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的白猿想到道教的庚申信仰

從《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的白猿想到道教的庚申信仰

七月底上映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頤叔拖拖拉拉一直到國慶長假才得閑看完全片。

電影精彩與否在此不表,雖然其中對道士的抹黑讓我頗感無語,然而電影中的白猿和三藏寺的布置卻讓頤叔意外地發現一個隱藏其中的古老的道教信仰傳統。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劇照(資料圖)

近年來的古裝電影想要營造唐風氛圍,往往借鑒鄰國日本,《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也是如此。

電影里沙陀第一次來到三藏寺的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散布著一根根寫著漢字心經或梵文咒字的石柱與石雕猿猴,洋溢著濃濃的東瀛之風。

其中的經文石柱,應該脫胎於日本的石制「塔婆」,塔婆為梵文stūpa之音譯,唐代玄應的《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塔婆:或言『偷婆』,或言『藪斗波』,皆訛也。

正言『窣睹波』,此言『廟』也。」《釋氏要覽·送終立塔》:「梵語『塔婆』,此雲『高顯』,今略稱『塔』也。」

如今此類塔婆在中國已經較少見到,但卻是日本佛教寺院中常見的用於供奉或超薦的器物。

電影中細長的四角柱塔婆,名為角塔婆,乃『五輪塔婆』之變形。

通常在堂舍落成之供養會或本尊開帳時,於堂前樹立之。塔婆四面所刻寫的內容書法隨宗派而異,一般是經文與咒語,如下圖。

日本寺廟的塔婆柱(資料圖)

塔婆並非本文的重點,本文的重點在於電影中的石猴。

日本佛寺或神社中常見這樣三隻半蹲姿勢、憨態可掬的猴子雕塑:它們分別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被人們理解為不看、不聽與不說,並轉化為言行自覺的意思,稱之為「三不猴」。

三不猴在日本出現較早,據說由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開宗祖師最澄大師創作,之後三不猴主題的畫作與雕像在日本屢見不鮮,而目前中國最早的三不猴形象的器物,為乾隆時期的一組牙雕,晚於日本。

猴子的形體與人相似,而看起來又好像完全不會克制自己的衝動,只憑本能與慾望行動,所以就用猴子來代表人類那個充滿慾望的心。

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代表克制住自己的慾望,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然而這一組三不猴的造型,並非僅僅因為猿猴的特性而被選用作為代表,其背後還有更深的宗教意義,並且與中國古代道教的信仰習俗相關。

日本密教中,猴子這一形象往往與密教的青面金剛相伴出現,被認為是青面金剛之眷屬或使者。

日本青面金剛畫像中的三不猴(資料圖)

關於青面金剛的咒法,最早出於唐高宗時印度僧人阿地瞿多所譯的《陀羅尼集經》。

《陀羅尼集經》第九卷《烏樞沙摩金剛法印咒品》載有大青面金剛咒法,並宣揚此咒可以治療魘蠱、傳屍、癲癇等諸多疾病。

據青面金剛之修法儀軌:「若患骨蒸、伏連、傳屍鬼病者,誦咒千遍,其病即愈。」

所謂傳屍病,明代醫家龔居中所著《痰火點雪》中載:「夫病曰屍疰者,以其身為蟲所蛀,蟲蛀其屍,有蟊賊蝕物之害,是故名焉。然症與癆瘵彷彿,惟遞相傳染,累世不絕,有伏連等名,總曰傳屍病也。

溯所自來,蓋有一種鬼疰屍氣,伏於人身,使人精氣血液日耗,漸致陽盛陰虧,煎熬熏爍,血液結摶,漸而變為怪異之蟲,日蝕月蛀,臟腑消潰,蝕盡氣絕則死,乾坤生意,已消磨盡矣。

據此可知此青面金剛主治之「傳屍病」,乃體內生蟲之症,恰與道教庚申信仰之體內三屍蟲類似。

根據奈良庚申堂前掛著的說明,日本之所以祭祀青面金剛,是因為當初在文武天皇時代,也就是大約公元700年左右,奈良曾一度有疾疫橫行。

當時元興寺的高僧護命在佛前祈禱,希望這場疾疫趕快平息。祈禱至一月七日,青面金剛感其虔誠,現身於護命之前,允諾消除疾疫,之後,那場疾疫真的就此平息。

由於青面金剛顯靈的那天剛好是庚申年庚申月庚申日,人們感念青面金剛,就興建庚申堂來供奉。

中國道教的庚申信仰,主要是為了制服體內三屍蟲。

漢代緯書《河圖紀命符》就有記載:「人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輒上天白司命,言人罪過。

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

《雲笈七籤》卷之八十記載:「上屍青欲,自號彭倨,變化九種,鳥頭蛇軀。混沌無心,或沉或浮。貪慾滋美,華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過咎。斷人命根,氣散神遊。放浪三宮,小蟲無劬。

中屍彭質,號曰中黃。愛欲自居,依腹逃藏。沉浮變化,形無常方。執人魂魄,走作三宮。赤子馳競,使人發狂。

欲性喪神,罪由小蟲。下屍彭矯,貪慾自榮。白色混沌,體無常形。依人兩足,亢動人情。言白得失,走作魂靈。三宮擾亂,赤子不寧。」

奈良庚申堂前的石猴香爐(資料圖)

