軍閥骨幹的評價,曾有言「張作相和湯玉麟之輩,大都是出言不遜,呼盧喝雉的人物,這些人所憧憬的,不外是一些仗義行俠的江湖好漢,所尊崇的也只是指天誓日的良心和義氣」。所以「良心」和「義氣」,是奉系軍閥的基本維繫道德。張作霖特別喜歡說的詞兒,就是「良心」,現在能看到的張作霖的字,不是「道德為心」,就是「良心」,良心和義氣是密切相關係的,講良心自然會講義氣。張作霖這種「義氣道德」的真諦,所謂忠孝仁義的全部內容就是「不相負」,也就是一種有恩報恩的道德情愫。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
※唐朝的氣度:擔得起強盛一詞,看得見大國的樣子
※近代史上的黑道往事: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就學會了小心
TAG:拾文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