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諾曼底登陸戰的勝負之由

諾曼底登陸戰的勝負之由

看過《最長的一日》這部電影的人們,想必都記得這個場景:人們想報告希特勒諾曼底登陸戰打響的消息,卻被其副官告知元首在睡覺,於是一個德國軍官憤懣地說,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只因為元首在睡覺。把德軍反擊諾曼底登陸戰的失利都怪罪於希特勒多少有些誇張,但他無疑要負大部分責任,因為是他人為加劇了原本就比較混亂的指揮體系。

儘管德國人喋喋不休地述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領袖」的原則,但納粹管理武裝機構和他們管理政府一樣,靠的是分而治之的原則。希特勒故意混淆管理機構的許可權,這樣一來,誰也不會確切地知道哪些人在管理哪些事務。陸海空三軍大肆開展軍種間的對抗,這無疑強化了元首的作用。

隆美爾無法控制在法國的納粹德國空軍,也無法支配海軍,還無法管理被佔領土的行政長官。他對駐防法國的黨衛軍沒有管理權,對傘兵和防空部隊也同樣,因為他們屬於納粹德國空軍。指揮上的分裂達到了荒謬的地步:例如,盟軍艦隊逼近海岸時,沿英吉利海峽的海軍的岸炮將依然由海軍控制,但當盟軍部隊一開始登陸,海岸炮的控制權就將轉移到納粹德國國防軍手裡。

直到最後隆美爾也沒搞清楚他與倫德施泰特到底誰將指揮這場戰役。最糟糕的是,希特勒想親自擔任指揮官。希特勒一直親手掌管裝甲師,只有他的命令,他們才能參戰,而他的司令部卻遠在千里之外。

相比之下,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沒有這類問題,他的指揮權非常明確,他的命令將得到絕對服從。起初,並未讓他指揮盟軍的轟炸機部隊,但他威脅說不讓他使用轟炸機,他就辭職,於是參謀長聯席會議滿足了他的要求。1944 年春天,英國的每一名陸軍、空軍、海軍,以及每一個部隊,都服從艾森豪威爾的指揮。

指揮系統的紊亂還因為德軍內部對於如何防守盟軍登陸戰的重大分歧而加劇。隆美爾人為,在登陸日只有機動步兵和裝甲師才能採取迅速反擊,所以這些部隊要運動到靠近海岸的地方,以發動決定性的反攻。但倫德施泰特有不同意見,他想讓盟軍向內陸移動,然後在法國內部打這場決定性的戰役,完全在英軍和美軍戰艦及巡洋艦重炮的射程之外。這個重大分歧一直困擾著德軍最高指揮官,直到 D 日以後。

隆美爾認為,如果不及時把登陸部隊趕下海,盟軍的空中能力會使推進變得很容易。隆美爾堅持把主要的作戰集團軍設置在沿岸地帶,掘壕固守。隆美爾滿告訴德軍將領,他想在海岸線上挖掩體,將每一輛坦克隱蔽起來。倫德施泰特卻認為,在海灘上作戰,德國人就等於將自己暴露在盟軍艦隊的炮火之下。倫德施泰特一貫相信自己的分析,他認為在內陸打運動戰遠勝於在固定工事里打陣地戰。1944 年的前五個月,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改善沿海各師的交通設施上。但是,倫德施泰特在自己部隊下面安裝車輪的努力被隆美爾沿岸挖掩體所抵消,他只好讓所有的士兵固守火炮。

德軍裝甲作戰專家古德里安將軍對隆美爾的固執感到震驚,他認為「裝甲結構的力量正是在於其火力與機動性」。他勸說隆美爾把坦克從盟軍艦炮的射程之內撤回來,因為西西里和薩萊諾登陸的教訓顯而易見:在艦炮的轟擊之下,德國人無法打決定性的戰役。但隆美爾不願讓步,他說「假如你們把裝甲師留在後方,他們永遠也不會前進。一旦入侵開始,敵人的空中火力將會阻止一切可能的推進。」

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彙報,建議撤回來在內陸部署。希特勒優柔寡斷,半心半意地定出和解方案:他將第 2、第 21 和第 116 師三個裝甲師交由隆美爾管轄,另外四個裝甲師放在內陸待命。德軍統帥部指揮官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讓隆美爾確信,儘管這四個裝甲師由德軍統帥部指揮,但「在我們真正了解敵人的意圖和進攻重點時,馬上會放手讓他們參加行動——你無須進一步爭取」。但這實際上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一個德軍裝甲師的指揮官在關鍵時刻不知道該聽誰的,因為他不是聽從一個人,而是要聽從隆美爾、倫德施泰特和希特勒三個人的命令。

這種局面只能證明一件事,那就是希特勒既不支持隆美爾,也不支持倫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隆美爾盡最大努力集結他的三個裝甲師,而除這三個裝甲師之外,隆美爾的部隊幾乎沒有機動性。希特勒不給隆美爾坦克指揮權,就等於否認了隆美爾的戰略。與其說盟軍或法國抵抗運動使強大的納粹德國裝甲師喪失了機動性,不如說第三帝國的領導的決策讓他們成為這樣。

就這僅剩的三個裝甲師也無法形成一個拳頭,因為隆美爾無法確定盟軍究竟從哪個地方登陸:由於德國人力圖設防的前線面積太過巨大,要想兼顧多個可能遭到進攻的目標,就必然導致沒有哪個師可以被部署在能夠幾小時內到達海灘的地方