三屍除了會打人類的小報告外,更會引誘人犯罪或做出不好的行為。由於體內的三屍分別喜好寶物、五味、色慾,因此會讓人變得貪婪、好吃、好色。所以對修道者來說,除去體內的三屍是件相當重要的事。

依照道教的說法,三屍仰賴五穀之氣維生,因此要除掉體內的三屍首先要禁食五穀與肉類,然後服食除去三屍用的丹藥,同時還要「守庚申」。

《雲笈七籤》卷八十二載有守庚申之法:「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三屍皆盡,司命削去死籍,著長生錄上,與天人游或六月八月庚申彌佳,宜竟日盡夕守之。二守庚申,三屍伏沒。七守庚申,三屍長滅」。

道教典籍《太上律科》也提到:「三守庚申即三屍振恐,七守庚申三屍長絕」,也就是說,守庚申這個舉動不單單只是讓三屍無法去打小報告而已,

連守三次庚申之後三屍就會心生恐懼,連守七次庚申之後三屍就會消失了。守庚申雖然是道教之法,但自唐宋開始就已流行於佛教徒之間。

唐朝僧人空蜞依據陀羅尼集經寫出了《青色大金剛葯叉辟鬼魔法》,裡面廣泛引用了道教的守庚申習俗。

並描述了青面金剛的法事壇儀,使得這部經文變成佛教徒守庚申的經典導引書,也使得青面金剛變成了佛教徒守庚申時的主神,在佛教的密教中廣泛流行。

據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承和五年(83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條載:「廿六日夜,人咸不睡,與本國正月庚申之夜同也」,

而北宋贊寧所著之《僧史略》卷下中之記載:「近聞周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申會,初集鳴鐃鈸,唱佛歌贊,眾人念佛行道,或動絲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

然此實道家之法。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圖謀小利,會不尋其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

可知唐宋時期的佛教以青面金剛為主尊的守庚申習俗已經相當盛行。

雖然後來在中國守庚申漸漸變成了非主流信仰,但隨著唐代密教東傳日本,卻在大洋彼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青面金剛與守庚申的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紮根,換句話說,日本的庚申信仰可能不直接源自中國的道教,而是源自於被道教影響後的中國佛教。

青面金剛可以克三屍的說法也不是在日本發展出來的,更早之前中國的佛教就已經將青面金剛與三屍連結在一起了。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的白猿形象(資料圖)

傳至日本後,因十二地支中「申」代表的動物為猴,又因為庚申的「申」字在日文中和「猿」這個字的發音相同,所以自然而然就把庚申與猿猴聯結在一起了。

另一方面,在日本常有習合神道教神明與佛教的神佛的現象。日本三不猴的發明者最澄大師曾去庚申信仰氛圍濃厚的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留學(關於浙江庚申會的情況詳見下文),

並在歸國後將比睿山的山王信仰與佛教相結合,將神道教原有的道祖神猿田彥與青面金剛習合。

猿田彥大神名字中的「猿」字和庚申信仰中的猿猴相契合,使得兩種本來不同的信仰更容易結合在山王信仰中。

在日本,常常以猿猴作為山神或其使者來膜拜,也就是認為猿猴本身就具有驅走不好事物的力量,而日本傳說中青面金剛顯現的時間為庚申年庚申月庚申日,有三個庚申,數字三也恰巧與三屍相對應。

山王信仰的某些部分與庚申信仰結合,變成可以驅退三屍邪魔的猿猴,也同時成為了青面金剛的使者,於是日本的庚申信仰中就到處都可見猿猴的身影了。

電影中封魔族時所用的移魂大法,正利用了人性中的慾望變現出不同的異相,從而蠱惑人心。

不知是無心還是有意,三不猴在電影中是對抗邪術的象徵,而電影中的圓測大師閉目禁口塞聽,盤坐於樹根之內,也頗有對抗三屍神貪婪、好吃、好色特性的意味在。

日本的庚申信仰,除了承自中國的傳統之外,也發展出了自己的信仰特色,如庚申塔。

在日本如果連守十八次庚申,也就是差不多三年的時間,就會在村莊口立一個庚申塔來保護整個村莊,而且除了保護整個村莊不受外來的邪魔侵襲之外,也有保佑村民子孫繁盛、出入安全等的意味在。

庚申塔本身是個小石碑,有的刻著青面金剛的像、有的刻著猿猴(尤其是三不猴),有的只刻文字。廣義上說,電影中三藏寺內以小石壘成的石塔也具有日本守庚申習俗的影子。

三藏寺內以小石壘成的石塔

作為一種道教信仰的守庚申,一般認為在中國民間已經消亡,只是存在於道教修行者中。

但根據學者的田野調查,在江浙一帶至今依然保存著組織庚申會與誦念庚申經懺的習俗,不過其內容也基本延續了唐宋庚申信仰佛化的趨勢,已經大多帶著佛教的色彩。

具體詳見汪桂平發表於《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的《江浙民間的與庚申會》一文。

而在鄰國日本,庚申信仰卻一直傳承了下來,至今不絕,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電影的場景,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有趣的現象。

因有所感,所以就拉拉雜雜地寫成了這篇既算不得論文也不算隨筆的文章。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青城寶仙五洞天 生態物種聚寶地
張宇初:金戈鐵馬動地來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