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時京城的翰林 為何擠破頭去搶外地出差的機會?

清朝時京城的翰林 為何擠破頭去搶外地出差的機會?

在清朝時,清政府沿襲明制,繼承和發展了一套嚴格的文官選拔和考核制度。士子們從參加科舉進入仕途,到入翰林院,乃至調任或提拔,每一項都要通過考試,擇優錄用。包括派京官到外地去出差,都要通過考試來選拔。

晚清的龔自珍是個不擅長考試的人,他說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有三大遺憾:「殿上三試,三不及格,不入翰林;考軍機處不入直;考差未嘗乘軺車。」這裡說的考差,就是選拔官員到外地出差當考官的考試。

有朋友可能會問,古時候交通這麼不發達,翰林這些京官老爺們躲在京城享福還來不及,誰會去參加這種考試,跑到外地去出差受累?

而實際上,考差不僅有官員參加,而且競爭還相當激烈。考差三年一放,每次都有無數京官擠破頭去爭個主考官的名額,有無數像龔自珍這樣的人,一輩子都沒搶到過一次出差機會。

我們前面說到,古時候交通條件不好,中國第一條鐵路,還是晚清時期才建起來的。所以,京官們要到地方出差,只能坐馬車去,假如是去雲貴這些偏遠地方,光是路上花的時間就要兩個多月,而且一路頂著酷暑,無論晴雨,都要匆忙趕路,以在正式開考前及時趕到考場。

既然出差這麼辛苦,為什麼大家還搶著要去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窮。

很多人會問,京中翰林,天子門生,沒有富得流油也就罷了,怎麼會窮呢?我們經常講到一個詞,叫做「翰林清貴」。清貴而非富貴,說的就是翰林院的編修、檢討,還有包括同為文官的詹事府官員等,其實都沒什麼錢。

根據清人筆記的記載,到晚清時期,翰林編檢的收入,其實是很低的,每三個月發一次俸祿,每次是四十五金。而這些官員往往拖家帶口,要養活一大家子人,平時與同僚交遊應酬,花錢的地方不少,只靠朝廷發的這點工資是不夠的。

然而,翰林詹士們又不掌握實權,撈油水的地方也沒他們的份,所以經常入不敷出。比如曾國藩日記中,就記錄了他在翰林院時,賺的錢不夠花,而需要舉債度日的故事。

在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想貪污也沒人行賄的情況下,他們唯一期盼的,就是到外地出差當考官,賺些外快貼補家用了。而且,出差賺的外快還不在少數。胡思敬《國聞備乘》記載:

「承平時,京官最稱清苦。翰林仰首望差,閱三年得一試差,可供十年之用;得一學差,儉約者終身用之不盡。」

官員通過考差選拔,確定為主考官後,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學差,也就是到地方上當學政,任期三年;另一種是試差,只管一場考試,同時試差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主持鄉試的主考,一類是在後面批閱卷子的房差。

關於出差當考官的具體收入,晚清的何剛德說得更加具體。像主持鄉試的主考,一次可以賺數千金收入,主要都是來自門生們的贄敬。即便是在最貧苦的廣西,至少也能賺九百金,已經相當於在京中工作五年的收入了。

待遇最為優厚的,則莫過於學差。學差也和試差一樣,其具體收入數目跟去的地方有很大關係。如果是去富裕的省份當差,三年下來賺個三四萬金不在話下,在邊遠貧瘠的省份,也能賺至少一萬金。

所以難怪胡思敬說,平日里花銷不大的人只要得一學差,賺的錢便可以終身用之不盡了。

我們剛剛提到,除了學差和主考以外,還有一種房差。和主考比起來,房差的收入會更低一些,大概在三百金左右,但他們只負責批閱試卷,工作沒有主考那麼辛苦,也算性價比非常高的差事了。

而且對這些到外地出差的京官來說,經濟上的收入,只是一項短期的利益,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當考官還有一項好處,就是可以網羅到很多優秀人才。

在古代,考官和考生們是存在師生關係的,考生們如果中舉或者中進士,那麼就要稱這場考試的考官為「座師」。京官們出差主持考試,可以選拔出自己認為優秀的人才,作為自己的門生。如果運氣好,自己的某位學生日後飛黃騰達,當老師的也跟著沾光。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清苦的京官們就算舟車勞頓往來辛苦,也要擠破了腦袋,去搶這個到基層出差的機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給外國發詔書 不小心寫錯一件事 驚得道光六百里加急追回
清朝傳位只靠秘密立儲?除此之外 還有四種立儲方式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