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心理學家:不願與人深交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

心理學家:不願與人深交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

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今天分享社交心理學。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戴著面具,不願意將最真實的自己、以及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分享出來。

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不太願意與別人深度交往。社會心理學家指出,這背後的心理因素,可能與他們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有關。

依戀關係

有關「依戀關係」的研究在心理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最早是一個關於小孩與母親之間關係研究的實驗。研究人員先讓一對母子呆在一個房間里,這個期間,孩子會和母親一起玩耍。

過了一會,研究人員要求母親離開,留下孩子一個人,過一會,又會讓母親回到這個房間。在這期間,實驗者會悄悄觀察孩子在母親離開後、回來時的反應和表現,總結出來大概有三種情況。

情況一:安全型

母親在房間里陪著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夠安安心心的在房間里玩耍,並探索周圍的環境。當母親離開後,孩子會覺得不安、可能會哭,但是等到母親回來後,孩子又能馬上恢復情緒,上前和母親繼續玩。實驗者將這種類型的孩子稱為「安全型」。

情況二:冷漠型

有一類孩子,無論母親有沒有在房間內,他們都保持愛理不理的冷漠態度,缺乏親密感。研究人員將這種類型的孩子稱為「冷漠型」。

情況三:矛盾型

還有一種孩子,當母親在的時候表現得很愜意,可當母親離開之後,就會產生很強烈的焦慮情緒,甚至大哭大鬧。當自己的母親回來後,他們還會繼續哭鬧。

一方面是想上前與母親和好、再次去依賴母親,而另一方面是因為母親的離開而感到難過,大哭大鬧不願讓母親接近。實驗者將這種類型的孩子稱為「矛盾型」。

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早期的經歷,所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會影響到其之後的相處模式、以及性格等等。特別是對於五歲前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母親不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比較及時的做出回應。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一種不安全的感受,覺得不能百分之百的去信任、依賴自己的親人,逐漸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類型。不僅如此,你屬於哪種依戀類型,可能會決定著你之後如何與自己的父母相處,如何進行社交,甚至會影響到你未來與伴侶之間的相處方式。

所以說,對於那些難以與別人深交、不願意去展現最真實自己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屬於非安全的依戀類型。他們不覺得身邊的人是安全的、是可以完全依賴的,因此他們會下意識地與身邊的人保持距離,不會把自己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來。

而且對於」冷漠型「依戀關係的人來說,可能他們內心並不是很在乎與人深交這回事,會覺得無所謂。對於那些「矛盾型」的個體,他們可能一方面想與別人建立起良好、深入的親密關係,而另一方面又有著不安和焦慮,導致很矛盾,難以去和別人深交。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想要的生活 的精彩文章:

房價「毒瘤」碧桂園:每到一處,房價就漲的背後「黑幕」!
韓國又申遺中國文化,竟搬出《西遊記》當證據,00後:不要臉!

TAG:我想要的生活 |