除了戰線過長外,失去制空權和制海權,也加劇了德國防禦者的盲目感。制空權和制海權讓盟軍有了空前的機動性和隱蔽性,他們知道戰鬥將在何時何地打響,而德國人卻無從知曉。

在制空權方面,希特勒再次成為盟軍的神助攻。戈林本來已經造出了令盟軍飛行員膽寒的噴氣式飛機,美國第 8 航空隊指揮官曾經坦承,如果德國人能將噴氣式戰機大批部署到法國海岸,盟軍的空中優勢就不復存在,諾曼底登陸行動可能會被挫敗。但希特勒更想要的是能夠轟炸倫敦和打擊在法國海岸登陸盟軍的轟炸機,結果噴氣式戰鬥機的生產被擱置。當然這種顧此失彼本身也說明到了戰爭的後期,納粹的生產能力已經面臨巨大的瓶頸。

與納粹的物資短缺相比,盟軍的「民主兵工廠」製造了奇蹟,體現了美國經濟體制的傑出成就。美國的製造業優勢除了體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那些產業巨頭身上外,還體現在無數的小型製造商身上,這一點在登陸艇的生產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

喜歡並習慣於駕馭大艦巨炮的美國海軍不願擺弄小小的船隻,他們的大承包商,那些大造船廠也有同感。因此,這項任務只好由小商人、小承包商、冒高風險的人來承擔。這種人有許許多多,但是最傑出的登陸艇的設計者兼製造人,是新奧爾良的安德魯·傑克遜·希金斯。安德魯·希金斯在小型船隻設計方面自學成才,20 世紀 30 年代時,他一直為石油工業製造船隻。他當時正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沼澤地勘探石油,需要吃水淺的船隻,能夠開上岸再退回海里。他為此設計的木質結構的「尤里卡」船,能完美地滿足這一需要。

希金斯非常相信會有一場戰爭需要數以千計的小船,而由於到時鋼材會供不應求,木頭會成為重要的替代材料。於是他從菲律賓購買了 1939 年產的全部紅木,貯存起來留作將來之需。據說海軍艦艇局原打算自己設計登陸艇,而不想和這個脾氣暴躁、高談闊論的愛爾蘭人打交道,因為他居然想用木材而不是用金屬造船,而且一天喝一瓶威士忌。此外,他的希金斯實業公司也是墨西哥灣沿岸上一個不起眼的公司,在東海岸不被社會認可。

後來希金斯在與海軍官僚的博弈中勝出了。海軍陸戰隊喜愛他生產的車輛人員登陸艇,它遠遠勝過海軍設計者或競爭對手製造的其他款式,它的優越性說服了盲目、愚蠢和落後保守的官僚。希金斯實業公司製造的車輛人員登陸艇,以尤里卡的設計為基礎,用一個柴油機提供動力,由一個有防護的螺旋槳推進。登陸用的斜板(或稱為斜門)是金屬材料,但艦側和方形艦尾全是膠合板,這樣就大大節省了鋼材。

希金斯登陸艇非常理想地滿足了諾曼底登陸戰的需求,它可以運載一個 36 人的排,或一輛吉普車和一個 12 人的班到岸邊,讓他們在幾秒鐘內衝出艦艇,然後退到海里,返回母艦再運另一批。到戰爭結束時,希金斯工業公司生產了 2 萬多艘車輛人員登陸艇。它們被稱為「希金斯艇」,在地中海、法國、硫黃島和沖繩島,以及其他太平洋島嶼,源源不斷地將步兵運送上岸。乘希金斯艇登陸的美國士兵的數量,超過了所有其他類型登陸艇的運載總數。

盟軍的迷惑戰術,也極大地誤導了德國防禦者,讓他們直到 D 日還以為進攻會在將來發生。英國人很早就破獲了英格瑪密碼,還策反了一些德國特工人員提供半真半假的信息。德國人對自己的諜報工作一向自負,認為習慣於在媒體上吵吵嚷嚷的民主國家藏不住秘密。從特工人員那裡接收到如此大量的信息,更增加了德國的自負,認為他們有世界上最優秀的間諜隊伍。這令他們更加確信:英格瑪是最好的密碼機,絕對不可破譯。他們還認為,他們擁有世界上最高超的情報與反情報系統。

此外,盟軍卓有成效的空中偵察和法國抵抗運動成員提供的現場情報,也令盟軍對諾曼底附近的地形和德軍部署幾乎了如指掌。除了提供情報,抵抗運動成員還進行了各種破壞活動,在降低德軍運輸效率方面尤其發揮了重大作用。與德國防禦者相比,艾森豪威爾從不用擔心自己的後方。

D 日登陸成功是一連串事件,可歸功於來自美國工廠源源不斷的武器,盟軍的空中和海上控制,情報和偽裝系統,法國抵抗運動,希金斯和其他發明家及企業家的堅持不懈與創造能力,美國和英國工商界、政府和勞動者的協作等。

總之,按照《諾曼底1944》的作者斯蒂芬·阿姆布魯斯的說法,通過 D 日的勝利,西方民主國家戳穿了納粹宣稱的謊言:民主國家天生就沒有效率,獨裁國家天生就有效率。事實恰恰相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首個外資控股車企將要誕生,華晨經歷了中國汽車業變革的所有節點|好奇心商業史
木村光希代言香奈兒美妝,肯德基疑似進入遊戲界|乙方日報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