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行漫記:未完的"聖戰"(2)

西行漫記:未完的"聖戰"(2)

原標題:西行漫記:未完的"聖戰"(2)



早在張格爾叛亂髮生時,道光帝就屢下諭旨,務必生擒張格爾,治以重罪。清軍收復喀什噶爾城時,張格爾已先期逃逸;清軍收復英吉沙爾後,仍無張格爾的確切行蹤。為此,道光帝下諭嚴厲斥責長齡等人"未能仰體朕宵旰憂勤之意,致有疏縱,辦理不善"。又質問長齡等人:張格爾"如竟不獲,該將軍等自問可稱蕆功否?"

張格爾不甘失敗,自喀什噶爾逃逸之後,時刻夢想捲土重來。


1827年(道光七年)末,他獲悉大部分清兵已在楊遇春的率領下撤回內地,便重新拼湊了一支500人的叛亂隊伍,欲乘清軍除夕不備之際偷襲喀什噶爾。十二月二十七日,當他竄至阿爾圖什時,受到當地維吾爾族民眾的持械攔阻,被迫折回卡倫之外。


長齡得知消息,立即令楊芳帶兵連夜前去搜剿。楊芳分兵三路追擊,終於在喀爾鐵蓋山(今喀拉鐵克山)追上叛軍。經激烈戰鬥,叛軍大部被殲,僅剩30余騎簇擁著張格爾往山上逃跑。這時,副將胡超等人飛騎直前追捕。山高路滑,張格爾等被迫棄馬徒步上山,胡超等亦棄馬窮追不捨,消滅叛軍20餘人。


走投無路的張格爾見難逃滅頂之災,即欲自刎。胡超等立即飛身上前,生擒張格爾和其餘8名叛軍。至此,張格爾叛亂被徹底粉碎,清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平定張格爾叛亂之所以迅速取得勝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張格爾來說,他進行叛亂是逆歷史潮流的反動之舉,違背全國人民、尤其是廣大維吾爾人民的意願,因而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支持。他把自己綁在外國殖民者的戰車上,同五名英國特務形影不離,這就更加喪失人心。他對南疆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榨,"殘害生靈,淫虐婦女,搜索財物,其暴虐甚於從前和卓千倍萬倍"。這就必然激起民憤,使自己迅速成為孤家寡人。因此,當清軍雲集阿克蘇之際,和闐民眾自發將張格爾偽封的四名官吏"縛獻軍營,並將附賊一百餘人全行擊斃",一度收復和闐。只因大雪封路,清軍無法馳援,和闐才得而復失。


就清廷來說,平定張格爾叛亂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正義之舉,因而得到了廣大軍民的擁護。除了得道多助之外,道光帝採取的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策略,也是這次平叛戰爭得以順利進行和最終取勝的重要保證。


據軍事專家研究,平張格爾之所以如此迅速,得益於事方面的正確謀劃:

第一,堅持"厚集兵力,一鼓掃除"的方針。新疆幅員遼闊,地廣人稀,且距內地道路遙遠,從內地調遣的兵力畢竟十分有限。因此,在張格爾叛亂之始,"各迴響應,旬日萬計"的不利形勢下,如果用有限的兵力四處出擊,全面開花,勢必陷入重圍。由於長齡、楊遇春等堅決執行了道光帝的上述方針,將各路大軍雲集阿克蘇,然後一戰一戰地打,使有限的兵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正確選擇戰略集結地域。張格爾進行叛亂的戰略設想是:首先搶佔南疆西四城,然後兵鋒指向東四城,進而使全疆脫離清朝的統治。道光帝根據新疆輿地情況,對此已有所察覺。因此,當張格爾叛軍進攻西四城之時,道光帝及時下達諭旨,指出阿克蘇為"回疆適中要路",各路大軍必須雲集並扼守此地,以保衛東四城和進軍西四城。事實的確如此,阿克蘇東連庫車,西鄰烏什,南接葉爾羌,北界伊犁,為南路之要地,北路之屏障,若有閃失,就會影響全疆局勢。正由於道光帝抓住了關鍵之處,在阿克蘇集結重兵,不僅使東四城安然無恙,避免局勢惡化,而且有利於集中優勢兵力,以高屋建瓴之勢,將盤踞於西四城的叛軍各個擊破。


第三,前敵將領指揮得當。前敵將領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實施靈活機動的作戰指揮,是確保作戰勝利的前提條件。實踐表明,長齡作為此次征戰的主帥,其應變能力和指揮能力都是比較好的。他在關鍵時刻能夠擇善而從,併當機立斷,更是難能可貴。清軍進攻喀什噶爾時利用惡劣氣候出敵不意地渡河突襲成功,就是他及時採納楊遇春正確意見的結果。楊遇春戎馬一生,具有較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和楊芳等人在此次平叛戰爭中都表現出了較好的前敵指揮才能,為平叛勝利作出了貢獻。


張格爾以"祖上""聖戰"的名義,為自己贏得了"出師""",而背後則是為了個人、或者家族的私利及貪婪作為動力,多行不義必自斃,打敗張格爾的不是道光皇帝所代表的大清政府,而是張格爾自己!

牛恆剛:2012年9月8日於喀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了了的天空 的精彩文章:

西行漫記:經營西域第一人--班超(6)
西行漫記:成吉思汗西征

TAG:了了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